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兩岸復談頗有具體進展,兩岸周未包機直航及陸客來台即將成行。但受到國際股市低迷影響,近三周台股由9300點跌至8000點,顯然與國際油價居高不下且各國通膨壓力驟升有關。油價、物價及股價可說是當前最難解的三角習題。
先談油價走勢。近二十年來經濟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的發展,使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加速,先進國透過投資與貿易,也一體受惠,全球所得提高,自然大幅增加能源需求。但在能源供給方面,新發現的油田十分有限,拜石油開採技術進步之賜,供給短缺局面一直到近三年才出現。隨著既有油田耗竭,大部分專家均預測,全球石油生產的最高峰將提前,在未來五至十年內會出現,隨後會明顯下滑。因而國際油價維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將是長期現象。如以每桶130美元計算,全球石油年產值約4兆美元,相當全球總生產毛額的6.5%(三年前此一比率僅2%),歷史上只有1979至1982年,第二次能源危機時,曾出現此紀錄。
如果石油生產國要求的所得比率由2%升至6.5%,意指其它國家各種生產要素實質報酬(包括實質工資、企業利潤及房地產租金)要降低逾4%,這當然會引起全面性衝擊。而各國政府基於政治考量,不讓油品價格反映成本,其結果是耗油量居高不下,政府補貼反而使國際油價上漲期間更久,甚至形成「超漲現象」。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反映成本是較佳對策,政府補貼應僅限大眾運輸及中低收入戶,但政治壓力下,各國政府都同步犯錯。這對全球經濟自能源危機脫困、復甦,乃至打擊通膨,非常不利。石油出口國卻因而坐享厚利。
在物價方面,與石油情況相似的初級農工原料甚多,包括糧食、煤、鐵及其它礦物。這些大宗農工原料近年價格漲幅,與石油相較亦不遑多讓。原物料價格上漲,帶來成本上推型通膨,會使物價及失業率上升,產出及所得下降,形成「停滯膨脹局面」。政府在政治壓力下,病急亂投醫,以增加公共支出、減稅、擴大內需方式來因應,結果會使通膨壓力進一步升高。現今世界各國政府都先後採取前述措施,也因此我們判斷通膨問題仍僅在半山腰,下半年各國通膨率會再上升。但與第一及第二次能源危機相較,此次通膨不致引發工資大幅上漲,因全球勞動市場仍有超額供給,且全球化使各國工會力量迅速沒落,勞工將成通膨風暴下最大輸家,但工資未漲卻也緩和通膨壓力,此與前二次能源危機大大不同。
就股市而言,正如同美國賓州大學席格爾(J.Siegel)教授的研究,公司股票因有實質資產作後盾,也可反映成本調高售價,長期言其對抗通膨能力,遠高於債券、保險及銀行存款。但是,在通膨率上升期間,經濟處於高度不確定狀態,且經濟衰退會降低企業獲利,風險升高也使投資人卻步,因此通膨前期股市多半明顯回降,一直要到後期通膨率由高點回降,通膨預期心理舒緩,經濟景氣也自谷底回升,股市才會明顯復甦。以目前台灣通膨率逐月上升情況來看,顯然投資人宜靜待通膨率下降才進場。投資人必須切記,股市波動幅度遠比各方估計為高,能耐心等待者才是最後贏家。前述分析也適用於房地產市場,檢討過去二次石油危機,也得到類似結論。
如進一步作跨國比較,石油及大宗農工原料價格大漲,對生產國有利,因此對地大物博的國家,如加拿大、澳洲、俄羅斯、中南美州及中東諸國,最為有利。美國雖然進口石油,但國內也生產能源,美國也是重要糧食出口國,因應能源危機能力較高。相對而言,東亞諸國,尤其是日本、中國及亞州四小龍,及泰、越、菲律賓、印度,其能源及農工原料極端仰賴進口。估計這些國家的股、匯市所受衝擊,將較其它國家更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