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終於展開拯救DRAM的動作,雖然沒有具體方案,至少是善意的開始,而整個紓困與合併的主軸是希望台灣DRAM產業可以走出新局。其中符合大家期望的就是擁有自己的技術,因為以目前台灣DRAM產值佔台灣IC產值40%,而且台灣有11座12吋DRAM廠,密度全球第一,市場佔有率39%,有2.5萬名員工,上下游產業鏈完整,但是卻缺乏技術自主能力。
記憶體市場的發展,197O至198O年這11年期間是由美國主導市場,而1981至1997年是由日本掌控市場17年,而在1997年、1998年那一波不景氣,包括NEC、日立、東芝等退出整合成爾必達,在此同時美國部分TI的退出,歐洲西門子和英飛凌退出,由奇夢達取代。
至於南韓在政府的強力主導之下也整合至只剩兩家三星與海力士,自此開啟南韓成為全球記憶體霸主的10年。現在台灣是不是也有這樣機會成為全球下一個記憶體龍頭?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
台灣以代工系的現狀很難改變,主導技術也不可能,若由政府大量注資美光或者爾必達所冒的風險也太高,因為過去所有退出的國外大廠都是有技術的廠商,包括東芝、三菱、LG、西門子、TI、IBM哪一家沒有技術?所以不是有技術就可以好好賺錢。而生存下來的海力士、英飛凌、現在還是需要政府的紓困,爾必達也希望日本政府也與援助,而剛剛買下英飛凌旗下華亞科股權的美光,也是靠台塑集團金援,英飛凌雖然賣掉華亞科股權,但是美光不買英飛凌,讓他想退出也退出不了。
所以有技術真的不是DRAM賺錢的萬靈丹,現在台灣政府可以做的是透過整合,由政府關鍵性的注資,讓廠商保有穩定的技術來源,也恢復銀行團的信心,先度過這一關再說。當然在一番破壞之後,DRAM產業有機會來個1至2年的好光景,可是單一產品經營的模式,很容易讓DRAM產業再度重蹈覆轍,這個追逐擴廠與技術提昇的產業難逃不進則退的定律,但是目前的廠商又有誰能像三星一樣能夠同時擁有三個第一(DRAM、NAND Flash)一個第二(手機)呢?
但是三星的例子至少告訴記憶體廠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若要永續經營一定要多角化,若不能如此,只好大家結合力量,將三星逼退出DRAM產業。不過商場變化大,對台灣DRAM廠商而言,願景歸願景,眼看錢都要燒光先活下來在好好思考,況且過了這一關,根據過去經驗,歷經大減產、停止擴產之後,必定可以迎接至少2年的好時光,所以2009年賺錢的機會實在很大,到時候又是一條活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