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一家人展現和睦、其樂融融的家庭倫理,是人們心中理想的家庭氛圍。
許多主管也在心中勾勒一幅理想的職場氛圍。在這個柏拉圖式理想職場,主管盡責又照顧員工,部屬賣力和善,同僚團結貼心。人人都以團隊為著眼,將「小我」遠遠拋在「大我」的後頭。
為了塑造心中所期望的和樂職場,有些主管總設法排除任何可能造成內部衝突的元素。而最可能導致主管與部屬衝突的引爆點,則非「績效考核」莫屬。
依據學者的研究,80%的員工認為自己的績效是前20%。意即主管必須分出績效高低,並戳破績效認知錯誤的泡泡,讓60%者知悉個人績效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好。
可以想見,當這60%的部屬得知自己在主管心中的實際排名時,內心有多沮喪與失望。若是主管沒有明確的績效標準,亦沒有具體的績效衡量結果佐證評價,部屬更難心服。
為了避免可預見的衝突,有些主管便將這些自認績效超優的80%,一律如其所願地歸為「優等」。期能不引發衝突、不傷感情與不破壞和睦的氣氛,以維持一片和樂的烏托邦式職場氛圍。
當然,主管心知肚明,這群核定優等的部屬中,績效表現與貢獻大不相同。但在零衝突前提下,只能希望「正牌」績效特優者能多為團隊和諧著想,不要過於計較個人得失,且秉持「能者多勞」地繼續賣力付出。雖然天下並非沒有無私之人,只是並非人人都是無私的。
人性中的比較、競爭心態,是趨動多數人勇往直前的主要誘因。當付出與收獲不對等時,便降低繼續前進的動力與意願。依賴、偷懶、占小便宜的心態,則在賞罰不分明的環境下,讓多數人傾向減少投入並跟著坐享其成。
當愈來愈多人有樣學樣,選擇不投入或減少投入時,則加注在無私付出者肩頭上的擔子將愈來愈重,心情也隨著愈來愈沉重。能承受重擔的時間與壽命縮短,或最後失望灰心地離開這個看盡人性的傷心地。
與衝突妥協的結果,將造成優秀人才離開,或無意願再投入額外時間精力,大家一起悠遊在和諧、輕鬆、沒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