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項國內的調查說,台灣有220萬人沒談過戀愛,而這些曠男怨女的精神健康指數普遍比談過戀愛的人指數低。雖然有沒有談過戀愛和是否單身完全是兩碼子,我還是忍不住去查了一些和單身適應議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發現其實未婚單身者的心理狀態與對婚姻的焦慮感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糟,不過,適應方面的問題,與單身是否出於自願性的選擇有關。
自願與非自願 心情大不同
單身的情況可能出於自願也可能出於非自願,心理學家Stein將之區分為4種類型:矛盾型、期待型、決心型及後悔型。矛盾型是指目前單身的狀況是出於自願,但視為暫時的狀態;期待型指的是非自願的單身狀況,並且期待近期內結束目前的單身身分。期待型的單身者通常對婚姻有較高的期待,也願意積極找尋結婚對象;決心型的單身者則將單身視為一種「自願且長久穩定」的生活型態,已做好獨身的準備且很享受目前的生活型態,並不打算改變單身的選擇;後悔型則屬於非自願選擇單身,認為長久的單身生活似乎已是不得不面對和接受的事實,多為年齡較大的單身者。
許多國外的研究均發現未婚單身者以期待型為最多,依我的觀察,國內純屬自願的獨身主義者應該也依然是少數。當然也有不少人會從非自願的期待型轉向自願類型,比如在年輕時可能因為學業或生涯發展而暫時延後人生大事,等目標完成便期待在近期內結束單身(開始會花些時間積極尋找合適對象),但在尋找對象的過程中,又因某些因素導致無法順利找到合適對象而不得不選擇繼續單身,變為決心型。
自由or寂寞 心態問題
我個人雖不全然認同婚姻是生命成熟必經的道路,卻也的確看到身邊有些單身朋友們經常無精打采、悶悶不樂。一些單身壓力的相關研究也提到,不同的單身類型,會因為維持單身狀態的動機、態度與需求不同,而影響到心理健康。除了「自願與否」是影響單身適應的重要因素,許多單身適應上的困擾多是出現在人際關係的疏離。偏向自願型的單身者的人際關係和生活適應比較OK,非自願者的心理狀態就比較複雜,即便對婚姻抱持肯定的想法,依然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汲汲追求婚姻卻不可得者,更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甚至變得憤世嫉俗。
有人認為單身者適應困擾和焦慮感,不是因為沒有結婚所帶來的孤寂感,而是由於社會環境和傳統觀念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也有人認為單身者因在發展親密關係和尋找人生伴侶的過程中有所障礙,自然會影響到個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不論哪一種,單身者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孤獨與寂寞感,確實有不少未婚單身者將寂寞歸因於沒有親密伴侶。
單身適應力 女>男
一般人對於獨身女子的刻板化印象是:不快樂、孤獨、古怪、封閉,卻認為單身男多半滿面春風,或覺得大部分的光棍都是「黃金」單身漢。其實真正享受和適應單身生活的女性比男性多;許多的研究已證實,單身女子比光棍快樂,生活適應和心理調適的問題也較少。
為什麼同樣是單身貴族,單身漢對生活的適應能力就比單身女差呢?如果男性的單身屬於非自願性,且是由於不斷被異性拒絕的結果,對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關係的無力感是不言可喻的。在生理方面,男生會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長得醜,或有某些殘缺才會經常求愛被拒;在人格方面,也會自我暗示是不是哪裡怪所以不受異性歡迎。不論是生理、心理或社會關係的無力感,都會影響到單身漢的適應情況。即使擁有許多異性朋友,但不易與異性建立或發展長久穩定的關係,還是會使一個長期獨身的男子,來自生心理的壓力愈來愈強。
光棍男不快樂 單身女懂享受
單身男和已婚男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現也明顯對立。曾有研究比較單身和已婚男性的愉快經驗,發現單身男子抱怨不愉快的比例是已婚者的兩倍,同時單身漢也有較多的孤獨感和焦慮。專家們也認為影響男性生活滿意度的因素中,「自尊的程度」為首要;單身漢基於自尊問題擔心顯出自己害怕寂寞,較不想主動和他人來往。有位非自願性單身的男性朋友就說:「有時真的覺得有點孤單,很想打電話找人說說話,又很怕會打擾到別人,只好自己買幾罐啤酒,週末窩在沙發上看電視。」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很容易將成功的事業當作婚姻的替代物,但女性會比男性更懂得如何在其他人際關係中尋求支持與陪伴。
除了事業和友誼,未婚單身女性對婚姻的焦慮程度及單身適應,與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也息息相關,如果和家人關係不錯,又能享受自由、對生活的掌控力高,自然容易對單身生活感到滿意。也無怪乎獨立、自在的海蒂族、BoBo族女性越來越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