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GPS已是成熟的產品,但真的就已經是聰明絕頂了嗎?為什麼GPS帶路常跟在地人走的不一樣?為什麼GPS總是繞大路?最短路徑和最快時間等路徑規劃又該如何選擇?您所不知的GPS路徑規劃背後的秘密,以及如何看情況選擇路徑規劃,將在此一一呈現披露。
常見問題指南
Q1. TMC即時路況的實際效果如何?
Q2. 衛星導航規劃的路線常與在地人走的路線不同?
Q3. GPS衛星導航的CPU以及晶片影響很大嘛?
Q4. 為什麼上了高架橋GPS衛星導航卻辨識還在橋下?
Q5. 該如何看時機選擇較合適的路徑規劃?
Q1. TMC即時路況的實際效果如何?對於避開壅塞路段的執行能力?
RDS-TMC即時路況功能已是現在新款GPS衛星導航爭相搭載的新寵兒,但國內目前建置RDS-TMC即時路況還在起步階段,僅在高速公路以及幾大都會區建置,資訊量也偏少,即時性也未達到該有水準;並且中南部地下電台蓋台情況嚴重,也會導致無法順利接收RDS-TMC即時路況訊號。所以目前即便有RDS-TMC即時路況的衛星導航,實際的成效尚不明顯。
Q2. 為什麼衛星導航規劃的路線,常與在地人走的路線不同?時間上也較慢?
使用GPS衛星導航最常聽到抱怨就是路徑規劃不聰明,規劃的路線往往不會比較快,尤其熟悉路況的駕駛人,總是不太能接受GPS衛星導航所提供的導航路徑,不是愛繞道就是總要多花很多時間。這得牽扯到GPS衛星導航的路徑規劃,一般衛星導航於規劃路徑會有最快路徑、最短路徑、一高二高優先、快速道路優先等眾多路徑等多種選擇,一般駕駛人最長選用的就屬最快路徑和最短路徑兩者。
最快路徑是分析起始點之間每條路最快速限所需時間的最短集合,最短路徑顧名思義就是選擇起始點間路程最短的路徑。尤其最常令人詬病最快路徑所花時間卻很長的問題,GPS按照每條路的最高速限規劃路徑的,但實際上影響行車速度以及時間的因素眾多,例如尖峰時間車流量多的時候,自然無法達到道路最高速限;路途上紅綠燈多寡更是一大影響,因為停一個紅燈至少需要30秒、最長可達1分半鐘,路途紅綠燈數量越多,總花費時間也就越長。
駕駛人會依經驗法則,自動找出可停較少紅綠燈、以及車流較少的路徑;或是走偏門小道,歸納出較快、較好開的路線組合,這些都是GPS衛星導航目前所無法提供以及達到的功能;即使現在已經有TMC即時路況,可針對道路壅塞作路徑變更,但因現階段資訊量以及即時程度不足、效果多半較為有限,必須仰賴政府以及各相關支援單位的配合與建設。
GPS衛星導航的最大優勢是在不熟悉的道路環境時,依然可導航至目的地,免去翻閱地圖的麻煩。
Q3. GPS衛星導航的CPU以及衛星接收晶片規格影響很大嗎?
目前大多數新款GPS衛星導航的CPU時脈已到400MHz,晶片組也幾乎是採用第三代SiRF Star III導航晶片,除非是用很久前使用SiRF Star II的導航裝置,不然現階段的產品衛星接收感度接相差不遠。比起硬體規格,導航軟體以及圖資更新程度應該才是更應該注意的項目,畢竟路徑規劃的好壞以及操作的便利性,對使用者才是更深切的感受。
Q4. 為什麼上了高架橋GPS衛星導航卻辨識還在橋下?為何高架橋下行車有時候會斷訊?
GPS衛星導航僅能判斷方位,並不具備高度偵測功能,並且GPS衛星導航有10公尺左右的誤差,所以橋上橋下對GPS衛星導航而言都屬同方位,故會有辨識錯誤狀況;目前多半是車機的導航裝置才有定位高度功能。通常在路徑規劃是有走高架道路的時候,GPS衛星導航就會辨識成上高架道。由於GPS衛星是在兩萬公里高空,訊號本來就已非常微弱,加上GPS衛星導航多採取內置式天線,如果在高架橋下受到遮蔭,訊號接收就會較差導致收訊不良的結果,即便使用目前最新的SiRF III晶片也有可能發生此一問題,通常加上外接天線,能略為改善高架橋下收訊不良情形。
Q5. 該如何看時機選擇較合適的路徑規劃?
關於該如何選擇路線規劃,必須從經驗中去累積,例如台北至桃園選擇最短路徑時是走台1線省道,但實際上走中山高速公路的速度會快上許多,雖然路程增加很多,但比起省道較低速限以及紅綠燈,行駛高速公路所需時間更短。又如較偏僻的鄉鎮,因為車流較少,所以直接選最短路徑所需時間,還是會比走速限較高的外環道路還要來的快;但在中南部鄉下點選最短路徑時,也可能會發生開到農田小路難以行駛的窘境。以下位各位歸納建議的路徑規劃方式:長程跨縣市路線,例如台北到桃園以上,最好選擇高速公路優先;在大都會市區時,則選擇最快路徑或高架道優先;較小的鄉鎮則可選擇最短路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