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商品的價格若持續大幅超過其基本面的價值,便容易形成泡沫,而泡沫本身則具有遲早會破滅的特性;人們總是在泡沫破滅後,才警覺到自己曾經身陷在泡沫圈中,在那時才想要抽身離去,但通常為時已晚。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是一個結合房地產和金融衍生性商品之複合泡沫破滅的結果。房地產是非貿易財,所以房地產泡沫本身的破滅,影響只限於在當事國,並不會波及其他國家。但房地產證券化之後的衍生性金融產品,若變成跨國證券投資的項目在全球流動,則房地產衍生性金融商品泡沫的破滅,其影響是全球性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便是屬於這種情形。

一般認為,美國是這波全球金融海嘯的禍首,美國雖努力去救難,卻成不了金融海嘯的救世主。但果真如此嗎?

寬鬆貨幣政策助長泡沫的形成,緊縮貨幣政策則有導致泡沫破滅的風險。自2001年以來,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大體循著寬鬆→緊縮→寬鬆這一方向重複在執行與運作。2000年到2007年間,全球經濟平均年成長率為4.1%,全球貿易平均年成長率為7.0%。由於全球經濟的穩定成長及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市場流動性資金充裕,全球主要城市的房地產,到2006年止,大體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加上房地產證券化的推波助瀾,助長了全球房地產金融衍生性商品泡沫的形成。

隨後各國相繼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刺破了先前寬鬆貨幣政策所形成的房地產泡沫。在這過程中,美國在技術面提供其次級房貸衍生性商品,但全球則提供了龐大的資金在這市場上流動。我們大可以說,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全球錢滿為患是各國的共犯結構,美國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份子。

金融海嘯發生後,由於經濟急凍、貿易萎縮,百業艱困,失業增加,其情節有如地球停止轉動後的慘境,只有靠政府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去對冷卻的景氣加熱加溫。事實上,目前在無通貨膨脹立即威脅的情形下,各國政府也都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內採取前所未見的大幅寬鬆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時之間,各國政府角色放大,宛如金融海嘯的救世主,成立一家超大型的國家資本控股公司,統籌和支配國家資源來因應各國自己的經濟問題。

惟在資本主義體制之下,一國的消費、投資和貿易等經濟活動是以民間為主體,因此,政府的政策措施效果要能及於民間經濟活動,發揮最大的產業關聯效果,才能產生「救世主」的結果。

具體而言,我們似可以貨幣乘數、消費乘數和投資乘數的變化來檢視政府的政策效果。

這波金融海嘯已造成全球經濟遍體鱗傷,最近其震撼程度減弱,但仍餘波盪漾,令人時生警惕。

另一方面,人們也關心到全球經濟金融情勢何時才能回穩,有半年、一年、二年或三年等不同的看法,顯示這問題的難度不小。基本上,這要看各國受到金融海嘯傷害的程度和所採取因應措施的時效而定。

在全球皆因金融海嘯而受難的情形下,若要經濟回穩,又會是從哪一個國家來帶動?

以美國經濟的規模龐大、體質良好和制度健全等基本面,加上政策的及時性和妥適性而言,美國應可被期待會顯露出金融海嘯的第一道曙光,進而帶動全球經濟重返正常軌道,所以美國應該要努力去扮演全球救世共主(The One)的角色。事實上,美國聯準會是全球美元資金的最後貸款者,美國在2008年全年便向全球相關通貨換匯協定國家提供了約6,000億美元的資金,以滿足各國美元流動性的需求。

再者,在去年11月中於美國華府召開的全球金融高峰會上,主要國家(除法國以外)皆力倡要維持一個以美元為主軸(美元本位)的國際通貨體制,便是反映美國在穩定國際經濟金融上作為救世共主的重要性。但美國經濟回穩的產業指標,繫於其金融業、房地產業、汽車業和科技業等關鍵產業的表現;如果這些產業回穩,才會給全球經濟穩定帶來更大的信心。

美國經濟在哪個產業跌倒,就要先從那個產業站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