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狀況讓全世界震驚,其中有很多問題導因於銀行過度創新所造成,投資人也因而對銀行理專與財務管理失去信心。

薛琦:百年危機帶來難得契機

目前經濟數據還很難振奮人心,但我認為經濟情勢最困難的時候也正蘊藏機會!臺灣過去在面對亞洲金融風暴或能源危機時,展現不錯的外在因應能力與彈性。從今年9月開始全球政府都開始採取多種措施救市,臺灣此時也應認真思考去做一些「比較有機會」的事情。

臺股信心需要進一步提振,過去臺灣常被批評是「淺碟型及小型經濟體」,但開放淺碟型在因應外來衝擊上反而表現得更好,臺灣GDP在全球排名第18名,也擁有高達2,300萬人口,遠高於香港與新加坡,不算太小型經濟體;出口數字雖連三月衰退,但於國內產業加工外移中國大陸後,出口對國內經濟影響力已變小了,因此在統計資料研判上雖不宜刻意低估,也不用高估,投資人不用被統計數字嚇到。金融海嘯危機雖然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挑戰,但同時是難得一見的機會。

我認為「兩岸關係的新局面」是臺灣在全球獨有的機會與利多。剛開完的國共貿易會談將重點放在金融服務業,兩岸銀行、證券、保險業都有機會進一步合作,大三通後的商機包括醫療、長期教育、觀光客來臺開戶及投入財富管理等,兩岸關係出現很多機會,端看如何把握。

政府此時可以有四個做法可運用,範圍涵蓋資本市場、匯率、銀行及產業各方面,分別為:

一、由政府成立「資本市場基金」;金融海嘯像洪水怪獸,與其正面抵擋,還不如分流因應。可比照韓國或香港政府成立盈富基金作法,有承受力如蓄水池、大水庫班,設計管道將海外資金引導回來,或引進豐沛民間財團法人資金,承接臺灣優質股票,等待市場回歸該有的價值,賺取高倍數的報酬。

二、銀行端由政府扮演企業信保基金的角色;Credit的拉丁字源Creditust是trust信任的意思,現在金融體系受美國影響破壞了信用,因此銀行此刻考量放款風險過大,不敢貸款給企業,可由政府扮演類似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角色,以強化信用基金之方式發揮挺企業的作用。

三、穩定匯率方面,推動加入區域經濟協議;兩岸關係和緩,可趁與對岸談金融合作之際,加入區域型經濟協議,如亞洲開發銀行(A B;Asian Development Bank ),透過多國參與的非營利、互助性金融機構,或參與貨幣換匯基金等計畫,利用雙邊貨幣互換穩定區域金融,就不會是臺灣自己一個國家硬撐。

四、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雖然過去政府提倡「沒有產業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但逢產業面臨挑戰之際,可透過設立基金,解決產業資金需求,並趁此時機,在技術、資金等問題上,找出對臺灣最有利的解決方式。

像是DRAM、面板、汽車與營建等產業,應推動「產業發展基金」,好好重新整頓。國內DRAM產業仍停留於製造階段,此刻正是值得推動與技術開發結合的機會,五家面板廠也需要進一步整併。

業者等待政府先公布一份產業白皮書,扮演必要資金提供者,結合投資銀行、國外或既有合作技術夥伴,找出對臺灣最有利的解決方法。加上兩岸關係和緩後,中國釋出由兩岸共同制定科學技術產品標準等善意,是政府可一併好好規畫的時機。

李啟賢:政策救經濟提振投資信心

金融海嘯以來,台股與香港、日本跌幅大約在4成左右,低於上海的6成,卻高於美國的3 %,顯示風暴中心跌幅反倒不如邊緣,明顯是投資人信心不足的問題,因此現階段最重點課題是如何提振投資人信心,包括兩岸關係和緩、政府推動穩定經濟各項措施等。

我認為政府要協助企業籌資,可充分利用臺灣本身高科技產業優勢,因臺灣從業人員素質不低,公司可趁此機會努力引導好的人才從大中華區或國外回流臺灣,齊聚將臺灣打造為高科技資本市場平台,匯聚想投資高科技投資商品的資金,協助公司籌資,同時透過此平台,在兩岸關係的和緩下,可考慮從籌資中心朝資產管理中心的模式發展。

與臺灣相較,香港股市較蓬勃的是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缺乏科技業,未來臺灣至少在科技籌資中心平台建立後,有足夠多的金融商品可吸引兩岸三地及歐美人士投資,讓臺灣成為其不可或缺的投資組合之一。

臺股每天成交量有20~25%來自外資,據了解,亞洲對外資來說還是重要布局地區,許多主權基金、退休基金從開放至今長期投資在臺股並未撤出,對臺灣仍深具信心;兩岸三通後,企業在資金運用、製造生產與行銷上將會更有彈性,政府的角色在協助廠商在兩岸關係和緩契機下,去掌握一些商機,而金管會率領證券四大周邊單位證交所、櫃買中心、期交所及臺灣集保結算所,從服務的立場出發,想辦法協助公司從上而下將產業鍊整合起來,讓國際上有一種「找科技股投資就到臺灣來」的印象。

其餘還要努力的方向包括金融知識普及紮根、人才培育等,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外在環境缺乏資金的問題。不過所幸臺灣在過去五、六年間有5~6兆資金流到海外,可以想辦法吸引這些資金回台,金管會也正在草擬資產管理中心發展條例,稅務方面也正與其他相關單位溝通協調中。

金管會將持續健全改進資本市場相關基礎建設及強化公司治理,目前正研擬發行「公司治理ETF」,藉此間接鼓勵公司強化公司治理,對投資人來說也較有保障;另外,如何讓款券交割制度跟國際接軌、鉅額交易面等制度持續改善等,證券周邊單位也會陸續強化風險管理並提供相關協助。

有關今天座談會有與談人建議政府應主導產業整併,但官方立場目前可運用的籌碼與資金其實並不多,例如國發基金無法向郵儲借款等,若沒有資金,談產業整合只能打高空;另外本會亦打算在明年第一季時,請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多多拜訪現金部位較多之上市櫃公司,希望他們藉由買回庫藏股,展現公司對未來發展的自信心,可讓投資人更有信心投資,「自助才會人助」,一步步慢慢恢復投資人對台股的信心。

至於產業面的部分,臺灣的產業在全球中是有相當的主導性地位,例如光碟片產業要求他們不要亂低價接單來互相砍殺或維持一定的價格秩序,需要各廠商間先建立一些默契,這一波金融海嘯撐過去,未來還是有機會,臺灣產業技術深耕的落實,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黃書明:發展高科技業亞洲籌資平台

金融危機對台灣的衝擊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就不良金融商品所造成的衝擊而言,約有700億元,而連動債約有400億元,嚴重性相對其他國家並不大;而外資熱錢連續賣超以抽回資金,也造成台股間接的損失。

就經濟實質面的問題來看,次貸引發失業與房市崩跌,形成惡性循環,對美國消費力道傷害頗大。回頭檢視過去1998年與2000年兩次風暴時,民間消費分別都還有4%與2%的成長,但這次金融風暴下,民間消費變成衰退的局面,對於以出口美國為主的亞洲或臺灣而言,都會有比較嚴重的影響。臺灣過去幾年淨出口對GDP貢獻約有2.5%,主要出口市場萎縮確實不利臺灣經濟。美國的消費力能否回升,則要看房市能不能到達谷底。如果能夠將房貸利率壓到4.5%,會對房市有幫助,帶動美國消費動能,有益於臺灣經濟回升。

由於大三通之後,兩岸間物流會更加便利,對企業而言,新機會來臨對營運更加有利。只是目前看來還是十分辛苦,希望明年第一季衰退可以達到底部,我判斷應該是有機會。未來二、三季出口、進口會比較弱一點,民間消費也會受到裁員、關廠影響,投資面也不理想,只有政府支出這一塊比較具有提振作用,包含擴大公共建設、紓困或提供就業機會等,都有推出計畫。這應該是對的方向,但關鍵是執行力能否落實。

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要掏出這麼多錢,怎麼做有效率非常重要。事實上,政府資金的運用也是在競爭,看國家怎麼開始脫胎換骨,70年代有十大建設給民眾信心,過去也有蚊子館這種東西,政府應該要有清楚的藍圖,讓民眾了解資金如何運用。

臺灣電子產業占了46%,加上台灣資本市場動能是相對其他亞洲國家最突出的地方,呼應李局長所提到,可以發展臺灣成為高科技產業的亞洲籌資平台。另外,新台幣目前在國際上還沒有辦法達到有效兌換,這波金融風暴台灣或許因為封閉而衝擊相對降低,但要我們思考後面的路怎麼走。國內有很多境外基金在台銷售,如何把臺灣投信的基金拿去海外銷售,目前這方面還有一些問題,未來如何解決新台幣計價與海外資金方面的限制,就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黃蔭基:逆轉勝 台股下半年會更好

目前整體大環境不是很理想,我常戲稱2008年是「生肖屬牛,經濟屬熊」。貨幣降息從Over到Deleverage至Releverage ,這次全球金融風暴先抓美國房市下來,接著拉中國出口下來。亞洲新興國家中國及印度經濟情勢是否分道揚鑣還是殊途同歸,關鍵在出口表現。台灣今年出口創下27年來新低,令人震撼。2009年經濟預估是「美國搖頭,亞洲嘆氣,中國是注意,而臺灣是要努力」!

觀察明年經濟成長率,永豐金內部觀察,美國長期平均經濟成長率約3%,中國平均10%,但現在僅剩7.3%,不如預期的8%目標,臺灣原本受美國影響,經濟對長率會降至0.9%,不過因發放消費券題材上調0.2%,再加上擴大內需提振後,總計估臺灣明年經濟約可成長1.5%,主計處估明年約成長1.12%,認為明年經濟還是會比2008強。

不過我認為臺灣是靠美國支撐,估美國今年由1.2%變-0.9%,臺灣很難比美國強。「振興振興滿天下,愈冷愈要開花」。明年政府三管齊下,包括財政部、央行、匯率政策等都很努力,我認為明年臺股是逆轉勝的一年。永豐金預估明年四季成長率依序會是-0.1%、0. 2%、1.9%及3.7%。全年成長率預估值1.5%,會比今年1.9%低,但整體來說,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

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香港恒生指數跌到6500點之際,香港政府當時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立盈富基金,後來指數上升至7229點,等到2001年時該基金總共已賺進1,100億港元價差,折合新台幣約4,400億元左右,報酬率相當高,將近一倍。

回歸臺灣歷史經驗,過去只要經濟對策分數降一分,經濟成長率就會下滑0.36%,而只要一個月出現一次藍燈,臺股要掉450點左右。1997年亞洲金融風爆時臺股指數16個月跌掉7%,科技網路泡沫時花了19個月平復更跌掉67%,由12,000餘點跌至4,422點。

臺股今年自9,807點高點下滑至今指數已跌掉58%,歷時約16個月,歷時接近亞洲金融風暴,這一次因為再加上信心危機,可能時間要再拉長,我預測需等到明年第一季大約3、4月時可正式落底,最慢第二季約可落底,由於這一次金融風暴是百年前所未見,殺傷力之大,讓金融業苦不堪言,但對臺股的看法,我們仍認為下半年會逐漸上來。

劉憶如:找出路落實產業發展政策

金融風暴衝擊過後,我們的復甦力道與其它國家相較是否會較強,要看我們在風暴時怎麼做,金融海嘯不是操之在我,但在海嘯過後不管是國家或產業都會重新洗牌,誰勝出誰落後,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

能源危機我們能夠安然度過,在於政策因應得宜;亞洲金融風暴時,不論股、匯市我們都比所有亞洲國家好很多,那是因為我們出口是靠大陸與歐美市場,那次它們都沒有受到太大傷害,但這次就不一樣了。因此不能直接說因為臺灣過去表現較好,這次就較安心。美國受傷對我們而言,比亞洲其它國家都更嚴重,但可以思考,透過這樣的機會來調整體質,要在未來過程中脫穎而出,就要看政府怎麼帶領。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民間競爭力非常強,擁有非常好的管理與研發技術,當土地與勞力變貴了,還是可以用企業外移的方式維持在全球超強的競爭力。但這次面對的是需求市場的問題,而不是供給面的問題,具有成本競爭力是不夠的,因為如果別人不買還是沒有辦法。

康師父跟旺旺在大陸可以有這麼大的市場,為什麼我們高科技產業有生產基地卻沒有辦法把產品打進大陸市場,而要仰賴歐美市場。大陸的消費兩極化,有很便宜的,也有高檔的,臺灣過去一直忽視品牌發展的問題,高檔的市場需要品牌才能滿足,要發展品牌就得有技術,如果臺灣還要某些高科技產業,就不能繼續靠代工。過去高科技產業沒有開拓大陸市場的壓力,但現在碰到困難了,沒有通路也沒有行銷,過去對大陸市場沒有花時間精力研究。

對於薛董事長提的四點我都大力支持,我特別要提產業發展基金。以前我並不主張產業政策,但這次金融風暴帶來的事情,就是各國政府都在干預。至少未來這一兩年,各國政府的手都會介入,而政策的制定與規畫就如同是個比賽,比政策細緻度、執行狀況;而不是光比規畫的金額。執行的狀況影響到效果的強弱,能夠在規畫後,發現可以帶動多少機會、節省多少錢、創造多少就業,這就很有振奮作用,但我們還沒看到這個東西,我覺得產業發展基金對現在而言是很重要的。兩岸關係和緩,應該要把握這個機會回到國際的圈子,整套策略要趕快提出來。

接下來利率總會往零的方向走,投信說不定可以發行「台股反彈基金」或公司債基金,現在很多資金閒置,只是一般人可能無法分辨地雷股與反彈股,讓專業經理人來做,不但較專業,且可透過基金的模式來分散風險,才能引導資金來投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