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先驅導報》20日發表特約撰稿人言吾發自北京的署名文章透露,昔日兩岸外交人員的往來可謂禁忌。如今,大陸的外交官先伸出了橄欖枝。促使台灣當局對外交官與大陸人員社交接觸原則改弦易轍。
香港《大公報》援引台灣TVBS報導,日前台灣派駐中東地區某個「非邦交國」的代表,突然接到大陸派駐該國的大使邀請,邀他到大陸使館做客吃飯,嚇得他趕快彙報。
台灣外交部針對這起前所未有的兩岸「外交官」主動接觸事件,研擬「海外對中國大陸人員的行為準則」,並決定「改採開放方向」。這也被台灣媒體視為馬英九當局繼開放政務官和縣市長可以赴大陸開會、從事公務活動之後,兩岸官員往來的另一重大突破。
台灣外交部長歐鴻煉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將解禁兩岸「外交官」平常的社交接觸,除了大陸的大使館和官舍設限之外,其他在一般社交場合上見面、餐敘等,都改採不迴避為原則。
的確,隨著2008年馬英九上台以來,兩岸關係緩和,兩岸政務官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兩岸地方官員互訪更已不是新鮮事。不過,站在第一線的兩岸「外交官」互動依然很敏感。資深外交家、前中國駐葉門、駐敘利亞大使時延春向《國際先驅導報》證實說:「我們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可能去承認對方駐外機構的合法性,台灣方面也有嚴格規定。」
而在兩蔣時代,「唱起反共歌曲」曾經是台灣「外交官」遇上大陸外交官時的最高準則。台灣前駐美「外交官」程建人就有親身經歷。
程建人表示,以前參加「外交團」的活動時,別說大陸了,只要球賽上碰到「共產國家」時,台灣政府就說不行,共產國家不能接觸,球賽也不能參加了。雖然現在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過去卻在兩岸外交史上真實上演。程建人把這種準則戲稱為「互把對方當空氣」。
雖然沒有官方接觸,但兩岸「外交官」的交鋒與互動,時有耳聞。
2002年,來自台灣的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在英國火車出軌意外中受傷,鳳凰衛視立即向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反映。時任中國總理的朱鎔基委託辦公室向劉海若及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外交部則在接獲有關要求後,決定派出北京外科專家專程趕赴倫敦會診,並得到英國駐華大使館全力配合,提供簽證方便。
但當駐英大使館官員到醫院探望劉海若時,卻因為比「台灣駐英代表處」人員遲來一步而被拒之門外。原來,「台灣駐英代表處」人員第一時間趕赴醫院,並以「官方身份」處理善後事宜,並囑託院方,「除劉的家人外,任何其他人等一律謝絕探訪」。
從早期的「有我沒他」、互相採取抗議不出席的做法,到允許私下場合接觸,兩岸駐外人員互動史也可謂兩岸關係的晴雨表之一。
程建人透露,他在駐外的最後幾年,也曾碰到大陸的外交官,有時雙方會稍微點個頭致意。「當了一輩子『外交官』,雖然說不可能一下子從敵人變朋友,但以後最起碼見到面可以在公開場合互動、聊聊天,也算是『外交休兵』的另類落實了。」
針對台灣方面解禁「兩岸外交官互動」,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大陸外交官認為,兩岸不再打「外交戰」,少些內耗,總是好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