「兩岸風力發電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進入第二天,今天討論的焦點皆放在「海上風力發電」,也就是兩岸共同看好的合作方向,而代表團也將於下午簽署合作意向書。關於實質的合作內容,大陸前兩大、全球前十大風電廠華銳、金風皆證實,「已經和東元(1504)等廠商洽談過」。

東元能接多大的訂單

在兩岸共同編織的風能國際化遠景中,初步選定台灣海峽為示範灘頭堡,要聯手開闢國際市場。只不過,台灣相關廠商能分到多大一杯羹、被點名的東元能接到多大規模的訂單、最快何時能挹注營收?還沒人能看得清。

新能源近期成為兩岸交流的熱門議題,也是兩岸搭橋的重點產業之一;不同於一般產業看的是眼前需求,能源和環保產業看的是未來,「能見度」拉到了十幾二十年後。預估台灣風力發電量到2015年預計將達到1400千瓦,2030年可達 3000千瓦;而大陸在政府計劃性的培植下,預期2020年風力發電倍增至1億千瓦。

廠商還有作夢的權利

又相較於太陽能已經來到百家爭鳴、過度投資的戰國時代,兩岸在風力發電上都還在起步階段,也因此,廠商都還有作夢的權利。華銳董事長韓俊良說,「我們連續兩年的營收規模都是成長百分之百」,今年營收目標上看120億人民幣;也難怪東元董事長劉兆凱可以許下「三年內能源事業超越家電本業」的大願。

然而,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首先就面臨到「併網」和「非併網」的問題,兩岸廠商所希望的發電方式並不相同。這次大陸廠商來談的是併網模式,也就是集中發電,將所有電力併入如台電的網路中;但台灣畢竟市場小,沒辦法創造出集中發電的經濟規模,因此廠商大多希望讓非併網成為主流,自己發的電能夠自己用,不少台廠也已經開始生產小風機,但大陸廠商卻還是希望以大風機為主。

其次則是台灣產業的「成熟度」問題,華銳董事長韓俊良認為,台灣若真要將風力發電產業經營好,首要工作就是要先「測評風資源」,例如在澎湖海域要有長達一年的連續性資料,評估其可行性。

兩岸僅在供應鏈結合

此外,台灣廠商的「產品質量」也是一大重點,在兩岸廠商互相開發風資源的大目標之前,兩岸的合作僅在於供應鏈的結合,像金風和華銳皆是和台灣的零組件供應商洽談採購,至於會下多大的單,大陸業者坦言,「那還得看看他們產品的質量」。

最後,按照中國能源局副局長、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劉琦所言,除了歡迎台灣企業到西岸海域投資外,也希望台灣引進大陸風能企業,「將兩岸視為整體看待」,如此打破台灣海峽的天然屏障,讓大陸業者直接輸入電力至台灣,恐怕又是另一個「政治層面」的問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