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倫理」的重要性日增,信義房屋六年前開始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劃」,希望「企業倫理」的概念可以從校園紮根,從贊助教授的研究計畫到課程規畫,播下明辨是非倫理的職場新芽。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分析,在金融風暴之前,許多企業認為「企業倫理」是很空洞的議題,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對於企業成長沒有助益。
然而,殊不知就因少了「空洞」的考量,而漠視、忽略危機的警訊。華爾街金融投資專家就是最佳的例子,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設計金融商品過於強調創新,而沒有縝密思考過創新所可能帶來得利弊得失。
校園播種
養成大是大非思維
但擅長精打細算的金融業菁英,怎麼算計不到可能的危機?長期與華爾街客戶打交道的賽貝斯(Sybase)總裁程守宗坦言,「其實大家都知道潛在的危機,但刻意忽略。」多數人都選擇抱著僥倖的心態,躲在股市榮景的假象中。
一時之利,付出的代價卻是企業崩盤、民生凋零。
周俊吉表示,如果企業經營者只考慮一己的私利,而沒有兼顧到「企業倫理」其他層面的利益,如員工、客戶、股東等,這樣的企業獲利不僅會為企業帶來風險,還會造成別人的災難,2001年的安隆案、去年華爾街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風暴都是最佳的佐證,適當的「群我倫理關係」,任何社會、任何企業、任何個人都必須重視。
為了正視「企業倫理」的議題,信義房屋連續六年、每年投入300萬元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劃」,鼓勵大學老師教授「企業倫理」課程,投入「企業倫理」的個案研究。
曾獲得好幾屆「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劃」優良教師獎的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邱慈觀表示,「企業倫理」在過去十年,已經成為美國主要商學院如哈佛的必修課程,但在台灣近年來才逐漸重視,甚至部分學校也針對特定領域開設工程倫理學、醫藥倫理學、生命倫理學和商業倫理等課程。
這些課程並不是八股教條,而是從實際的案例教導學生企業經營的兩難,在現實利益和多數人的利益中會遇到哪些衝突?如何面對與取捨?
以台灣金融商品的設計為例,由於沒有明確的法令規範,有些業者以渲染方式行銷,很容易讓客戶誤解,投資一定會賺錢,不僅損害客戶權益,也對企業的聲譽造成很大的風險。
對於企業的「義利之辯」,周俊吉強調,追求利潤和企業倫理並非完全對立的,若短視近利,「利」、「義」定有衝突;但企業經營者如果將「企業倫理」傳遞到企業成員,企業才能永續經營,「利」、「義」就並不衝突。
周俊吉以信義房屋推動五年有成的「社區一家」為例,因為相信人與人的互動是社會最基本的價值,於是鼓勵社區的居民,從自家的家門開始,往外關心社區的一個樓梯、一條巷子、一個公園,透過互動、互助聯繫社區的感情,打造幸福的家園,最後也帶動購屋置產的需求、活絡房地產的交易,這就是信義房屋長期實踐企業倫理「先義後利」的最佳實證。
從校園推動「企業倫理」,是為了「播種」。周俊吉表示,未來這些學生都將投入職場,甚至成為企業的主管,影響許多人,若能讓他們提前培養明辨是非、獨立判斷的能力,對於企業、社會都會是一大助益。
乍看之下,信義房屋投注時間和預算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劃」,短期看來似乎沒有直接的獲益,但他相信長期下來,也可以吸引認同信義房屋企業理念的人才。
先義後利
擺脫自掃門前雪心態
今年在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孫震、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許士軍共同推動下,「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劃」將成立「企業倫理發展」協會,並將近年研究的95個案例集結成冊,除了鼓勵學校老師持續研究的動力,更希望讓更多人重視「企業倫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為了賺錢,而傷害客戶,「這種錢,賺的一點意義也沒有。」周俊吉表示,或許「企業倫理」對很多企業經營人而言仍是空洞的概念,但它對信義房屋上上下下卻是相當「真實」。
全員一心,讓信義房屋在面對景氣循環的起起落落時,業績依然長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