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快聯絡我!

 

 

1.台灣的電視新聞讓人很難產生信心,但跳脫台灣政治纏鬥的小格局,放眼國際,甚至大中華市場,可以發現台商企業經營企業的拚勁及企圖心,是台灣的希望所繫。 2.打造自我品牌上,康師傅、統一、旺旺已見品牌價值,這是根植在十三億人口沃土的壯碩大樹。

打開台灣所有的新聞頻道,唯一的重大新聞只剩下倒扁靜坐,新聞台主播群輪番上陣、全天候廿四小時放送,如果只把目光焦點都放倒扁或挺扁這件事,台灣人該如何對自己有信心?難怪最近各民調機構針對台股投資人信心作的調查,投資信心都不約而同至歷史低點。但跳脫台灣政治纏鬥的小格局,放眼國際,或眺望大中華市場,也許能重拾信心。
日前隨「財訊金融家聯誼會」赴中國大陸參訪,一路從天津、北京,再到上海,參訪了台資企業包括:康師傅、新普、億光、中菲行、新焦點)在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也看到了中資國營企業的燕京啤酒、福田汽車、聯華超市;並到訪了中資民營企業的天獅集團。這些企業也分別在中國A股、香港及台灣上市,從中也分辨出兩岸企業不同的經營型態,而台灣企業所展現的競爭力及拚勁著實令人感動,儼然是台灣新希望所繫。

台資企業展現不凡競爭力
看康師傅、中菲行、新焦點、億光等台資企業的經營者個個雙眼炯炯有神,對未來充滿希望,談到他們在中國大陸創業的過程,更令人感佩。
但進入中資國營企業如福田汽車等,派出接待的中階主管,對公司經營的好壞多半是漫不經心,似乎好壞與他們無關,這種企業的競爭力,相較於台資企業簡直有天壤之別。有一位台商朋友就有感而發地說到,如果在中國大陸作生意,還作不過共產黨,就必須要自我檢討。在中國作生意變數不小,或許不能以偏概全,但以台灣人所擁有特質,的確在中國市場上,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且能夠成功的台商企業,都很清楚本身的優勢及特質,進而發揮自己的長處,立足中國市場。
令人印象最深刻就是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所說的,他很清楚康師傅的優勢就在方便麵、包裝水以及茶飲料這些產品領域。當有人問到康師傅會不會介入碳酸飲料產品?魏應州用台語說到:「牛棚裡有兩隻大牛母在相鬥,小牛如果冒然跑進去,一不小心就會被踩死!」
魏應州董事長所說的兩隻「大牛母」,指的就是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這兩個世界級飲料鉅子。
無論走到那裡,「可樂」早已和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畫上等號,品牌形象早已深植人心,其它後進業者想進來,不但難以撼動兩位一哥的地位,更可能是死路一條!
反觀茶飲料市場,即便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都推出類似產品,終究都打不過康師傅或統一這兩大台籍企業。因為茶飲料與東方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西方跨國企業想和熟門熟路的一較高下,終究要落敗的,這也是兩大台籍企業能在中國市場打出新品牌價值的根本因素。
同樣的,在方便麵市場亦復如此!觀察全球食品產業的發展,亞洲市場的日本、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坡及中國大陸,才有夠規模的方便麵市場及產品,現在中國人只要一談到方便麵,立即聯想到就是康師傅、統一,或是中國與日本合資的華龍日清,品牌地位之穩固已沒有外資食品業者可挑戰的餘地。

台灣的品牌在中國發揚光大
至於中國的包裝水市場,雖然也看得到外資、台資及中國本土業者的品牌,但以市占率來看,中國的娃哈哈仍居首位,至於康師傅則從去年的排名第七,竄升到第二名,外資飲料廠似乎仍在苦苦追趕中。
長期以來,台灣企業都掙扎於打造自有品牌與代工間,如果談到台灣的代工製造能力,絕對具有世界一流水準,包括NB、PC大概有九成以上,都是台灣代工所生產,但世界上只要一談到PC,或NB的品牌,人們的腦子會浮現的品牌不外是IBM、戴爾、HP,這些年才慢慢看到ACER。
再者,台灣的寶成、豐泰,是全球最大的製鞋大廠,為愛迪達、耐吉、PUMA、Reebok等品牌代工,但台商幾乎沒機會建立一個跨國性大品牌。
因此一年多前,明基購併西門子手機部門時,包括台灣在內的華人世界,都以極興奮的心情來看待這件事情,寄望BenQ可以打造代表華人的品牌。結果不僅是BenQ品牌並未因此而更發亮,甚至還拖累了整個明基,今年上半年大賠七五.○八億元,股價更是一路大跌,連外資法人都落井下石,調降明基股價評等,到明年底的目標價為六元。
類似明基的案例也在中國出現,如聯想集團購併IBM的PC部門之後,也一度因而受挫。最嚴重的是中國的TCL集團,二○○四年TCL通訊收購阿爾卡特手機部門,企圖打造TCL在手機領域的品牌定位,但終究事與願違,TCL通訊的股價及業績反倒一瀉千里,尤其股價從二○○四年的一.三○二元港幣,慘跌至○.一七四元港幣,迄今股價仍只有○.二六元港幣。

打造品牌過程艱辛坎坷
至於TCL集團旗下另一家公司TCL多媒體,也在二○○四年收購了法國湯姆遜電視機部門,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彩色電視機製造廠,占全球彩色電腦機銷量的十一%。
可惜,TCL多媒體收購湯姆遊電視機部門之後,仍生產傳統的映像管電視機。在LCD TV或電漿電視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後,傳統映像管電視日漸式微,TCL多媒體因此與全球知名品牌絕緣,甚至還成為大包袱,股價也從二○○四年的一.三一元港幣,一路跌到今年的○.一九元港幣,迄今股價也是只有○.二六元港幣左右。
由此可以看到,無論是中國企業或是台灣企業,在打造品牌之路,相當艱辛坎坷。
就再以手機市場為例,二○○三年到二○○四年,中國本土手機品牌一度占領中國市場五成以上的市占率,當時包括:TCL、波導、夏新、中興通訊、科健等中國本土品牌,都相當風光,連台灣的大霸電子也以DBTEL的品牌,積極搶攻中國市場,甚至還大手筆請來港星鄭秀文擔任代言人,並放出豪語要成為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廠商。
不過一年後的二○○五年,中國本土品牌手機節節敗退,市占率直直落,迄今年只剩下三十多個百分點,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國際品牌大軍壓境,把中國品牌手機,打得落花流水!幾乎沒有翻身機會,而大霸電子更因此爆發財務危機。更諷刺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背後的代工業者,卻是台資企業的富士康、華寶。

食品與通路 外資屢攻難下
全球都在看中國十三億人口市場的大商機,這個市場有中國企業、台資企業、港資企業,甚至還有來自全球的世界級企業,冶於一爐,雖然江山美好,但想要打造新的品牌,談何容易?談到可樂或碳酸飲料,第一個想到的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談到PC或NB,不就是戴爾、HP、IBM等;談到手機,則是諾基亞、摩托羅拉。
但若提到方便麵,第一個印象就是康師傅、統一;看到仙貝,就會聯想到旺旺;而茶飲料更是這些台資企業的天下。
過去三、四十年來,台灣企業一直企圖打造品牌,成績卻有限,但在目前的中國市場,卻逐漸看得到台灣企業的品牌價值,甚至有機會成為世界級品牌,這可說是台灣人的驕傲。

中國的通路價值受到肯定
再換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內需市場創造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新市場,最特殊的是,與「食品」相關產業,即便是國際品牌大廠,能夠著墨之處,反倒有限,可以明顯看到,包括酒類、香煙、乳製品等產品,國際大廠很難打入;像酒類產品,一路從茅台、五糧液,再到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金成啤酒等,擁有絕對的市占率;而中國生產的貓熊、中華牌香煙,不僅價格賣得比洋煙貴,而且銷路更好;乳製品產業中,蒙牛乳業、光明乳業也獨占鰲頭,國際大廠似乎沒有太大空間。
這就是市場的現況,中國品牌已可以在不斷擴大的本國需市場之中,打造新的品牌價值,而台資企業若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相信未來的潛力將遠遠超乎想像。對康師傅、旺旺,或統一的長線發展上,應該要以高規格來看待,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食品飲料大廠,朝日伊滕忠,必須以入股康師傅飲料部門,才能打進中國市場,品牌的價值即在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