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著一般投資人接受衍生性商品交易的程度提高,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參與選擇權的交易。但由於選擇權本身的商品特性,與股票及期貨大不相同,一般投資人若想要由選擇權來以小搏大,除了運氣之外,可能一些對於操作選擇權的正確觀念來輔助。一般而言,從一名選擇權新手開始,大致會經歷三種階段:
一、看山是山的境界:「看漲買入買權,看跌買入賣權」大概是所有新手認識選擇權的第一步。由於選擇權只需依據不同的履約價來付出權利金的交易方式,使得選擇權本身的交易槓桿是其他商品無可比擬的。一般價平的商品可能可以到5~10倍,價外商品甚至可以到30倍以上。尤其是在急漲行情中,單日商品漲跌即可到倍數獲利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在這個階段當中,新手投資人若是把某一檔選擇權商品,當作是一檔股票在交易,一樣可以在當中買低賣高來賺取差價。只是,以這樣的觀念來操作選擇權,往往會被選擇權市場一些怪異的現象所困擾。例如:在94年4月19日,在歷經前一日的大盤行情重挫後,當日台指反彈了47點,但本來應該隨台指上漲的買權,卻是紛紛下跌。其中還出現價外權利金少的商品,下跌的點數還高於一般權利金高的價平商品。此種「大盤上漲,買權下跌」的現象,往往是這個階段的新手所難以理解的。
二、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於是,當單純的買方策略,頻頻受挫後,往往便會進入到選擇權第二種境界。便是除了買進買權或賣權之外,藉由組合不同的買賣權或是履約價,許多投資人發現,選擇權可以做到許多股票交易做不到的獲利方式。例如:「賣出跨式」交易,可以在大盤行情盤整時獲利;「價差交易」可以付出較少的權利金,卻仍可享有倍數的獲利機會。有一陣子,市場上流行一句術語,叫做「看法變現金」,便是指在選擇權市場,任何的盤勢看法,都可以藉由組合選擇權來形成交易策略獲利。 但組合策略,往往是以到期日來作損益分析的依據。但是選擇權的交易風險,卻是來自於每日結算的制度。於是,許多組合型的賣方策略,往往在盤勢波動大時,還來不及等到到期,就面臨被保證金追繳的壓力。但投資人往往也會困擾於這些交易風險,在組成策略當時,難以去加以評估的。
三、看山又是山:要避免前面兩種階段的困擾,在選擇權交易中,只要能明白清楚兩件事,便可以輕鬆掌握選擇權的獲利時機:一是隱含波動率的變化,二是對於風險係數的評估。 隱含波動率之於選擇權,就好比「本益比」之於股票,「基差」之於期貨一般,都是在反應目前選擇權的價格水準的高低。當選擇權的隱含波動率提高時,反應市場的買方積極,價格自然會處於較高的水準。更多的時候,選擇權的價格,會因為賣方被行情軋到斷頭,積極回補而導致價格飆高。此時,若只一昧的研判期指的走勢,而忽略選擇權受到賣方回補的因素,常會買在高檔,進而發生「時點研判正確,部位不賺反賠」的情況。 至於一般常用的選擇權風險係數,便是觀察「暴險值(Delta)」。暴險值可以反映出,目前的部位,相當於多少的多頭或是空頭的部位。暴險值會即時隨著不同的時間區間甚或是當時的隱含波動率,都會有所變化。一旦投資人發現暴險值達到某個絕對金額時,就必須考量是否該適量減少部位,以免在到期前面臨保證金追繳。 至於一般投資人該如何取得隱含波動率或是部位暴險值呢?由於這些數據的計算較為繁複與專業,投資人可以藉助寶來曼式期貨提供的試算工具來達成。一旦能進入到第三種境界,熟稔選擇權特有的槓桿功能,那藉由選擇權來以小搏大致富,也就更為容易了。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