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快聯絡我!

 

 

企業減資的利多與利空

這幾年,台灣上市櫃企業吹起減資瘦身風,除少數如晶華酒店因現金過多,未來幾年又沒有重大投資的資金需求,透過減資將現金還給股東的個案;多數企業都是因帳上有累積虧損,必須透過減資打銷虧損,再增資引進新資金甚至新經營團隊,讓企業重新出發。

類似晶華酒店透過減資將現金還給股東,而非以創造高獲利、配發股息給股東,雖然可降低股本並提升每股盈餘,但經營團隊沒有將既有資源積極運用以為股東創造更大獲利,而是消極的把錢還給股東,部分投資人也有意見。

不過,近年來上市櫃企業減資,大多數是彌補虧損,提高每股淨值,以強化在資本市場上的競爭力。

例如金融業近年因清除壞帳,及去年雙卡風暴造成的呆帳,資本適足率大幅滑落,為彌補虧損、有利未來現增引資,減資成為常見手段。投資人在蒙受損失之餘,只能期望公司減資後能步入坦途。

今年以來,已有中聯、台企銀、東企、寶華銀等金融機構相繼辦理減資,台中商銀昨日也宣布減資73.3億元,合計共減資322億元,各家減資幅度在三成到八成間。

金控成立初期,市場法人期望發揮綜效,曾帶給市場短暫憧憬,卻一直未看到成績,以致金融整併過後,金控體系當中的龐大資金運用效率受到質疑,股價往往先行回落。

直到各大金控瘦身計畫出籠,減資、出售非核心子公司的策略獲得市場認同,如第一金出售明台產險就是一例。

今年上半年,富邦產減資歸還現金給金控,動作引發市場揣測,對照富邦近期可能參股福建城市銀行的動作,市場對企業資金運用得宜,近期股價亦給予正面回應。

此外,近幾年來市場流行私募風,特定人士或企業利用較低的私募價格即可取得經營權,甚或借殼上市。尤其營建業趁房市好轉,部分過去財務、營運有問題的營建上市櫃公司,透過私募,轉手成為被借殼公司。

但多數借殼上市或進取經營權的私募參與者,為快速提升獲利,會在入股前要求先清理以往的壞帳,減資常是必要的手段,這也是最近企業減資增多的原因之一。

也有不少企業減資,是因為股本過高、買回庫藏股後順勢減資,以減輕每股盈餘的壓力。例如當前高科技產業的經營環境改變,市場已由高毛利的時代邁向微利化的潮流,而企業整併的腳步,其所獲得的市場回應,也大不如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