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球金融海嘯已陷入信心危機之際,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14日突然發布新會計準則,針對34號公報進行修正,目的為陷入困境的全球金融機構解套,其巨大的投資損失將可不必反映在損益表,溯及至第三季,至少對一般散戶投資信心起一定程度幫助,是一陣及時雨,金融機構免於立即增資壓力,也對營運面有幫助,但長期投資的法人機構,一向以股價淨值比作投資金融股的參考來說,意義其實就沒有那麼大,中性看待。

其實國內自2006年元月開始跟進國際實施34號會計公報準則以來,國內金融業,尤其壽險業,對於讓財報中的投資透明化的結果,是以「短期波動」來影響盈餘與股東權益,甚至長期監理項目中的資本適足率數字就頗有微詞,認為不甚妥當。尤其是一向追求穩健經營的金融業者陷入過多的震盪風險,不僅對複雜金融知識了解不多的投資人,要理性判斷更是種挑戰,一直有潛在憂慮。

不過2006年國內剛實施34號公報之初大受投資人歡迎,因為國內金融業一向擁有龐大土地金融資產,很久不曾重新評價,有些公司甚至有數百億元未實現利益相當可觀,部分官股行庫因對其他金融相互持股高、持有成本低廉,實施34號公司重新評價認列在盈餘上,反而可美化帳面,讓財報數字相當好看,因此也備受投資人歡迎。但實施2年後,因國際金融海嘯襲捲全球,原本備受鼓勵的34號公報,現在反而成為票房毒藥!

受到美國次級房暴、二房危機乃至雷曼兄弟海嘯,全球股市動盪,擁有7兆資產的壽險業海內外投資失利的結果,加上匯兌避險損失,嚴重衝擊到各家金融機構一年以來的盈餘表現,甚至得大舉增資挹注資本,今年上半年符合資本適足率250%以上金融穩健規定的家數幾乎為零,反而讓金融機構開始檢討34號會計公報在財報透明與波動劇烈下,會產生高度陷阱。

因為並非專家的一般投資人,根本無法理性正確判斷金融機構的價值,看到一家家金融機構每季盈餘財報數字一季比一季難看,管它是長期、短期因素造成,股價先砍再說,存款先提出來再說,基本面難敵系統性風險,金融業最怕的信心危機惡性循環就一再發生,漫延為全球性的金融大海嘯。

雖然全球央行、財政部甚至國際會計委員會都聯手要救全球的金融市場,金融股市價也跌至歷史新低紀錄,但是部分市場專家仍對金融股建議少碰為妙,因為他們認為很多壽險公司許多投資部位,並非買美國政府公債,而是很多衍生性金融商品,操盤人也不見得瞭解產品組成,加上壽險公司財務報表複雜,連很多會計師都搞不清楚,建議短線先避開再說,因此儘管利多頻釋,短期仍難取得投資人的信任。

尤其新會計公報與34公報只是把對短期盈餘的影響,轉為對股東權益的淨值,對以股價淨值比操作金融股的外資法人來說差異不大,外資還是比較重視經濟景氣,企業倒閉或壞帳不要成為風潮拖累金融機構地雷,或國內外內需成長、消費力道好轉,乃至開放政策等,才是進場重要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