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巴黎的人都知道,香榭大道的精品店,寬敞的購物空間及黑衣人,讓沒有幾分錢的觀光客是走不進去的;台灣坊間開放式的小店,卻讓人很容易親近。

這說明了什麼樣的店舖氣氛,就決定了什麼樣的客層及品牌個性,這是除了價格因素外,影響客層結構及品牌個性最重要的因素。

傳統的行銷學幾乎都在探討消費品的行銷,訴求產品的功能性利益;而通路品牌,同時擁有產品及通路,所以在行銷溝通上,一方面要重視產品的功能性利益,一方面要塑造給消費者的通路體驗。

例如餐廳,東西好吃絕對必要,但好吃並沒有辦法確保一定會成功,還必須要有良好的消費體驗,兩者缺一,就無法成為一個品牌。這也是我認為行銷人最容易忽略的事,若一味強調產品利益,就無法把消費者的通路體驗管理好。

體驗行銷先驅史密特(Bernd H. Schmitt)博士認為:「體驗媒介包括溝通、視覺與語言識別、產品呈現方式、品牌結合、空間環境、網站、電子媒體以及人。」當中「空間環境」,就是在管理通路品牌最大的不一樣之處。王品集團的品牌,在品牌定位的最高指導原則下,設定十大品牌行動,而「氣氛」定調,則為十大品牌行動之一。

常常觀察到市場上的餐廳或店舖的裝潢氣氛,與這個品牌訴求的客層、價位、品牌識別(如顏色、符號)、網站設計等活動,毫無相關甚至互相衝突,例如店舖設計成高貴的大紅色,官網的主調卻是沉重的黑色,或者根本找不到紅色的連結。

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在於未把「氣氛」列入品牌定位管理,且直接把空間裝潢交給設計師,最後空間設計師裝潢出他認為的美感,卻與品牌定位無關。

此現象屢見不鮮,在生活上也常發生,例如買了新家交給設計師,裝潢好後才發現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樣。

要得到好的空間氛圍,就如同要得到好廣告一樣,必須對設計師「簡報」,也就是國際性廣告公司常說的Brief。要得到好廣告,企劃要對創意人員簡報。

同理,要得到好的空間氣氛,品牌行銷人員要對空間設計師進行「品牌簡報」,簡報內容至少應涵蓋品牌定位、品牌識別元素、消費對象、產品內容、消費價位、所想要的氣氛定位等。對於氣氛的描述,最好也能列舉一些國內外的案例參考,因為每個人生活經驗的不同,投射的想像也不一樣,透過舉例讓大家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討論。

設計師的提案,應有品牌行銷的資深人員參與,並以「品牌簡報」的內容來檢視提案,任何與品牌定位不符的事物或內容,皆不應出現在空間內。

投資一家新店,80%的支出用在裝潢,裝潢氛圍又決定了消費客層,經營者豈能不回歸品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