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業務員往往能透過自己對於產品、資訊或服務的解說,來改變客戶的購買意願。要有效說服,除了專業知識與個人魅力外,配合對方反應做出適當回應也很重要。《了解人在想什麼》一書作者澀谷昌三和小野寺敦子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強調想要說服別人,不能只說商品好話,適當搭配正面與負面資訊,反而更能強化說服力:
1.一面提示/兩面提示:如果對方和自己的想法相同,那麼只傳達「正面資訊」,會是比較有效的說服方法,這稱之為「一面提示」。反之,如果對方與自己的意見相左,那麼只傳達正面資訊,往往會引起對方懷疑;要消除這種情況,除了告知正面訊息外,也要傳達負面資訊,這稱之為「兩面提示」。
在使用這兩種方法時,必須考慮對方對事物的理解與認知程度。例如,購買藥品的消費者通常不太具備藥學知識,說明時就適合「只告知藥品效能」的一面提示;如果要說服知識水準高,或是喜歡自己決定事情的顧客,就適合用兩面提示來引導對方。
2.事先告知負面訊息的「預防針理論」:有時候,業務員雖然在當下成功地說服了顧客,但對方隔兩天卻因為聽到親友的負面說法,而打電話來要求解約。作者建議,當商品確實有缺點時,最好一開始就誠實傳達,並在此前提下,設法說服顧客,因為相對於買到不夠好的商品,人們更在意是否受騙,預先幫對方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日後聽聞負面意見,也會因為「我已知道了」,而不會輕易動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蓋爾曾做過實驗,以「盤尼西林對人體益處多」為題,同時提供A組受試者「正、反兩面意見」,但只提供B組受試者「正面意見」。兩天後,研究人員再給予A、B兩組受試者「反對意見的實證資料」,結果A組依然以很高比率「持贊成意見」,B組的贊成比例就驟降許多。這種方法就稱為「預防針理論」。
3.隱藏不利的條件:在有些情況下,為了讓對方願意坐下來談,業務員會先提出符合對方期望的有利條件,等對方答應之後,再告知不利的條件。儘管這樣多少有些欺瞞對方,不過俗話說見面三分情,比起一開始就坦白說出不好的條件,這種方法的成功機率的確高一點。
例如,媒人常把自己要介紹的那一方形容得很完美,等見到本人之後,才發現有點落差;不過,既然雙方都已出席,往往也就會禮貌性地交談,盡可能發掘彼此優點,說不定反而因此結緣。
要注意的是,等到顧客上鉤或埋單之後,如果要推翻原先的有利條件、告知不利條件時,是需要極高明的說話技巧的,要是辦不到,很可能會帶來糾紛。換言之,對自己的口才沒什麼自信的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