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造成全球數千億美元損失,可說是去年最重大的經濟新聞之一。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包括花旗銀行、美林證券、貝爾斯登等,分別認列數十億乃至數百億美元損失,歐洲如英國、德國、瑞士等大小銀行亦受波及。為了增加資本用以打消壞帳,前述銀行必須對中東石油出口國的金主,及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的主權基金,以低姿態、低價募集資金,形成後進國投資者入主先進國金融機構的特殊現象,此與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情況完全相反。究其成因,主要是資本主義體制下,若干企業的誘因及激勵制度設計不良,使經營者短視、追逐近利,遂釀成巨災。現今這種情況遍及國內外,可說是全球金融不穩定根源。

     以此次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遭重創的花旗、美林及貝爾斯登等公司為例,事態惡化後,原來的執行長均下台以示負責,但在此以前已拿走高額獎金與股票選擇權,有的甚至還拿優渥的退職金,被諷刺「賺錢分紅、賠錢走人」。最終,最大的受害人還是公司的股東。最近在全球風起雲湧的私募基金也是如此,大部分私募基金經理人的獎金是管理資產的二%,以及獲利的二成(有些基金是每季結算)。如果賠錢,許多經理人因無分紅,會主動求去,金融機構也會主動結束此檔表現不佳私募基金另起爐灶。此種薪酬制度,無疑會鼓勵經理人從事高風險投資,因獲利則經理人鉅額獎金可立即「落袋為安」,賠錢則另覓高枝。看看過去花旗、美林等公司高階經理人所領的獎金數目,即可知所言不虛。以經理人吃肉,股東喝湯形容絕不為過。一九九八年發生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倒閉事件,亦復如此,投資股東多半血本無歸,但主要幹部、經理人,卻有錢、有本事東山再起。

     不只美國,台灣也有類似情況。在六、七年前,台灣投信公司募集的債券基金,規模急速膨脹,基金管理者以公司債「分券」、「作價」等手法,把債券基金包裝成無風險、免稅金融商品,對投資人極具吸引力。但實際上其投資的公司債,很多都是地雷公司所發行。在利率走低時,債券基金炙手可熱,但在利率由谷底反彈回升時,投資人紛紛要求贖回,形同擠兌,公司債因缺乏流動性,變現困難,價值也大幅貶落,最終只好由投信公司大股東拿錢出來彌補,台灣投信業也遭到重創,迄今元氣未復。但最早始作俑者,即投信界的一大批「天王」、「天后」、「超級戰將」,早年領獎金笑得合不攏嘴,俟債券基金風暴發生後,大部分求去轉換職務,留下爛攤子給後人收拾,受害的仍是公司小股東。據估計,近幾年台灣共同基金經理人,平均每天有一人離職。如此高的流動率,當然不可能作長期打算,「撈一票就走」是從業人員基本心態。

     近三、四年發生的雙卡風暴亦然。早期各銀行彼此模仿,經營者、經理人全力衝刺發卡數、借款額,促銷手段一波波,銷售獎金亦極優渥。俟雙卡呆帳大增,這一批人紛紛離職,留下卡債爛攤子由社會承擔,受害最深的是銀行小股東。而社會出現一大批卡奴,經營不善的後段班銀行,須由納稅人出錢彌補虧損才能退場。但迄今未聞金融界人士或主管機關對此自我反省。

     我國科技產業特有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是另一類似案例。長期來,由於員工分紅不認列成本,使經營者可多發股票、少發工資,虛增盈餘,實質上可大舉操縱、扭曲損益表,拉抬盈餘與股價。員工猶如每年中了一次樂透彩,依法還可少繳(或不繳)稅。難怪有人以「員工吃肉、股東喝湯」及「肥了科技新貴、瘦了國庫」來形容。純就薪資制度言,這也不是妥適設計,因為有的公司或員工表現平平,卻因股市走大多頭行情而暴富。許多研究都顯示,員工分紅配股及員工選擇權制度,會使經理人從事短視、高風險業務,其經營決策深受短期股價影響,此對公司治理有害無益。美國的恩龍案,台灣博達、訊碟等地雷案,出事前都大舉發放員工選擇權及員工配股。

     綜上所述,在資本主義體制下,雖然政府基本上要尊重市場機制,但對資本主義過度追逐短期近利衍生的諸多弊端,絕不能視而不見。須知天下事只有公平才能長久,前述金融亂象會嚴重傷害經濟穩定、所得分配與長期經濟發展,政府與社會大眾,必須嚴格管理與審慎判斷,切莫讓金融騙徒得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