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宣告破產後引發的金融海嘯至今已屆滿一年,期間各國央行與政府快速的推動寬鬆貨幣政策與振興經濟方案,讓瀕臨崩潰的全球金融體系得到重新出發的機會,各國股市自今年3月起更展開了波段強彈,迄今已累積了相當大的漲幅。
若以過去12個月的均價代表過去一年投資股市的平均成本,則截至本周的年線正乖離率,正可以反映投資人在金融海嘯之後的平均年度獲利率,其中香港、深圳和台北股市都以超過三成的傲人成績,分居東亞各交易所的前三名。
但是,台股高達31.5%的年線正乖離,或許可以代表外資法人長線進出台股的年度獲利,一般投資人是否真能分享此一甜美果實,則應是提出庶民經濟概念的新內閣必須留意的關鍵。
此點若從外資持股比率逐步攀高的現象來看似乎並不樂觀。以占權值最大的台積電為例,其外資持股比率已經高達74.56%,若加計投信、自營商與董監事持股則更已超過八成,其餘不到兩成的股票才屬廣義的庶民所有,真正在一般投資人手中的恐怕更少。
因此,即使台積電還原權值股價已經超越指數9,859點時的高價,一般投資大眾的獲利恐怕也不樂觀。
遺憾的是,此一現象並非台積電專屬,一代股王聯發科的外資持股比率已經高達54.79%,電子股中的績優生像鴻海和宏碁也都超過五成,就連仍有外資持股限制的中華電信也有三成,其他傳產類股中的大型權值股,像台泥、統一都已超過四成,遠紡、台塑則在三成上下,難怪一般投資人一直有賺了指數卻賠了股價的說法。
換言之,政府一年來用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投資股市的機會成本降低,用降低遺贈稅等賦稅減免政策吸引資金回流,從無基之彈到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與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利多政策,所艱辛扶持的台北股市雖然大漲了3,500點,在庶民經濟的概念檢視下成效並不顯著,真正獲利的恐怕還以外資居多。
股市雖然是一國經濟的櫥窗,其榮枯卻不必然代表經濟表現的好壞,股市大漲金融面即使恢復榮景,也不能保證實體經濟可以馬上恢復成長,從歐美各國失業率持續攀高的趨勢,和東亞各國進出口金額的統計,都尚難得到經濟復甦已經逐步增溫的結論。
台股雖然仍有兩岸金融MOU與ECFA終將如期簽署的利多題材,新內閣也可望展現苦民所苦的政策同理心和執行力,但是,投資人仍要留意,畢竟,正乖離過大也可能是波段過熱的警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