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媒體刊登美國阿拉斯加州一名男子在大雪天駕車出門,不巧遇到一隻北極熊想拿他當晚餐的新聞,幸好,最終男子成功擺脫熊的追逐,跑到附近一輛沒上鎖的車內避難。這驚險的一幕被附近一名攝像師拍下來,所以讀者才得以看到熊在後面追逐的相片。
筆者看到相片的同時,心中想到當時這名攝像師或目擊者為什麼沒有救他?很好奇現場的景況。又想到一名普立茲攝影獎的得主凱文‧卡特,他曾經在蘇丹攝影一名飢餓的非洲小孩,後面跟著一隻等待他倒斃好享用大餐的禿鷹,這張殘酷的相片讓他得了獎,也讓他在獲得普立茲獎後自殺。
幫與不幫?專業與憐憫的取捨,在照片為背景下,總顯得特別尖銳。立場不同、視野不同,對事情的解讀也不同。
有時當事人在瞬間的考慮點,不是旁觀者在平靜的處境所能理解或期望的,此時或許有人會堅決表示此類事件應交給道德倫理來評斷,但筆者認為評論者也該給與當事者悲憫的對待,莫挾輿論屈打成招,畢竟輿論不應自外或凌駕於法律之上,這也才是尊重「人權」的實踐。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正有許多這樣的情節在發生,只是有的被公開了,有些被漠視了,每個情境都在檢測我們的心念究竟為何?是考慮自己比較多,還是觀照他人比較多?這些情境都在提醒我們要真誠地面對自我、面對生命,心之所向不可不慎。
筆者看到相片的同時,心中想到當時這名攝像師或目擊者為什麼沒有救他?很好奇現場的景況。又想到一名普立茲攝影獎的得主凱文‧卡特,他曾經在蘇丹攝影一名飢餓的非洲小孩,後面跟著一隻等待他倒斃好享用大餐的禿鷹,這張殘酷的相片讓他得了獎,也讓他在獲得普立茲獎後自殺。
幫與不幫?專業與憐憫的取捨,在照片為背景下,總顯得特別尖銳。立場不同、視野不同,對事情的解讀也不同。
有時當事人在瞬間的考慮點,不是旁觀者在平靜的處境所能理解或期望的,此時或許有人會堅決表示此類事件應交給道德倫理來評斷,但筆者認為評論者也該給與當事者悲憫的對待,莫挾輿論屈打成招,畢竟輿論不應自外或凌駕於法律之上,這也才是尊重「人權」的實踐。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正有許多這樣的情節在發生,只是有的被公開了,有些被漠視了,每個情境都在檢測我們的心念究竟為何?是考慮自己比較多,還是觀照他人比較多?這些情境都在提醒我們要真誠地面對自我、面對生命,心之所向不可不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