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之爭,馬謝從正式對壘到上週第一場辯論及政見發表會,雙方都開了不少經濟支票,但是,提出解決經濟問題之道,除了具體政見外,背後的理念更為重要,馬謝的經濟理念究竟有何差異?對當下台灣經濟問題能否對症下藥?值得作一探討。

     總體經濟理論大致上可分為凱因斯學派及古典學派,在振興經濟方面,凱因斯學派對市場自發性的調整缺乏信心,因此,特別重視增加政府支出及減稅等財政手段;古典學派則重視市場的效率,並認為降息、增加貨幣供給等貨幣政策較財政政策有效果。另外,在一九八○年代以後,有所謂供給面經濟學的出現,強調以減稅作為刺激投資及生產的手段;一九八○年代美國雷根政府的減稅政策就是以此為師。到了一九九○年代以後,供給學派又轉而強調以新知識、新科技等強化生產面的效率,來達到激勵經濟成長的目的,儘管此一新詮釋打著「新經濟」的旗幟而曾風靡一時,但究其本質,終究脫離不了古典經濟理論重視市場效率的根本精神,難以成為主流。

     馬謝的經濟政見,有很多都是兩岸經貿的開放政策,顯見兩位候選人都認同自由經濟理念,主張以更大的市場開放來激發企業活力,提升經濟的效率。不過,兩岸經貿終究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雖然謝長廷兩岸經貿政策主張與馬英九相差不大,但近來卻在馬蕭「兩岸共同市場」主張上大作文章,將其指為「一中市場」,攻擊馬蕭執政後大陸農產品傾銷會讓台灣農業蕭條;大陸工業產品進口會打擊傳統中小型企業;廉價大陸勞工會來台灣搶工作,專業人士飯碗也會被大陸人取代,失業率會直線上升到一○%。這等缺乏經濟基本常識的選舉語言當然作不得準,但也充分顯示謝長廷仍走不出民進黨執政八年的陰影。

     在振興經濟方面,馬蕭提出「愛台十二項建設」,八年內由政府及民間投資四兆元,藉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成長。馬蕭擴大政府公共建設的主張很顯然是凱因斯學派精神,但謝長廷卻強烈質疑「錢從那裡來」,並認為會刺激物價上漲;他主張應透過減稅及稅制改革,讓大家有更多錢用,讓企業更有競爭力。

     從財政的觀點,姑不論十二項建設內涵的妥適性,其八年四兆元投資規模,政府投資部分約二兆六千多億元,平均每年約三千多億元,相當於目前中央政府每年總投資額的四分之三,除非政府其他部分投資規模能夠縮小,否則無可避免仍需擴大舉債的規模。不過,若相較民國八○年代初期國民黨執政時所推動六年八兆元規模的國家六年建設計畫,十二項建設可以說小巫見大巫,可見近年政府財政的快速惡化,即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也必須面對財政困難問題,不可再大規模地推動公共建設。

     謝長廷主張減稅,要將受薪階層的免稅額提高二萬多元,並改革租稅制度,降低遺產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來提升競爭力。嚴格來說,降低免稅額是制度問題,而且提高每人免稅額二萬多元,四口之家平均減少的稅負不過區區幾千元,對增加內需是杯水車薪,談不上可以提振經濟。而稅制改革是從改善供給面效率著眼,但是,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前提需取消或大幅降低產業租稅優惠,受衝擊最大的產業可能是現在減免租稅最多、投資規模也最大的資訊電子業,因此,營利事業所得稅改革,短期內可能反造成投資減少,對經濟成長未必有利;至於遺產稅調降涉及公平問題,與振興經濟的關係更是薄弱。

     從政策效果來看,一般認為,對抗通貨膨脹以古典學派的貨幣政策效果較佳,但若是成本推動的輸入性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而對抗經濟成長停滯,凱因斯學派的財政政策通常較能發揮效果。鑑於當前台灣面臨的是輸入性通貨膨脹及全球景氣衰退造成的停滯性膨脹問題,因此,馬蕭擴大公共建設的凱因斯學派處方顯然較能被接受,因為可以對抗經濟衰退,但對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刺激相對有限。至於謝長廷的振興經濟措施,因政策理念不若馬蕭清楚明確,也還未提出完整的方案,目前難以評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