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暖化議題帶動,水資源相關產業今年以黑馬之姿竄出,可說是目前轉機性高且最熱門的成長型產業。在產業前景俏,以及相關技術愈來愈成熟的帶動下,相關概念股宛如黃袍加身。像以環保處理相關機電工程為主的中宇(1535)、以BOT模式取得海水淡化廠經營的千附(8383),以及將觸角擴及中國大陸水利工程的國統(8936)都是今年以來台股的剽悍黑馬,國統股價由票面以下起漲,一度站上30元關卡,中宇股價也有倍數的漲幅。
根據統計,海水淡化之機組與生產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亞洲國家如日本、新加坡、南韓、中國大陸與印尼等也都已積極發展或應用海水淡化做為替代水源,以增加自主水源的數量。台灣工銀投顧表示,台灣海水淡化的技術,已逐漸達到商業化的階段,對於增加產水率、節約能源、降低結垢等有很大的改善,而因海水淡化規模愈來愈大,耗能愈來愈低,成本也愈來愈合理,讓海水淡化的商機愈來愈發展利基。
國統在新疆和哈爾濱皆有轉投資的工程公司,在水資源概念股是唯一兼具兩岸水資源工程建設的個股,即便去年與今年首季每股仍呈現小幅虧損局面,但法人看好國統未來幾年獲利將隨工程案持續成長,加上工程款陸續入帳而讓獲利能力大幅改善;千附則在取得的澎湖與望安共3個海水淡化廠,並在上月正式接手營運,未來每月可望有穩健的獲利挹住;另外,獲水資局訂單的康那香 (9919),以及污水處理薄膜的偉盟 (8925)也是水資源概念股成員,相關效益值得留意。
全球暖化問題嚴重,過去人類以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資源,開始有了「液態黃金」、「藍金」的稱號,這股由環保問題引爆的商機,讓水資源的價值扶搖直上。代理KBC全球水資源基金的康和投顧表示,全球花費於水務處理基礎建設相關財務預算的投入,加上立法的支持,已經啟動這些公司強勁的成長前景,看好中東及亞洲市場有關海水淡化飲用水的投資標的,另外掌握活性污泥處理新科技的公司也值得投資。
全球氣候的溫室效應也加劇了水資源缺乏的危機,人類就水資源的運用是否具有效率,在目前供水問題擴大時會更加突顯出其重要性。經濟學家估計,未來25年內至少有5000億美元的支出將使用於淨化水資源的研發工程;另有1000億美元的支出使用於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研究。國際重量級投資銀行如瑞士銀行等,都已開始鎖定水利相關設備與服務的公司進行研究及投資,繼2002至2005年全球原物料市場的大行情之後,水力能源將是本世紀另一個重大的投資機會,包括能提升鹽水淡化技術、提供缺水區域水利供給、水力能源環工與廢水處理者等均是極佳的投資標的。
除了基本面支撐,水資源概念股併購題材也不斷。德盛安聯投信表示,水資源與環境污染產業出現購併熱潮,可望藉以增加產品線,或更快速的進入新興成長的中國市場。例如德國Techem主要生產水相關的量測及計數儀器,目前正被多方競逐中;德國第二大公用事業RWE AG,亦多方傳聞將被購併;康和投顧看好受益於水利基礎建設的標的。像是巴西最大的水務公用事業公司Sabesp因為該國政府已核可一項可在今年增加下水道設施系統投資金額46億的議案。全球第二大水務公司蘇伊士 (Suez)因贏得一份為中國某座大都市管理水務30年且價值10億歐元的大合約,並進一步簽下為中國國內設計及興建飲用水及廢水處理工廠的合約,也備受矚目。
「資源有效再利用」,產業競爭力致勝關鍵。地球資源有限,環境議題不僅成為目前全球企業界關注的話題,在面臨環境議題的壓力下,懂得提前因應的企業將能降低財務及營運風險,才能從中謀求機會提高獲利機會。
各國政府已開始將科技廠商是否有能力提供「完整產品生命週期處理方案」列為重要的評估標準之一,以加州政府為例,在2005年前加州公部門在採購商品時皆將「再使用」產品列為唯一選擇,但經過學界的研究及討論發現,廠商若能提供完整的「產品回收再利用」方案,對於環境來說將較「再使用產品」更符合環保效益,所以在2006年立法通過將「完整產品生命週期處理方案」列為重要的採購標準。反觀台灣目前在主管機關及相關產業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對於「環保產品」的概念,皆仍停留在只重視產品如何「再使用」的階段,往往忽略產品前端生產的「減廢設計」,及後端如何回收無法再使用的廢棄產品,進行廢棄物「再利用」,讓有害環境的物質不進入掩埋場污染地球環境。
台灣科技大學顧洋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溫麗琪博士等許多研究產品生命週期知名學者,針對「再使用產品」與「再利用產品」哪種方式比較符合環保效益進行許多相關研究及討論,但多數學者皆認同,如果產業發展方向僅聚焦在如何「再使用」產品上,而不加速發展有效處理廢棄產品的設備及技術,對於整體產業發展及地球環境有害而無利。
以半導體產業為來說,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已要求台灣半導體廠商,在產品生產過程裡,必須採用符合環保節能的標準進行規範,廠商若不遵守,環保政策就會成為廠商開發市場時最大的障礙。從世界環保規範發展趨勢來看,目前台灣需要主管單位,儘速制訂如何評估廠商是否有能力,提供「完整產品生命週期處理方案」的具體標準外,台灣科技產業也必需建立關於「綠色產品生命週期」的管理流程,並將原本著重於如何「再使用」產品的環保關注方向,轉換為如何透過資源回收設備及技術,有效回收、處理廢棄產品,讓資源能夠充分「再利用」,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