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線力學之外的內心輪迴~
 
為什麼我們的K線圖會有各種各樣的擬人化稱謂?這因為人類傾向於把很多事物之間形成聯繫。現在大多數投資人的問題是在後天的訓練中忽視了人類的本能,一味的強化各種所謂的“技巧”。如很多投資人都知道的圖形分析,其實就是一種被強化後的技巧。熟悉把握這些分析技巧的人都應該知道“演算法”;依次類推,無論任何走勢都會有“完美”的解釋。
這裏的邏輯其實就像下面的笑話:有個射擊教練經過一個村落,突然發現一面牆上有很多彈孔。每個彈孔都準確無誤的命中靶心。他立刻驚為天人,但一問過後才知這些都是村裏一個小孩子做的。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先射擊,然後在畫出靶子。
圖形不過是對市場變化軌跡的描述,人類總希望可以用所謂的模式來形容、並渴望找到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也就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態,卻忽視了圖形背後的實際意義。
目前市場中被強化的一個觀點就是“看對不如做對”,接觸過的很多朋友都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可以保證自己的“做對”,即使在自己看錯的時候也可以“做對”。探尋他們的操作基點,保證其操作的因素僅僅是“否定”。誠然,投資人在思維邏輯中加入否定的邏輯,是其成熟的關鍵一步。但割裂“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聯繫,投資人也不能再上一個臺階。保證交易的關鍵因素在於通過“非戰即逃”形成肯定與否定之間的內在聯繫。
技術分析應該是投資人在市場中形成的各種應變模式分析。但對於投資人更重要的是針對各種分析模式形成的操作策略,形成針對市場各種形態的正確反映才是交易的道理。最近看到了神經系統科學家對人類研究的一些分析結果,文章認為: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幾乎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都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小群聚居、追逐野獸、種植作物、尋找配偶、躲避野獸……未雨綢繆,尋找庇護之所。
相應的人類的大腦也圍繞這些任務展開,最終它變成了一台超級的機器,能以“閃電”般的速度應付諸如短期趨勢或激發感情反映這類的事情;同樣卻對辨別長期趨勢或同時關注多個方面的問題感到力不從心。如果看到了一個類似獅子的動物向“原始人”沖過來,他的本能反應就是逃到樹上,即使這僅僅是個虛假的影像,因為這對他並沒有任何損失。
面對野獸,原始人必須在很短時間決定是戰鬥還是逃跑。如果選擇戰鬥,他的勇氣會因此成倍增加;如果選擇逃跑,他的勇氣就會消失的沒有蹤影;類似的本能時幾乎所有動物都具有的。“非戰既逃”已經成為了現在職業投資人在市場中的本能反應,在市場交易中出現技術分析的模式,應該是人類的本能反映。
交易人在市場中同樣應該如此,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判斷出自己應該選擇進入、還是選擇退出。這時使用的分析方法並不僅僅包括技術分析,包括基礎分析在內的各類分析方法都需要面對類似的場景。如果選擇進入,再沒有得到退出的信號以前,交易人的所有能力都應集中在這裏;如果選擇退出,再沒有得到進入信號以前,交易人的所有能力都應該放鬆下來。市場中的分析思路可以是無限多元化的,但市場中的交易卻只能是保持“非戰即逃”的交易策略。
索羅斯在培訓其基金經理時,最經常使用的就是類似的方法。
1)在目前的位置,你應該如何?對市場的應該是多頭,還是空頭?
2)如果你是多頭,現在的選擇是加倉、還是減倉?如果選擇減倉,是不是應該反向形成空頭?
3)如果你是空頭,現在是選擇加倉、還是減倉?如果選擇減倉,是不是應該反向形成多頭?
類似的場景分析,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轉化到目前的分析中,無論你的觀點是傾向於看多還是看空,經過如此的反復訓練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觀點與一開始的想像有了如此明顯的差距。
選擇“非戰即逃”的交易策略,必須解決的問題包括:
1)交易的轉向問題;
2)交易的基點問題;
3)交易的融入、退出問題等一系列的基本問題。
因此投資人需要首先形成自己開放的思維。
 


非戰即逃” ~主觀情緒與交易錯誤~
在自己和很喜歡的橋牌節目中欣賞到經典的一幕,事後每每給自己思索。主持人是國內很有實力的職業選手,在回答一位大學生的問題時。他犯了一個關鍵的錯誤,表面看起來很簡單的題背後,存在一條成功率100%的坐莊路線。大師的錯誤在於他過分分析出題人的心理了,主觀的判斷影響了大師的思維。雖然他的路線成功率達到了90%,但卻失敗了。不過,大師在發現自己的錯誤後,很快找到了正確的路線。
 
過後很長時間,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有經驗的投資人,出現問題最多的環節就是自己的經驗。心理學家研究後認為職業選手的成功關鍵在於:大部分職業選手都形成了完整的模式認定,這些模式認定在實際操作中被激發出來。這就是職業選手可以比一般選手關注更多、更準確的關鍵。
就像我們學習騎自行車,剛剛開始時必須全神貫注,需要用力量、精神去控制平衡;等到後來,他成為我們的潛在本能。我們可以在騎車時思考、聊天等等,這時我們使用感覺去控制平衡。不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可以預估出很多場景,並提前做出準備。但即使是職業的選手,在控制不好平衡時,同樣會出現“車仰人翻”的。
交易中形成一系列的固定模式後,很多職業投資人放棄了基本的邏輯分析。雖然這些對他並不存在問題。但人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非戰即逃”思維,往往導致選擇中會出現主觀臆斷的弊端。而這往往是投資人、尤其是一些職業投資人的“盲點”。因《博弈輪》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澤爾滕先生提出的“策略理性模型”中對上述問題有準確的分析。
實際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必須經歷兩個階段。預決策階段和最終決策階段。在預決策過程中,決策者面對一種決策問題,他需要在K中替代性選項1、…、K中進行選擇。這種形勢會激發三種層次中的哪一種?由於高層次決策需要低層次的幫助,所以只能有三種可能性:
(1)只有習慣層次被激發,我們可以說決策者並沒有停下來想一想;
(2)習慣層次和想像層次被激發,決策者想像不同選擇的後果,但他並沒有超過想像層次;
(3)所有三種層次都被激發,以理性方式進行有意識的分析。
預決策進行以後,被激發的層次開始運作。一般來說,每個單一層次都會產生一個選擇,這被稱為“層次決策”。我們假定習慣層次總是達成一種層次決策,但不排除想像過程或者推理過程沒有達到任何結論的可能性,因為決策時間可能太短,或者決策問題可能太難。假設達成多種層次決策。一般來說這些層次決策會彼此不同。顯然需要進行一種決策以決定選擇層次決策中的哪一個,這個決策被稱為“最終決策”。最終決策決定實際行動,這一決定在習慣層次上進行。
人類生活中所發生的絕大多數策略決策問題相當複雜,一般來說不容以得到理性解,即便是在相對簡單的日常遊戲性博弈中,也很少有可能計算出最優策略。證券市場中的決策策略問題則有另一種困難,這些局勢中非結構性的特徵使得對它們很難加以嚴格分析。
在這些情況下,假設想像層次最有機會產生成功決策是比較可信的。一般來說,對不同選擇可能後果的想像能揭示策略局勢在習慣層次上不易被識別的重要結構性細節,因此想像層次傾向於產生比習慣層次更好的決策。在博弈局勢中有一點很重要,即將自己置於其他劇中人的地位思考,以形成起對自身行為的期望。這可以在想像層次上完成。一個局中人如果不假思索的在習慣層次上做出決策,則他很可能會犯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本可以簡單通過想像自己處於其他局中人的地位就能避免。
如果局中人試圖對博弈局勢進行嚴格分析,他常常會發現推理層次並不能導致任何明確的結論,這將減弱他在以後同類形勢中激發推理層次的傾向。也有可能會出現推理層次導致一種不當決策的情況,而這是對該局勢的一種過分簡化模型進行嚴格思考的結果。決策局勢本身常常並沒有提供良好的結構允許直接進行嚴格分析,嚴格分析只能用於該局勢的一種模型。推理層次需要想像層次的幫助以構造模型,想像過程作為對局勢的產生這比他作為局勢模型假設的產生者更為可靠並非是不可能的。
就如那位大師一樣,有經驗的投資人會明顯感覺到自身心理波動對水平的影響。很多職業選手提高自身境界時,往往一方面通過反復研究、對相關問題的理性推理來提高自身的水平;一方面也會通過對自身的心理素質的培養來達到。他們具有的共同點就是對自身從事運動的熱愛和戰勝對手的信心。
對於投資人來說,即使已經達到了較高的“過程理性”水平。也必須通過對自身情緒的培養提高整體水平。這一點,很多市場實際交易人員感覺頗深。很多從事短線交易的投資人,業績出現巨大偏差的結果就在於自身情緒的波動。往往會在情緒高漲時,連戰連捷;一旦出現影響自身情緒的事件,同樣會出現連續虧損的場景。甚至會出現在極端情緒下出現完全非理性行為。《我如何搞跨巴林銀行》中,主人公尼克•裏森是場內交易員,他的失敗幾乎是註定的,因為他在市場交易中缺乏最基本的情緒控制能力。出現虧損後,並不是承認錯誤,而是掩蓋。這時,他所有的“理性判斷”都因為情緒的變化變成非理性的行為。尼克裏森的出逃行為充分說明了他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
 
 
 


非戰即逃” ~尋求正確的交易思維 ~
 
交易中經常可以體現出交易人的本能思維方式,這就是“非戰即逃”。人的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這種本能的思維方式。比如:恐慌、貪婪、欲望、甚至內心存在的一點點隱約不安都會對交易結果起到關鍵的放大作用。
大多數交易出現問題都是因為情緒的作用,我們也因此可以經常聽到很多投資人說自己的交易失敗是因為什麼、什麼……,其實哪些具體的原因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在下一次還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呢?人類不可能相同的踏進同一條河,但卻可以犯相同的錯誤。出現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投資的思維方式和交易前的狀態。
人不能保證自己明白所有的結果,這就像《博弈論》中提出的“有限理性”的觀點。對於兩個萬能的上帝而言,棋類運動的結果是唯一的。兩個人只要分出先後順序,結果也就是固定不變的了。但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可想像的,即使最好的職業選手也不可能看到很遠。
97年,深蘭與卡斯帕羅夫一戰中,深蘭獲得勝利的關鍵一步,主要是由於他看到了6步以後的優勢。但這對於卡斯帕羅夫來說是過於複雜了。這一次勝利並不能代表深蘭的水平已經超越了卡斯帕羅夫,而職業選手思維中最關鍵的部分在於思維的廣度與思維的深度。
研究簡單殘局時,往往可以發現確定的結局及達到此結局的棋路。例如“單馬捕士”是必勝局,無論士方如何變化,只要馬方著法正確,是一定能取勝的;而在開局階段,雖然職業棋手事先都會準備開局計畫,但最後實際上形成什麼樣的陣式,不是局中人單方面主觀意志能決定的。
佈局尚未定型過程中,雙方都需猜測對方的佈局以便決定對策。由於各種佈局特點不同、應法各異,如果猜錯對方的意圖,就會造成不良後果。因此,開局時應儘量隱蔽自己的意圖,或者叫減少佈局意圖資訊,保留演變成多種陣式的可能性。這就是交易中的開放性。
保留開放性的決策方法主要包括:緩步選優法、多步選優法、概率估算法、熵值引導法等。所謂緩步選優法,就是從當前場景出發,思考各種變化,此時未知的變化就如同一座縱橫交錯的“迷宮”,局中人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同時,不但要為自己設想,還要替對方猜想。當發現哪個變化存在問題。必須退回來重新設想別的變化,以便尋求到雙方都有利的變化,以獲得盡可能高的最終結果。
這樣經過很多次緩步思考之後,終於找到最優變化,稱為緩步選優法。此種決策的前提,是能夠分析到棋路的終點,而且雙方都按理智對策進行。這就是深蘭使用的機理,但類似的方法往往會在棋局臨近結束時出現。這主要體現出職業選手的思維深度。
多數情況下的變化比較複雜,不可能分析所有,也不可能分析到終點,因此只能探索主幹變化,儘量多看幾步棋的發展,通過計算所能達到的場景狀態判斷優劣,這就是多步選優法。此決策方法存在誤差,選取不同的變化時,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即使在同一場景下, 水平不同的人也會各自作出不同的決策。誰看得長遠些,就相對正確;但這是投資人經常會遇到的,也是職業選手優於業餘選手的關鍵。在複雜局勢中,所有人都難免犯錯誤,作決策時需要使用非理智對策方法。即:概率估算法。

這種方法把場景變化作為隨機事件處理,分別估算出好、一般、壞等可能性各占的概率,平均的變化結果作為隨機變數的期望值和平均方差。假定某個場景中,投資人需要面臨甲、乙、丙三種可能的選擇,如果選擇甲變化,估計好的概率20%,一般的概率40%,壞的概率40%;如果選擇乙變化,估計好的概率20%,一般的概率70%,壞的概率10%;如果選擇丙的變化,預計好的概率50%,一般的概率10%,壞的概率40%,試問如何決策?
計算結果顯示:甲變化的預期價值較小應拋棄;乙與丙變化各個有特點。因為甲、乙比較,好的概率相等,而壞的概率則是甲大於乙,故需要選擇乙;甲、丙比較,壞的概率相等,而好的概率則甲小於丙,故需要選擇丙。因此決定拋棄甲變化;乙、丙比較,勝敗概率之差值都一樣,但兩者之間存在各自的優勢,乙變化出現問題的幾率較小、丙變化可到好的結果的幾率較大。兩者之間的選擇可進一步通過考慮投資人的具體特點決定。
交易中,幾乎所有人都會犯錯誤,使得同一場景最終的變化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如果用該場景的混亂度來描述,稱為熵值。決策時引導熵值的趨向,稱為熵值引導法。但這需要針對不同情況具體處理。如投資人處於很大盈 利優勢時,可選擇熵值較大的局面。
因為變化發展下去,即便自己出現錯誤,也能達到保證較好的結局,所以應該選擇熵值較大的變化,達到追求更好的結果的目的;如果投資人處於不利的虧損時,可選擇熵值較小的變化,因為一般出現問題,投資人將會因此出現極被動的局面。這必將導致最終結果的惡化。
這些簡化後的觀點就是:在盈利時加碼、在虧損時保存實力。前面例子中,對於乙、丙變化,如用熵值引導法選擇。經過計算,丙變化的熵值大於乙變化的熵值,如為了爭取更多的投資收益,則選擇丙變化。因為此時好的概率50%,而乙變化只有20%,故選擇丙變化可以得到更好的預期收益。


非戰即逃” ~交易中的平衡 ~
 
50年代時,巴菲特先生為了更好的在公開場合演講,他專門參加了卡內基的講座。內容主要是:學會在自己緊張時開口說話。對此,巴菲特先生認為:重要的不是使自己在公開演講時不緊張,而是在自己緊張時,同樣可以開口說話!其實投資人在交易中,同樣重要的是在風險條件下如何進行交易,而不是尋找無風險條件下的交易……
有段時間自己專門研究專業人員與業餘人員之間的思維差別。通過認真比較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專業人員給自己保留了更大的平衡。而業餘人員更傾向于在某個方向上的深入。如棋類運動中,很多頂尖的業餘好手在計算能力上並不比專業棋手遜色。但大多數業餘選手難以完成最後突破的關鍵在於沒有找到定勢中的開放性與深入性的平衡。一旦業餘選手可以完成這個轉變,往往會更加發揮其實戰的力量。
現在市場中,很多投資人在局部交易中的處理能力十分出色。但落實到整體的成績,就明顯可以感覺到其成績的波動性。類似的問題很有代表性的市場事例就是索羅斯先生和尼德霍夫先生之間的比較。
對於索羅斯先生,很多投資人比較熟悉;對於尼德霍夫先生,大多數投資人並不很熟悉。但他曾作為索羅斯先生的專業基金經理出現,並在93年成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他的著作《投機生涯》對市場中一些人影響很大。但尼德霍夫先生的對沖基金在97年被破產清算了。這或許印證了那句話:如果你交易屠龍刀,或許你終於會死在屠龍刀下。
尼德霍夫先生的《投機生涯》。這本書寫於1996年,其時尼德霍夫先生的操作紀錄已明顯呈現出巨大的波動性。在其著作中,我們不僅僅可以感受到尼德霍夫在交易中的能力。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他在控制自己交易平衡中的問題,這些都點點滴滴顯示在著作中。
或許主人公並不知道自己會在幾個月以後經受破產清算的命運。專門分析對沖基金行為的《對沖基金手冊》中曾以尼德霍夫的對沖基金為實例進行了分析,分析結論認為:尼德霍夫先生大量使用了杠杆比率,但其並沒有獲得相應的穩定收益。同樣在1995年7月前後,尼德霍夫的對沖基金損失了一定數量的資本,同時尼德霍夫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美元——日元外匯交易感到了不可思議。這些似乎都在印證這一個道理,尼德霍夫先生想糾正一些交易中失去的平衡,但他的努力最終使自己更加遠離平衡,導致了最終的悲劇。
與尼德霍夫出版自己的《投機生涯》類似,索羅斯也在86年出版了《金融煉金術》。在隨後的87年中,索羅斯也經受了巨大的損失。但索羅斯很快處理了這個問題。他在市場剛剛穩定、也就是幾乎在市場的最低點處理了自己的頭寸。市場也因此出現了達到20%的波動。很多市場人是並不理解索羅斯的上述行為。並形象的比喻為大量獵食者聽到了擱淺的巨鯨的聲音,他們圍繞著、飛快的蠶食了他。但索羅斯認為:我犯了一個大的錯誤。因為我期待崩潰在日本發生,我也因此做好了準備,他本來可以給我提供一個機會。但事實上,他發生在華爾街,而不是日本,所以我錯了!
類似的經歷,索羅斯的交易中曾在1995年的日元、1998年的俄羅斯、2000年的網路科技股中出現類似的問題,但索羅斯都平穩渡過了。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對2000年索羅斯停止自己的對沖基金做出各種解釋。但在索羅斯停止自己的基金後,他大部分資產得到完整的保持,而市場也在2000年後出現了大幅波動。或許在不久以後,我們又可以看到索羅斯先生的經典戰役。
交易中,投資人不可避免的會形成“非戰即逃”的習慣操作。大多數具有一定水平的投資人都可以使自己形成類似的本能能力。但這些行為如果僅僅存在某一個局部,也就是並不能形成對整體交易的平衡。這永遠不可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完成這一點,投資人必須能達到交易中的平衡。即:非戰非逃、也戰也逃。
大多數投資人可以給未來市場的多種可能變化相應的分析,但卻不能找到交易中穩定的“納什平衡”。在《博弈論》中,行為人不僅僅要為對方的各種可能性建立模型,同時要為自己的各種行為找到模型。這樣就形成了分佈矩陣,最有效、最穩定的解就是“納什平衡”。如:目前的市場中,未來可能的走勢包括:
1)直接形成上攻,假定該種可能的成功率為30%、假定未來可能獲得收益為15%;
2)向下調整到1350點附近獲得支撐後再次形成有效上攻,假定該種可能的成功率為30%、假定未來可能獲得收益為5%;
3)向下調整到1350點後繼續破位,假定該種可能的成功率為40%,假定未來可能獲得收益率為-10%;
這些都是很多投資人可以做到的,但大多數投資人並不能確定出市場出現上述三種可能性情況下,投資人的基本操作也需要分為輕倉、中倉、重倉等不同形式。自己的不同應對在不同市場走勢中所獲得結果明顯不同。
如:在市場直接上攻中,投資人重倉的操作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但如果市場出現向下調整後的破位走勢,投資人的重倉操作將會面臨極大的損失。組織交易的關鍵就在於尋找到一種可以應對市場不同走勢的最佳操作結果。即:投資人在交易中平衡的關鍵是尋找到關鍵的“納什平衡”。專業的人員相對于業餘人員優勢的一面就是可以找到交易中的“納什平衡”,而這一點正是投資人組織交易結構的重點。
這段時間自己一直在探討與交易有關的問題,說句實話,我感覺我們中間的很多人在沒有把問題搞清楚以前就想簡化。打個比方:張無忌在武當山學習太極劍,他最後忘記了具體的招式,只記得那個園園的“太極圖”。但想過沒有,他以前專門學過太極拳。同時他自己的武功已經達到了一流的境界。這是他可以化簡的關鍵。由繁化簡,就像由輕到重一樣的艱難。如果自己的實力不夠,一味的化簡,就像一個小孩子為揮舞起上百斤的大鐵錘。不知道是誰在帶動誰?這個迴圈就是由重到輕、再由輕到重的反復輪回。如果自己還沒有達到那個可以境界,就不要想辦法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變是最好的變化,但如果你沒有學會變化,哪去談什麼不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