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企業家像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樣,對數字、市場、人性特別敏感,時常在瞬間做出正確決策。有的企業家卻撐到危機四伏,仍然不改初衷,未能及時反應做出反應。

西方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學者西蒙(Herbert Simon)表示,決策就好像管理的心臟,而且愈是高層管理者,愈沒有科學決策,只有隨機性的決策。

海爾創辦人張瑞敏說到他的經驗:當只有20%的資訊而做出決策時,風險很大卻有可能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當有50%的資訊而做出決策時,大概只能得到平均利潤,可是當等到100%完全掌握訊息再來下決策,那麼市場早就被競爭者吃乾抹淨!

企業領導人關心的是,我們的心智是如何做決策的?又該如何在瞬間做出好的決策呢?以及這種瞬間決策力,可以透過訓練養成嗎?

大腦有一套瞬間的決策習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認為直覺力為企業領導者創造力量,同時也帶來了危險。因為處在必須儘快做出決策的壓力下,領導者必須信賴自己的直覺,跟著直覺走,但是卻又不應該只看到直覺的表面價值。

用科學的角度看,「直覺的表面價值」指的就是我們的大腦進行決策時的習慣。

大腦會刻意迴避損失

假設一個怪病即將奪走600條人命,採A計劃有200人可獲救,採B計劃有400人會喪命,你會怎麼選?

高達72%的美國醫生會選擇A計畫,弔詭的是,這兩個其實是相同的狀況,但什麼影響了醫生瞬間的決定呢?心理學稱這種現象叫「迴避損失」(loss aversion),指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損失的陰影會蓋過獲利。

所以大部分的人會在股票上漲時賣股票,卻不敢賣掉股價下跌的股票,因為投資人痛恨輸錢。據研究,賭徒在輸錢時候的痛苦,約為賭贏時快樂程度的兩倍。

大腦會放大眼前的利益

而信用卡的例子剛好是一種相反的對比。用塑膠卡片付帳,從基本上改變人們花錢的方式,以及在財務決策上的計算,信用卡讓交易變得很抽象,讓人不會真正感受到花錢的負面影響,使人做出愚蠢的財務決策。它會誘惑或更難抵擋,讓消費者花掉自己並未擁有的錢。

信用卡利用的是人腦的一項缺陷,就是高估即時的收穫,低估決策所造成的長期問題。簡單地說,情緒會叫人立即享受,理性會叫人思考未來,但是在做決策的時候,人的大腦運作習慣使得眼前的利益會放大正面的訊息,讓大腦不自覺做出決策。

恐慌會阻礙大腦的思維

恐慌會將人的意識降低到最基本的事實,在草原中被大火追趕時,你只想到拼命跑離大火,不會想到用逃生火(escape fire)的方式,也就是自己先燒光四周的草,燃出一道天然的防火牆。

心理學稱這這樣的狀況為「知覺縮小」(perceptual narrowing),在壓力大或是時間緊迫的時候,大腦的反應會縮限,讓人對其他有利的資訊視而不見,或是產生慌亂,這個時候,有夠多經驗的人,理性思考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