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5日公布今年1月物價概況,躉售物價指數(WPI)總指數為99.67,較去年同月跌10.43%,是民國64年4月以來最大跌幅。躉售物價下跌的速度比消費者物價快很多,顯示未來消費者物價仍有下跌空間。但是否代表通貨緊縮來臨?主計處官員態度保留地說:「情況等19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就明朗了。」。主計處上次預測,今年消費者物價將微幅上漲0.37%,本次預測必將下修,甚至出現全年物價下跌的通縮訊號。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說,受到國際農工原料行情大幅滑落,基本金屬、化學材料、石油天然氣等價格持續調降,構成躉售物價的進口物價,較上年同月跌11.91%。進口物價跌,出口物價也跌,跌9.19%,進出口物價單月年增率皆創民國88年來最大跌幅。
主計處指出,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04.55,年增率1.59%,增幅已收窄。剔除蔬果水產及能源後的核心物價,較上月漲0.49%,核心物價年增率為2.59%。
過去農曆年當月物價都會上揚,今年卻反向下跌。吳昭明說,今年春節食物價格仍明顯上揚,但是計程車、美容業沒漲價,主要的影響在消費券,消費券的消費需求出籠,帶來的卻是爭取商機的減價效果,使得這個過年整體物價反跌。
吳昭明表示,由於國際農工原料大跌、石油也跌七成,因此躉售物價跌幅大;上次大跌發生在63年石油危機,當時物價飄漲,基期偏高,導致64年3月躉售物價跌幅達11.53%。
1月WPI較去年同期跌幅明顯,但CPI仍正成長。吳昭明說,價格從原物料、上游廠商要反映到零售端,會因商品特性而不同,例如油價,短則兩、三個月就會反映,慢的商品會到半年以上;有些廠商過去以高價購買進來的庫存還在,或與供應商合約期未到,都是零售端價格未必等幅反映原物料漲跌幅的原因。
吳昭明表示,國內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在去年7月達到高峰,之後持續走緩,今年1月CPI年增率降至1.59%,國內物價呈現走緩趨勢。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