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股王威盛電子去年虧損恐超過30億元,今年上半年恐仍難轉虧為盈;據了解,威盛最近開始評估減資的可能性,以彌補虧損並提升淨值,不排除在今年股東常會提案。威盛此舉有助公司走出營運泥淖,打造全新局面。
相較於晶片組大廠矽統科技評估現金減資,威盛減資以彌補虧損為主要考量,而非目前半導體廠如聯電、瑞昱、凌陽等的現金減資,對威盛短線股價恐有衝擊。
據了解,威盛減資幅度可能在10%到20%。威盛主管昨(16)日表示,公司高層確實認真評估減資的可能性,但至今並無結論,也無法評論是否會在股東常會討論減資事項。
威盛從晶片組市場起家,先前威盛總經理陳文琦看準市場趨勢,在全球晶片組產業市占率一度逼近龍頭廠英特爾,並登上台股股王,上市後最高價一度達629元;之後經歷與英特爾、聯發科等侵權官司,去年又未與英特爾達成專利授權續約,95、96年連續虧損,去年第三季每股淨值跌破10元,上周五每股則下跌0.6元,收18.4元。
威盛董事長王雪紅也是當今台股股王宏達電的董事長,外界經常拿威盛、宏達電兩家公司比較。據了解,威盛高層一方面把研發資源集中在處理器、手機晶片,另方面評估減資並調整人員配置,以期大換血,重拾昔日雄風。
威盛去年前三季稅後虧損26.27億元,每股虧損2.04元,高盛證券估計,威盛去年第四季虧損約5億元,合計全年虧損30多億元,去年雖非威盛成立以來虧損最多的一年,但因處理器接單效益尚未顯現,今年一、二季恐會延續虧損,財務上有面臨調整的必要。
威盛目前資本額130.92億元,隨著退出晶片組市場,單月營收驟減七成,去年11月起,單月營收即不到10億元,儘管目前每股淨值仍高於5元,現金部位也有30億到40億元,並無減資的迫切性,但公司因營運模式轉變,高層仍評估是否要進行減資。
據了解,威盛將在本月董事會討論股東常會日期,以及以法定與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案,尚不會討論是否減資,可能會在4、5月的董事會再討論減資事宜,屆時將提出數個版本供董事會討論。
威盛董事長王雪紅及總經理陳文琦親自操刀,今年起正式從晶片組廠商轉型為處理器廠商,陸續傳出接獲品牌大廠訂單的好消息;但光是接單的利多還不夠,由於威盛近年來營運及產品線快速膨脹,增加虧損壓力,「瘦身」恐怕也是轉型的必要過程之一。
王雪紅先後推動威盛、宏達電登上股王寶座,宏達電成功切入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為國內每股獲利最佳的上市公司;昔日股王威盛過去幾年雖歷經風風雨雨,但總算走出最壞的時刻,逐漸由谷底爬起,仍是泛台塑集團高科技創業的成功典範。
威盛原是國內最大晶片組廠商,去年因與英特爾授權合約談不攏,決定退出晶片組市場,專注處理器產品線。此舉雖可讓威盛跳出價格競爭激烈的晶片組市場,但也面臨新舊產品青黃不接的壓力 ,以及單月營收因此銳減了約六成,對於高達130.92億元的股本,仍是沈重壓力。
隨昔日同在晶片組市場的矽統上周宣布分割公司轉投資及產品線部門,為現金減資預作準備,資本額同樣高達百億元的威盛也積極評估減資的可能性。根據去年第三季財報,威盛每股淨值仍有9元水準,資本公積30.48億元,累計虧損29.2億元,雖無減資必要性,但因去年第四季和今年上半年仍持續虧損,公司近期認真評估是否要進行減資。
據了解,上市櫃公司減資有幾種情形,一是公司要彌補虧損,另外則是公司藉由減資、還錢給股東,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公司進行分割,否則上市櫃公司不能任意減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