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不住的潮流 投資台灣和連結中國 | |
台灣限制越多反而資金越不回來,而且雖常說要根留台灣,然而卻沒有做任何的努力。讓台灣的錢很容易就流出去,中國的錢卻進不來。 | |
謝金河:一九九○年時中國國民所得三二二美元,現在是一六八九美元,而中國第二季的GDP成長率是十一.三%,美國則是二.五%,照這樣的成長速度來看,目前GDP總產值二.二三兆美元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四大,未來我相信會超過德國和日本。 因此,台灣在制定兩岸政策的人,一定要把中國這個經濟體重新評價,很多現在主導經濟政策的人,對中國的概念還停留在二十多年前,不知道它的改變已經天翻地覆,而且是地球上經濟成長最強的國家。 台商到大陸投資源源不絕,雖然很多人再三提醒大陸風險很高不要去,但是其實很多台商已經融入當地文化。中國正在蛻變,台灣原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這幾年卻幾乎停滯,相信這停滯是因為兩岸政策有些地方有待商榷。 蕭萬長:大陸以前依賴充沛、廉價且勤奮的勞力,以及土地是國有的等生產要素優勢,成為世界工廠,現在他國民所得增加以後,慢慢要變成世界市場。以一個經濟體來看,既有世界工廠,又有世界市場,兩者兼備令它的吸引力更大。 這幾年大陸最大的變化就是一直堅持開放的政策,加入WTO之後,又加上改革的政策,改革和開放的壓力日益增加,這一來令所有外商都看好大陸,所以就會有更大的吸力。台商現在在大陸人多觸角大,但真正力量大的,是外國的跨國公司。 去年台灣對大陸的順差中,包含香港是五八○億美元,台灣在全球的順差只剩下七七億美元,換句話說台灣如果扣除對大陸的順差部分,其實是呈現逆差的情況。 這二十年來,台灣與大陸的發展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市場的力量在拉動,因此很難擋,至於它是機會還是威脅,就要看怎麼去運用和看待。 不過經濟的東西最好就是要務實,意思就是從現實面和市場面去順勢而為,要逆勢的話擋不住。從台灣的貿易順差與逆差中可以發現,很多台灣企業已經在做全球佈局,而他們認為中國是全球佈局中很重要的一環,否則的話供應鏈沒有辦法形成,就失去了優勢。 謝金河:台灣與大陸間的順差這麼高,就代表兩者的依存度高,等同於早年台灣跟美國貿易的依存度,我們這麼多廠商投資大陸,在大陸的人員比重應該最高,這樣子理論上台灣應該很好,但是為什麼沒有?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政策擋不了趨勢 香港人也到大陸去投資,賺到錢後就把錢匯回香港去置產和投資,所以香港股、房市水漲船高,香港能夠這樣,就是因為資金進出非常方便。另一例子是美國,以前為了避稅,很多美國企業也是把公司設在第三地的免稅天堂,後來美國國會在○四年通過本國投資法,讓把資本利得匯回美國的企業能將○五年租稅自三五%降到五.二五%,於是○五年從海外匯回美國的錢有三五○○億美元。 因此台灣限制越多反而資金越不回來,而且我們今天常常說要根留台灣,然而卻沒有做任何的努力。讓台灣的錢很容易就流出去,中國的錢卻進不來。比方說,全世界的筆記型電腦有八二.五%都是大陸做的,而這其實都是台商的天下,但是現在,我們卻限制半導體去大陸發展,於是他們只好跟中芯合作,中芯就會回頭把台積電和聯電的產品價格殺的更慘,這種惡性循環就代表我們產業發展的格局不夠大。 蕭萬長:兩岸經貿政策已經是一個不得不走向越開放的趨勢,這種不可逆轉的情勢已經不是政府可以擋得住的,而投資台灣和連結中國並沒有矛盾和衝突。 這十多年來不管是「戒急用忍」還是「有效管理」,都只是讓赴大陸投資越來越多,但是台灣的投資也沒有完全停頓,只是減緩,因為政策沒有營造出新的投資機會和新產業。 台灣不是沒有錢,現在台灣的銀行利息還是很低,並且拒收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因此照理來說要在台灣投資資金很充裕,但是為什麼投資不夠熱絡?就是政策沒有營造新的投資環境。如果有的話,跟連結中國不但沒有衝突,還可以相輔相成。你在大陸賺了錢,匯回台灣來再投資還可以再賺錢,企業就會越來越茁壯。 謝金河:現在台灣有兩項指標,一是工商時報的台灣一千大,另外是今周做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一千大台商中有八一五家賺錢,虧損的家數剩下一七八家,所以有八○%的台商賺錢。 然而這一千大台商中,稅前盈利的利潤率只有五.五%,可見台商在中國大陸也是以低價代工的居多,因此未來如何找出更有競爭力的產業脫穎而出,是大家要思考的焦點。第二,台商一千大中的變化很大,○五年到○六年間有幾百家退出,就代表大陸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沒有三兩三很難出頭。 譬如最近大陸的國美電器花了五二.八億美元去購併永樂電子,成為中國家電和3C賣場第一大,然後國美又放話說要購併第二大的蘇寧電器,如果不肯被併的話殺到他死為止。我們燦坤在大陸鎩羽而歸,也是因為大陸通路內部在大力整合。 中國的產業透過購併和整合,不斷在加強競爭力,所以在兩岸三地的競賽裡,我們若是自得其樂,不去理會島外情況的話,是非常大的危機。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