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董監持股規定大幅放寬後可能出現大量出脫持股風潮,金管會決定加強多項配套監理措施,包括將董監事持股變動,列入證交所及櫃買中心預警指標等,一旦董監事持股出現大幅異動,將列為管理重點對象。
金管會決定修改證交法等相關法令,刪除董監持股不足的處罰規定,並放寬持股不足的門檻標準,董監持股壓力將大幅減輕。換言之,今後上市櫃公司董監持股不足,將不會被罰。
市場人士指出,董監事是上市櫃公司最高層,也最神秘的一環,公司經營發展前景,更與董監事決策息息相關;董監的持股、質押狀況,向為外界所好奇。
未來董監持股不足不罰,只做揭露,董監持股成數規範將淪於形式,無實質約束力,大股東申讓風潮恐將掀起,持股可能轉入檯面下,衍生更多金融監理上的挑戰。
金管會官員表示,金管會也注意到這些問題,將採取多項配套措施因應,除了董監持股不足的上市櫃公司申請增資時,會列入准駁的審查重點外,未來董監持股一旦大幅變動,也將列入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管理重點。
官員指出,過去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的預警指標中,並沒有董監持股變動這一項,未來配合董監持股規定的放寬,將把董監持股變化列入預警指標中,做為平時、例外管理的重點對象。
市場人士表示,董監持股不足不再處罰後,董監事可能會伺機賣股,轉到檯面下。金管會官員表示,的確有人擔心出現賣壓,但多數董監事基於賣股逾半會被解任等因素,若要大量出脫持股,恐怕在經營權確保等情況下仍會有所顧慮。
不過,官員也表示,如果董監事有獲利或其他需求時,在董監持股規定鬆綁後,持股確實也容易大幅變動。
此外,董監事大賣持股移轉到檯面下後,將使人頭戶,及少數股權、大量委託書取得公司經營權等問題,更加盛行。官員表示,最近幾年,委託書管理規則不斷修正,就是希望維護市場秩序,未來對人頭戶、委託書等問題,也會持續加強監理。
對於董監持股不足放寬後的幾個月內,金管會也將密切監控市場變化,做為未來相關法令及監理重點檢討等參考。
持股鬆綁 槓桿操作更驚人
國內上市櫃公司經營者自有投資資金與其掌握的總資產,槓桿比多達數十倍、甚至千倍,不少市場人士擔心,董監持股規定放寬後,這種大股東「花小錢、掌大權」的高度財務槓桿現象,將更趨嚴重。
每逢董監改選之際,部分機構的董監事持股偏低、卻能取得經營權,屢次在股東會上引爆爭議,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最新統計,若將國內上市櫃公司的董監持股比率,扣除股票質借部分後,以目前公司股價計算董監持股成本,再以此成本與公司控制的總資產對照,則可發現每家大股東槓桿操作資產的倍數,多者已突破萬倍,少者在數倍以上。
以扣除股票設質後,董監持股比率最低的一家只有0.02%為例,這家公司的董監事,等於只拿約100萬元的持股成本,就可操控資產總額高達1,860億元的公司,大股東槓桿操作資產倍數驚人。
市場人士表示,國內不少上市櫃企業,大股東動用政商關係、大搞交叉持股、再四處蒐集委託書。在董監持股規定放寬後,董監基於持股資本的運用考量,可能將大量持股,轉由旗下投資公司掌握,如此將讓大股東更可以大玩槓桿遊戲,利用低持股卻掌控多數董監席位,鞏固控制權的現象,將愈來愈嚴重。
更有甚者,大股東在持股降低後,只要在董監改選前,利用投資公司或人頭戶,墊丙買入持股,再大收委託書,確保經營權,但其所衍生的信用擴張風險更大,公司營運也可能受影響。
市場人士認為,董監持股不罰規定符合國際潮流,但國內環境畢竟不同,在規定鬆綁後,主管機構也應思考如何防範可能的後遺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