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產業陷入空前困境,政府應否積極紓困成了眾所關心的議題。這個產值龐大、投資超多,卻又難賺到錢的科技產業,曾經帶給大家無限的憧憬,而今卻落此困境,令人感慨之餘,不禁擔心剛起步的太陽光電,是否也應引以為鑑,防患未然。
近幾年掀起一股太陽光電投資建廠熱潮,加上能源價格狂飆及股市推波助瀾,台灣產業規模年年追高,2007年產值已達535億元,高居全球第四位;而去(2008)年產值更突破千億新台幣,占世界太陽電池產值的16.7%。
這樣快速的成長,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就長遠觀點而言,太陽光電是解決全球暖化及能源短缺的最佳良方,我國能掌握時機,大力投入,眼光和速度值得敬佩。憂的則是目前太陽光電技術尚在發展階段,平均太陽發電成本是傳統發電的二到三倍,全球各國市場仍靠政府補貼政策在支撐,如果我們缺乏自主研發,無法跟上先進的科技突破,是否遲早又會落入另一波投資陷阱?
台灣科技製造業普遍存有向外國購買技術、整廠引進,以達到快速建廠量產、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的經營模式。
這幾年太陽光電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除少數公司之外,大都缺乏自主的重要關鍵技術,台灣也缺乏自製設備、材料及系統整合行銷能力。
這種民間急於投資建廠、政府急於擴大產值、而研發人員急於短期成果的急功近利現象,一旦供需失衡,便容易陷入削價競爭、血本無歸的困境。因此要能未雨綢繆,應從下列幾方面努力:
首先,政府和產業均應大幅提高先進太陽光電科技的研發投入。與其他領先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研發規模實在太小、速度太慢,且多僅著力於製程及效率改善,對於能帶來重大突破(quantum jump)的長期策略性科技研發比率甚少。例如下世代薄膜、有機太陽光電等先進科技,都應增加投入,全力以赴,才能在未來的技術及專利布局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除了在先進製程要能跟緊世界,建立自主技術外,也要選擇有利的應用主題,發展具特色優勢的產品和市場。例如與建築結合的太陽光電(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或是可摺疊攜帶式的太陽光電應用,雖然都屬於較為特殊的利基產品,但對於位處亞熱帶氣候及擅長3C電子產業的台灣,都具有發展優勢,也具全球市場性。
第三,應積極運用政策工具,加速國內太陽光電的普及應用。目前我們產製的太陽電池,幾乎全數外銷,不但未能替台灣節能減碳,反而增加了很多製造太陽電池產生的溫室氣體。更重要的是,這種為人作嫁的大量元件代工,使台灣產業不但缺乏社會使命感,更無法培養開發新產品、新應用及系統整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