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私募基金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決定斥資二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二.七億元),參與中華映管公司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未來不排除轉換為普通股,持有華映一○.二%股權,成為第三大股東;此是台灣面板史上,首宗國際大型私募基金入股案。
華映董事長林蔚山昨(十六)日指出,華平入資動作展現對公司經營階層長期發展信心。華映副總巫俊毅則強調,華平投資個性較為「溫馴」,與一般侵略性格強的私募基金略有不同,目前為止,華平僅投資、將不佔董事席次,也不會涉入經營權,而是挹注國際級資源給華映。
華映昨日董事會決定,辦理私募六年期零利率二億五千萬美元可轉債,可轉債轉換價暫定八.五元,與上周五華映收盤價八.一七元比,溢價四.○四%發行,此案由荷蘭銀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若達到換股條件,華平將持有華映股權達一○.二%,僅次於大同、中華電子投資(大同轉投資)成為第三大股東。華映訂十一月十九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該項募資案。
里昂證券科技分析師蘇榖祥認為,「雙華(華映、華平)」攜手,從溢價幅度及募資金額分析,對本業不致產生太大變化;他指出,目前華映缺少七.五代廠生產線,但蓋一座月產三萬片七.五代廠,須投資五至六百億元,華映此次募資不到百億元,對華映資金貢獻不大;但華映目前已吸引不少中國系統廠注意,若藉由此次私募,能與中資廠商進行策略聯盟,對華映反倒有正面效果。
外資圈核心人士透露,華平初期雖不會擁有董事席次,但華映將特設一觀察員席次給華平投資,未來對於新資本支出等重大議案,華平在董事會議將可行使否決權,對華映策略有關鍵決策影響力。
華平投資成立於一九六六年,管理的資產超過二百億美元以上,約是KKR或黑石基金的一半,投資領域廣及科技、傳媒、電信等產業,投資公司逾五百家、分布三十多國,華映則是華平相中的首宗液晶產業投資案。
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今年三月底才從林鎮弘手中接下中華映管董事長職務未久,華映五月開始轉虧為盈,第二季就獲利五億多元,昨日又與美國私募基金華平﹝WARBURG-PINCUS﹞投資集團結為長期合作夥伴,林蔚山接受專訪時謙虛地說,這是市場大環境、經營團隊朝一個共同目標前進的結果,表現還算不錯。至於華平未來的合作方向?及華映何時投資七.五代面板廠?以下是採訪紀要:
記者問:為何發行二億五千萬美元海外可轉債?
林蔚山答:華映這次發行二億五千萬美﹝折合新台幣八十二億七千萬元﹞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目的是為改善財務結構及充實營運資金。
問:為何選擇美國華平投資集團為合作夥伴?
答:當初是經由荷蘭銀行介紹,華映評估華平全球總投資金額超過二百六十億美元,投資數百家公司,績效很好,大同對華平很有信心。華平參與海外公司債認購,除提供資金外,也將是華映長期合作夥伴。
問:華平是否會再投資華映?華映未來是否考慮投資七.五代面板廠?華平是否參與投資?
答:華平不會直接介入華映經營,未來若有重大決定,將由雙方共同討論。七.五代生產廠,未來是非做不可,但目前投資時間點保留彈性,但不至於拖到三至五年後,華映會採取閃電出擊方式,讓大家跌破眼鏡。至於華平是否投資華映 七.五代廠則暫時不討論。
問:你接掌華映董事長以來,華映已轉虧為盈,昨日又宣佈與美國私募基金華平集團結盟,你是否滿意華映目前表現?
答:還不錯。整體面板大環境好轉,價格跌到谷底開始反彈亦有助益,更重要的是,整體經營團隊朝同一目標前進,且不斷降低成本,這是華映團隊努力的結果。
華平投資集團為美國私募投資機構,目前管理的資產超過二百億美元。自創立以來,華平已在三十個國家投資五百七十五家公司,總投資金額超過二百六十億美元,投資產業橫跨科技、傳媒、電信、醫療、消費零售、工業、金融服務、能源和地產業等。
華平主要投資產業為資訊及電信科技,一九九四年起在亞洲投資逾三十五億美元,過去四十年投資科技、傳媒和電信公司逾一百二十億美元,包括BEASystems、Bharti Tele-Ventures、Cassatt, NeuStar、RDA Micro、Raza Microelectronics、Telcordia、UGS、VERITASSoftware和WNS、大陸的大唐電信及知名的國美電器。
華平創始於一九六六年,目前擁有超過六十位合夥人及超過一百五十位專業投資人員,分布北京、法蘭克福、香港、倫敦、紐約、孟買、舊金山、上海和東京。
華映刻意選在周日,高調宣布美系私募基金入股,不僅有濃厚宣示意味,以私募基金轉手獲利必須高達三○%至四○%的慣用操作手法來看,華平投資入股華映是否「有利可圖」?引人遐想,而獲利來源是否從華映分割事業體而來?將成為產業界關注焦點。
今年以來,彩晶大刀闊斧進行減資計畫,淨負債比率降至三二%以下,漂亮的財務結構,不僅吸引外資法人大舉加碼,也對同屬二線廠的華映造成極大壓力,特別是華映股本高達八百四十八億元,三大事業體的分割計畫可說是停擺,今年以來雖然撤換董事長,更換經營層,還透過大同的尚志入股唯冠,試圖展現新華映的企圖心,但沒有激起市場太大漣漪,然而引進私募基金動作,卻令市場耳目一新。
首先是華映採私募方式引進華平投資,依照規定,私募股在三年之內不得上市,也就是三年之內,華平認購的私募公司債轉換為普通股後,必須鎖三年,如果這宗投資案後面沒有更大的獲利想像空間,因為私募基金恐怕不會認同入資華映,僅為賺取三年後未轉股時,一.一%的補償性利率。
其次就股權來看,華平持股一○.二%,大同持股一二%,中華電子持股一六.九%,居第三大股東,比重之高,對公司絕對有相當程度主導權,主導華映最有利的部分在於事業體分割。
華映三大事業體分割進度緩慢,雖然PDP事業已經收尾,但是CRT虧損卻又牽涉龐大的從業人員,一直是華映財報不夠透明,令外資圈詬病的主因。不過,今年甚至是明年卻提供華映絕佳的分割機會,不僅大中小尺寸面板全部賺錢,CRT因元件短缺造成罕見缺貨,一旦切割為大尺寸、中小尺寸、CRT三大事業體,華平在股本減少的面板事業上可望居大股,對華映投資的獲利率就不只是公司債的利率而已。
過去,台灣政府基於TFT過度投資,造成產業過度競爭、嚴重虧損,對於二線廠的發行ECB等證券的籌資案多是採取退回的方式,消極地阻擋二線廠投資擴產。特別是去年整個TFT面板市況欠佳,加上負債比率偏高,對於二線面板廠集資更是不利,不過,現在華映順利找到合作伙伴發行私募可轉債,華映資金壓力可望獲得紓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