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台灣DRAM大廠南科與美商美光(Micron)進行策略聯盟,而結束與德國奇夢達(Qimonda)的長期合作關係。2008年11月Micron 再以4億美元接手華亞科(Inotera)的35.5%股權,南亞塑膠則提供其中的2 億美元短期融資給Micron。
Qimonda失去Inotera二座12吋晶圓廠半數的產能支援,一方面使得公司12吋晶圓廠出貨比重下降而衝擊成本結構,另一方面也在產量下滑中市場占有率與競爭對手Micron產生一消一長情勢對換的情形。
2008年下半年全球DRAM產業面臨2001年以來最大的經營困境,台灣DRAM產業整併風聲四起。日本爾必達(Elpida)以支援力晶,購買力晶手中瑞晶電子(Rexchip)股權為由,增持Rexchip股權(從48.8%到52%)。
力晶從Elpida手中換得的現金不到15億元,對改善力晶的財務狀況幫助不大(單季虧損遠大於此),但這卻是Rexchip變為Elpida子公司的關鍵少數。
Elpida此舉或許是為了避免重蹈Qimonda賠了夫人(Inotera)又折兵(市場占有率)覆轍的預防性措施。但對力晶來說,卻失去了未來談判的重要籌碼,而台灣廠商欲藉整併以提高在眾家DRAM技術母廠間的談判力量,取得較佳的合作條件,似乎也讓Elpida藉由不到15億元輕鬆化解了。本文將對目前全球DRAM產業競爭情勢,以及台灣DRAM產業未來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做分析。
二、DRAM產業從點到為止進入Knock out(擊倒)戰
全球DRAM產業第一大三星(Samsung)的市場占有率曾經一度下滑至2007 年第一季的25.5%。此時Hynix的DRAM市場占有率達到22.9%,與Samsung的差距不到3個百分點。
Samsung面對情勢的重大變化,決定對NAND Flash及LCD面板事業暫採守勢,而集中資源加緊投入DRAM戰場。一方面快速拉升12吋晶圓廠出貨比重,從2007年第一季的66%,一路拉升至2008年第四季的83%,2009年底更將衝到95%以上,在DRAM戰場全面以12吋晶圓廠應戰。
配合Samsung 在2007年第二季率先導入68奈米製程技術,至2008年第四季將達到出貨比重的七成,成為業界成本競爭力最強的公司。同期,台灣的茂德科技(ProMOS)受到南韓政府技轉限制(2009年初才會導入Hynix新製程),Nanya、Inotera則受到策略合作夥伴轉至Micron,而使得生產及製程技術轉換青黃不接,到2009年才會陸續拉升新製程的出貨。
(一) Samsung刻意壓低獲利水準,台灣DRAM廠持續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