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波金融大海嘯中,各國政府祭出空前的財政刺激政策與寬鬆貨幣政策,尤其在先進國家中央銀行因為利率已降無可降,只好採取「非傳統」貨幣政策,在市場買進政府公債或公司債,希望壓低利率,降低企業融資與一般民眾貸款成本,讓金融海嘯對金融機構以外的其他經濟個體不至於產生太大衝擊。

如今看來,這些政策的確發揮效果,美國經濟在第二季僅衰退1.0%年率,德國、法國與日本則出現正成長,顯示全球經濟衰退已經接近尾聲,復甦的嫩芽正在茁壯。不過,目前的難題是,雖然經濟呈現復甦,不過那是因為打針吃藥的關係,並非靠民間自發力量。因此雖然資金充沛,利率維持在歷史低檔,但高失業造成消費支出不振,廠商積極降低成本也導致企業投資持續萎縮。在無實質資金需求的情況下,資金只好流向金融市場,造成股市等金融資產價格上揚。如果各國央行此時驟然緊縮貨幣政策,決策官員擔心經濟復甦嫩芽可能再度枯萎,但若持續寬鬆政策,又怕形成另一波金融泡沫,如何拿捏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對此一議題提出警告,並舉出300多年前的往例提供借鏡。在18世紀初期法王路易14時代,由於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稅收稽徵又漏洞百出,加上金幣與銀幣數量不足,形成信用緊縮。當時年輕的路易十五皇帝採用經濟顧問約翰.勞(John Law)的建議,決定發行沒有金銀擔保的紙鈔,但如何讓社會大眾對新的貨幣產生信心則是一大挑戰。

首先,約翰‧勞成立一家新的國家銀行,並規定所有稅收只能以這家銀行發行的紙鈔支付。此外,基於荷蘭人在東印度群島買賣香料賺錢的成功經驗,約翰‧勞也想在法屬密西西比地區(現今美國)上複製,因此成立西方公司(Compagnie d'Occident),對社會大眾發行股份以募集資金,政府卻將這些錢拿來償還國債,偶爾約翰‧勞的銀行也會借錢給大眾來買西方公司的股票。

用現在的術語來說,約翰‧勞可說是政府刺激政策的先驅者,主要差別在於,他並沒有將政府的錢拿來對夕陽產業紓困(如美國的汽車業),反而是拿來做創投(密西西比計畫)。不過,當時密西西比地區仍是烏煙瘴氣,80%的殖民不是餓死就是死於疾病。僅管西方公司取得煙草的獨家壟斷,但收入仍不夠拿來發放股東紅利,於是產生惡性循環。

為了支撐公司股價,約翰‧勞想出很多辦法,其一是由國家銀行保證以固定價格收購西方公司股票(就如同現今政府的資產購買計畫),之後又由西方公司併購國家銀行(類似美國政府對房利美與房地美的拯救計畫),最後則是限制大眾所有擁有的黃金及白銀數量。但最終密西西比計畫仍告失敗,約翰‧勞被放逐,死時一文不值。

雖然時空環境不同,當時紙鈔的概念仍非常新穎,前後施行不到四年時間就壽終正寢,但目前的貨幣體系已運轉超過40年(從廢除金本位起算),而且這次各國政府在刺激方案中貨幣供給增加速度也不如當時那麼急遽,另外,科技進步以及中國經濟的興起,也是當時所缺乏的成功要素。但是這篇故事所要傳達的只有一個觀念,亦即嘗試將資產價格維持在其基本價值之上,最終將會失敗,所以各國目前的量化寬鬆政策並不能真正解決這一波金融危機。

要解決金融業的問題,仍須正本清源,清理衍生性金融商品所遺留下來的各項問題,而政府何時讓各項刺激政策出場,也須等待這些問題釐清後才能有確切的時間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