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下歷史的見證,海基、海協兩會在大陸重慶正式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兩岸經貿自由化展開新的里程碑。但,值得關注的是,ECFA簽署之後,若台灣無法在最短時間內調整產業體質,擦亮MIT(Made In Taiwan)的品牌,台灣的經濟發展將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

全球化的今日,自由貿易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惟受限兩岸關係,近十年來,無論是與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或是東協貿易區(AFTA),甚或對歐盟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總是在大陸的打壓下無法順利簽署,造成台灣對外貿易僅能仰賴大陸,以致於對大陸的依存度日漸擴大與失衡,而這就是民進黨眼中的一中市場。

站在產業發展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分散風險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若全球市場將台灣邊緣化的同時,試想,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還有何選擇呢,不是對大陸,那還能出口到哪裡?

民進黨顧慮的一中市場是有其道理,但道理只對了一半。ECFA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但卻是台灣進入自由貿易區域的敲門磚,畢竟FTA牽涉國際情勢,若非大陸暗示以「合情、合理」方式同意台灣參與多邊協商FTA,台灣最後還是會被邊緣化的。因此,台灣若能藉由ECFA的簽署,讓台灣順利進入各自由貿易區,享有同等的關稅條件,並提高台灣產業的競爭力,讓台灣作為跨國企業進陸大陸的平台,屆時,台灣真的還是會以一中市場為主嗎?

兩岸簽署ECFA之後,執政的國民黨喜孜孜,稱這是兩岸關係的一大突破,在野的民進黨則痛斥這是喪權辱國,說穿了,這些都是政治口水,對於中共而言,讓利只不過是其終極統一的手段,然而,對台灣產業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深知台灣產業的人都很清楚,讓利及早收清單只不過是讓台灣產業發展調整上的一種過渡時期,過去十年裡,台灣產業的調整上是空轉及虛耗的,產業競爭力日漸衰退,縱使今天兩岸簽署的ECFA中對台灣的早收清單有539項,若台灣不趁此時加強產業的競爭力,不要說早收清單,若相較於日本及韓國,在其加入東協自由貿易組織後(東協加三,東協十國加上大陸、日本及韓國),以其產業競爭力,台灣的早收清單可能都會變成早衰清單了。

21新世紀,台灣產業要往那裡走,要如何調整,以及如何提高競爭力,都是當前迫切要做的。政府應清楚明白,過去的勞力密集產業已不適合台灣,而出口亦非台灣創造經濟成長率的唯一指標,若要走向科技島、綠能產業、金融國際中心,甚或國際觀光產業,政府此時此刻即應明白擬訂政策,而不要以為有了大陸的讓利就沾沾自喜。

身為一個在野黨,民進黨訴求反ECFA,在政治考量上是可以理解,但人民更希望民進黨能提出更具體的政策來支持此一論調,因為,在ECFA之後,相繼而來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多邊簽署,就不會像大陸如此好講話,亦不可能保證農產品不輸入台灣,如同美牛事件,屆時民進黨是不是也對多邊協議的FTA提出反對呢?

台灣經濟有其驕傲的地方,台灣品牌MIT(Made In Taiwan)在國際間更有一定的口碑,民進黨此時應在反對ECFA的同時,有效監督執政黨做好提升MIT的品牌策略,包括精緻農業、協助中小企業產業競爭力,以服務業取代製造業,逐步擺脫對一中市場的依賴,而這些恐怕都遠比在國會抗爭、杯葛,更能讓國人認同與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