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拿台塑與鴻海相提並論,一個是台灣傳統產業龍頭,另一個是電子業龍頭,在企業版圖擴張過程中,兩家企業的領導人皆霸氣十足。但是,台塑與鴻海在財務操作與股性上卻截然不同,併購則是兩者差異的最大關鍵!

十元出頭的每股淨利,四十元出頭的每股淨值,股價卻高達二二○元以上。大部分的投資人面對是否投資鴻海股票之前,心中總是會油然生起「太貴了」的念頭。這家「電子一哥」總市值高達新台幣一兆一千五百億元,是獲利總額與它差不多的南亞塑膠總市值的二‧五倍以上。
不明究裡的投資人總是以為鴻海的高本益比與高淨值比是鴻海創辦人暨現任董事長郭台銘的個人經營風格與魅力所使然,問題是,外資持有鴻海股權高達六○‧五%,這些受過嚴格財務訓練,鎮日與金錢打滾的精明機構投資者,會以「個人魅力」這種偶像崇拜的理由大力加碼鴻海股票,似乎令人難以信服。
況且,論個人領導的魅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台塑創辦人王永慶與郭台銘齊名。論公司治理與企業財務透明度,台塑與台積電更沒有輸鴻海的理由。然而,不管怎樣,市場對鴻海賦予的投資價值,不管是本益比還是股價淨值比均遠高於台塑集團與台積電一大截,況且,鴻海所處的電子代工產業環境遠比台積電與台塑要來的惡劣且殘酷得多。

鴻海深諳財務操作之道 併購、分割左右開弓

二○○六年前三季,鴻海賺了三七八億元新台幣,加上第四季獲利,全年稅後純益約在五百億元出頭。五百億元看起來好像賺很多,但是這是從高達一兆二千億元營收,以不到五%的營業毛利率使勁擠壓出來的辛苦代工錢。鴻海雖強大,但亦逃不過台灣電子代工廠獲利率節節下滑的命運,正當台灣電子廠因毛利率惡化使本益比也節節下修時,鴻海本益比卻反向上升,從這個角度觀之,鴻海股價的確太貴了。
不過,鴻海與台灣大多數電子公司,甚至是與台塑及台積電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深諳併購(M&A)與分割(spin off)的財務操作之道,並且在去年大放異彩。
以鴻海在約八、九年前併購入主的華升(改名為鴻準)與廣宇兩家公司來說,光在○六年這一年,鴻準增加的市值高達新台幣一六三三億元,廣宇增加二二八億元。去年剛加入鴻海家族的網通廠建漢也增加了一一六億元的市值。然而,這些股價表現剽悍的鴻海家族成員去年所增長的市值即使加總起來,也不如鴻海把手機部門分割出去在香港上市的富士康科技。因為富士康去年股價大漲七九%,增加了約新台幣三千一百億元的股票市值。

王永慶花卅年集團市值破兆 郭台銘只花十三年

併購不但加速了鴻海企業帝國擴張的腳步,在郭台銘「點股成金」的魔棒一揮下,還兼收使鴻海成為聚寶盆之效,推升鴻海股價步步高升,同時進一步增強鴻海換股併購的本錢。善用併購策略的企業,鴻海並非唯一,匯豐銀行(HSBC)、思科系統(Cisco)、組合國際(CA)、泰科國際(Tyco)以及紐斯集團(News)……等,均是箇中好手。
然而,郭台銘不但深諳併購的竅門,更懂得企業分割(spin off)的好處。富士康是其中的代表作,鴻海三年前把集團旗下手機事業整合後予以分割再上市,創造出近六千億元新台幣(股價最高時一度逼近八千億元)市值的公司。把原來隸屬集團旗下的散熱模組廠鴻準及鋁鎂合金機殼華虹科技與華升電子「三合一」,整合成現在的鴻準精密。
目前,鴻海還計畫以旗下軟性印刷電路板鴻勝科技為平台,整合集團旗下的印刷電路板事業,擇期赴港上市,再造另一個富士康。就這樣,在併購與分割兩種財務手法巧妙地交叉運用下,從台塑股票上市起算,台塑集團市值破兆的里程碑,王永慶花了三十幾年之久才走到,郭台銘卻用十三年的時間就達到了。
於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鴻海運用併購與分割財務魔法,令企業規模及市值呈等比級數般地擴張將如火如荼。除了上述軟性電路板鴻勝電子的上市案外,集團旗下的設備製造廠沛鑫光電近來傳出參與發光二極體(LED)製造廠先進開發的私募,國聯光電前董事長黃國欣創辦的LED廠聯勝光電增資,沛鑫也有興趣參與,甚至市場一度傳出沛鑫吃下上市LED廠晶電一%股權,沛鑫儼然成為鴻海集團LED併購平台。

市場追逐鴻海併購傳言 證管當局袖手旁觀

因此,沛鑫去年上半年EPS雖僅有○‧一七元,股價卻喊到六十二元。另外,也有法人猜測,集團旗下的手機相機模組廠揚信科技亦可能與去年鴻海併購進來的普立爾整合,重啟上市計畫。
鴻海概念股的飆漲,加上其積極大膽的併購操作風格,台灣股市於是吹起一股盲目追逐鴻海併購概念股歪風。有心人士只要稍對媒體放出風聲,在完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只要能與鴻海併購沾上邊,股價一律大漲,而且屢試不爽。於是乎,舉出鴻海想要併購的旗號,成為哄抬股價最經濟有效的口水炒作法。最不可思議的是,市場竟吃這一套!
從筆記型電腦的華宇、倫飛、藍天、緯創乃至廣達,主機板廠的技嘉、機殼廠的仕欽、沖壓模具廠的及成、數位相機廠的亞光、鍵盤暨電源供應器廠的群光、PCB廠欣興、3C通路的順發與燦坤、LED廠的晶電、IC設計的普誠……均曾被點名是鴻海企圖併購標的。併購消息傳出後,股價均大漲一波,但不乏在大漲後,甚至爆發公司經營階層涉侵占被起訴情事,導致股價重挫(如普誠)。投資人在追逐鴻海併購概念股時應三思而後行。
但是,鴻海對市場肆意炒作併購題材也應負起部分責任,這家對捍衛自己專利權與商譽態度一向極為強悍的企業,動輒對競爭對手或媒體記者施以訴訟鐵腕;但是對市場有心人士不斷利用鴻海名號炒作股價,最多只是口頭否認,似乎起不了嚇阻作用。其次,證管當局對這種明顯企圖影響股價、涉嫌從事內線交易的行為,不積極追查謠言來源,放任市場炒作的態度也應負起責任。
投資人應秉持冷靜客觀態度,不迷信內線,仔細剖析鴻海的戰略思維,這樣面對鴻海集團併購與分割的大戰略,才能在波濤洶湧的股市洪海中,持盈保泰全身而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 的頭像
    咖啡王子

    東森消費聯盟ecKare➡️東森電商是甚麼?➡️BoboMall播播商城直播電商分潤平台😄快樂創業向錢衝 咖啡王子手機:0910-999564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