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外界普遍將陳水扁總統表示任內不會修改大陸投資四○%上限規定解讀為扁謝不同調,但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日昨前往美國商會演講時仍強調,當選總統後一定會實施兩岸開放政策,其中當然包括開放大陸資金來台。事實上,開放大陸資金來台這個議題,最近一再受到社會各界討論與關注,頗值得國人予以深入探討。
除了前往美國商會演講表示政策上可以開放大陸資金來台外,謝長廷更早一些對政策上開放陸資來台的表態,應是本月初前往證交所拜會時,提出了包括動態審查四○%投資大陸上限、開放陸資來台、大幅調降遺產及贈與稅率,以及大赦違規西進台商等四大政策主張。在證交所這個管理資本市場業者及專家匯集的場合上,謝長廷對開放陸資來台的論述更完整、更深入;他說,要吸引世界資金來台,法令要鬆綁,要與世界同步,包括中資在內的世界資金應該允許來台,在與對岸的互動及來往上,主體性及開放性應該並重。
與謝長廷「政見」主張幾乎同時曝光的政府應該開放陸資來台建議,還包括日昨台北歐洲商會所發表的藍皮書。在以「時候到了,行動吧」為主軸的政策建言中,歐洲商會提出二○一二年台灣經濟發展藍圖,建議開放陸資來台、兩岸直航、降低稅率至國際水準、放寬僱用外籍人士與開放跨國企業承包公共建設等主張。歐洲商會汽車業委員會共同主席包飛立更具體指出,台灣與南韓的最大差別,在於南韓沒有直航大陸限制,也沒有禁止陸資入韓,若果台灣開放直航與陸資來台,可望挹注三至三.五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率。
我們不確知歐洲商會開放直航與陸資來台,即可挹注三至三.五個百分點經濟成長率的說法,是否存有學理或模型依據,但基於全球化熱烈發展下,全世界搶奪資金大戰方興未艾的概念,以及允許資金自由來往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我們認為政府必須慎重考慮開放陸資來台的正面效益,不可因為意識形態作祟而盲目關閉吸引包括陸資在內的全球資金來台參與建設大門。
眾所周知,資金是發展所有產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重要性有如血液之於人體,缺乏資金的挹注,產業很快即會萎縮、枯竭。如此的形容,其實可在近年來的台灣經濟發展上得到驗證,因為主政者明顯採取封閉的兩岸經貿政策,不僅陸資不能來台,外資中只要含有陸資成份,也會遭到取締、排拒的命運;另一方面,因為畏懼或厭惡封閉的兩岸經貿政策不便於全球布局,以往台灣經建主力的僑外資,也逐漸過門不入,久而久之,台灣的產業發展動能當然逐漸枯萎。如此的經驗,其實相對南韓的大力吸引全球資金加入南韓經濟建設而能迎頭趕上我們,甚至超越我們,歐洲商會的建議開放兩岸直航與陸資來台,其實相當中肯。
至於開放陸資來台是否可能有副作用,甚至危及國家安全,我們認為朝野不妨進行理性討論,但執政者絕對不能有成見,不能因為台灣主體性而完全排斥開放性。具體而言,部分國人一聽開放陸資來台,即擔心來台的大陸資金會不會重演木馬屠城的歷史悲劇,乃至九七前中共政權為了抵制港英而採取的資金紊亂香港股匯市策略,就此而論,我們認為謝長廷在美國商會的演講中即有所回應,他說:台資可以過去中國,也應該讓中商、陸資來台投資,因為允許陸資來台「符合互利原則」;此外,謝長廷也強調了朝野不用疑慮台灣會被買光,因為台灣是有法律的國家,「我們可以管理」。
我們必須指出,如果資金可能危害台灣,豈止大陸資金有此威脅,美資、歐資、日資,又何嘗不會危害台灣?但台灣的資本市場就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擊嗎?事實上,全球化風潮在世界各地推進,將本求利的各國資金正藉著各種形式在全球各地投資,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可能危害國內經濟」為由而予以排斥嗎?再說,台灣是有法律,有制度的國家,如果連一個陸資來台都不能有效管理,不能確實防範可能危害,已經存在、運作的一大堆法律、制度,不都是廢物嗎?
證券商公會針對政府研議中的開放陸資來台議題,建議仿效管理QFII(合格外國投資機構)模式,採取QCII(合格大陸投資機構)方式來開放、管理,我們即認為頗有參考價值。我們期待政府正面看待陸資來台,並加緊研究腳步,讓陸資來台見證兩岸經貿來往確實可以互補互利,可以兩岸雙贏。
看著一批批政府高層勤跑市場訪查物價,又要檢調單位揪出囤積居奇者予以嚴懲以期穩定物價,稍具經濟常識者應會斷言,政府管理物價可能要徒勞無功了。
由於國際能源和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揚,全球間物價因此水漲船高,不斷持續暴漲。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這一兩年來,全球經濟發生極大變化,包括油價急劇上揚、美元貶值、歐元興起,以及中國大陸與新興市場快速崛起等,其結果是,各方勢力開始搶奪資源,全球性通膨只是當然結果。事實上,物價急速變化過程中,亦發生了全球資金大挪移和財富重分配。
相對之下,台灣內在環境卻沒太大變化,總統連任、民進黨繼續執政、經濟條件都維持不變,包括經濟成長率、利率、匯率均維持低檔,甚至股價指數也從未越線(遙望萬點大關),而一般民眾最後也習慣了這個不動的環境。因此,物價遽然高漲,一般百姓當然錯愕不已,也會迫切要求政府穩定物價。
但世界性原油、原物料漲風,豈是任何一國總統或院長、部長所能凍結?在市場走動查訪,乃至發表政府會打壓物價的談話,也不可能達到抑遏物價的目的。即使公平會等政府機關,也只能關照不正常的漲價,廠商因為成本而調漲售價,其實天經地義,政府何能不當管制?
物價上漲,全球皆然。如果景氣提振、民眾相對所得增加,物價問題自然解決,政府盲動躁進,其實於事無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