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與海協會台北會談隆重登場,兩岸將簽署空運直航等四項協議,預期兩岸經貿的競合,將在協議生效後邁入新里程碑,而對於台北會談後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所將帶來的影響,政府預備好了嗎?

     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自1995年政府規劃亞太營運中心之初即已提出,因為當時的政府深知,台灣若真想成為亞太製造、轉運中心,兩岸在航運、貿易、金融及人員的往來非逐漸正常化不可,惟在前總統李登輝「戒急用忍」的指令下,十多年來,即令兩岸在2001年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迄今兩岸經貿關係仍處於特殊狀態。

     所謂特殊狀態是指,台灣對外貿易有一套管理辦法,但對大陸另訂一套《兩岸貿易許可辦法》,對外投資有一套審核章程,但對赴大陸投資則有另一套《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許可辦法》,其他如航運法規、人員的進入、資金的匯入等等也都有另一套管理體系。雖然美商及歐商年年催促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但直到如今台灣在一萬多項的商品項目中,仍禁止二千多項產品自大陸進口。

     兩岸經貿正常化本是該走的路,但過去十年在政治意識凌駕經濟判斷下,政府一再的戒急用忍、一再的積極管理,惟從1993年、1997年、2002年三次「西進投資大赦」補辦許可近三萬件、補登記金額高逾一百億美元即可知,這樣的管制形同具文,而且根本是在懲罰守法者。近十年政府兩岸經貿政策的消極不作為,每隔幾年來一次大赦,不但無助台灣經濟,無助於解決失業問題,更是在鼓勵非法偷跑,實為不義;而其間亞太轉運中心的契機拱手讓人,亞太製造中心的地位灰飛煙滅,實為不智。午夜夢迴,這些曾食民脂民膏的政府大員,豈能無愧?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馬政府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雖然正確,但由於政府不作為已有十年之久,一夕開放,風險不小,從近五十年全球的管制開放歷史可以發現,解除管制雖有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失敗的情形。以日本為例,1950年代鳩山內閣實施「經濟自立五年計畫」,為扶植汽車產業,日本政府禁止外國汽車進口,待1965年開放時,美歐非但無法占上風,甚至日車反過來大舉進軍美歐,一向為美歐天下的汽車產業,自此版圖重整。如同日本一樣,1984年巴西政府為發展電腦產業,也禁止外國電腦進口,惟1992年巴西政府取消進口禁令後,巴西電腦業卻兵敗如山倒,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的電器商店裡展售的全數是美、歐的電腦。

     這些歷史說明,開放不是萬靈丹,只有預備妥當的開放政策才能創造一國經濟的最大利益,如若沒有預備妥當,開放後反而會出現類似巴西這般丟盔卸甲的局面。試想兩岸直航,解除投資管制,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之後,兩岸的合作固然可以創造雙贏,但兩岸的競爭勢必更趨白熱化,若台灣沒有預備好,其結果到底是來台的陸客多?或是登陸的台商多?是台灣產品有競爭力?還是大陸產品有競爭力?台灣還能享有每年逾4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嗎?台灣製造業會否因為兩岸競爭平台的改變而趨於空洞化?這些都是馬政府必須深思的。

     台灣過去十年的管制和昔日鳩山內閣有霄壤之別,非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由於消極不作為,十年來也未鍛煉出足以因應開放競爭的體質,因此如今兩岸經貿如果一夕正常化,實令人深感憂心。包括美國、英國及日本今天的工業大國都曾運用管制、開放來創造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們在管制、開放之上有一個更高的戰略目標,懂得何時該禁,何時該放,但是台灣虛耗十年,禁、放流於意氣之爭。如今「江陳會談」總算扭轉這一困局,惟我們要問的是:馬政府的戰略目標在哪裡?這恐怕是兩岸經貿正常化之前,更重要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