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以《阿凡達》一片,獲得第六十七屆金球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殊榮的詹姆斯卡麥隆,上台致詞時幽默的要台上台下全體藝人一起「給自己拍拍手鼓勵一下」,雖然《阿凡達》拍攝時間長達四年半,但「拍電影是世上最棒的工作」。
致詞當中,他特別穿插了影片中「納美人」的獨特語言,當場秀了一段絕活,致詞結束前卡麥隆還高舉獎座,一再地強調,「阿凡達是世界的奇蹟,全球的奇觀(Wonder of the World)。阿凡達是最好的!」
全球狂賣,帶旺東家股價
《阿凡達》的大賣,不僅可望再度刷新影史紀錄,更為媒體大亨梅鐸的新聞集團(News Corp)帶來豐厚的營收「錢景」。由於《阿凡達》的成本高達四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二十七億元),殺青前不少市場專家擔心此作可能拖累新聞公司。
如今,新聞公司的股價跟著水漲船高,試映以來上升了一二%,估計製片的二十世紀福斯迄今已從《阿凡達》獲利八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十五億元),接下來的家庭影片出租市場還會有幾百萬美元的收入。
堪稱影史上最會燒錢、也最會吸睛(吸金)的卡麥隆,其實並非科班出身,拍電影全靠無師自通、自己摸索。一九五四年卡麥隆在加拿大出生,一九七一年全家移民美國加州,他的父親是電子工程師,母親是藝術家,稱得上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不過,他的求學生涯並不順利,本來在大學就讀物理系,但他發現電影才是他的興趣後,斷然地休了學,當起卡車司機每天在南加州送便當。
閒來無事時,卡麥隆超愛寫科幻小說,還經常描繪迷你模型,幻想出宇宙、銀河等漫無邊際的故事,直到二十二歲那年(一九七七年),和朋友看了喬治盧卡斯拍攝的《星際大戰》後,發現自己想拍的電影,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從此大受刺激。不服輸的他決定靠自己築夢,買了些便宜的器材就在家裡拍起電影,當然一切都是土法煉鋼,當時卡麥隆常跑圖書館找資料,就是為了創造夢想中的電影特效。
從素人要跨行拍電影談何容易,但卡麥隆說服了社區牙醫借他二萬美元,和朋友拍了一部十二分鐘的星際科幻片,希望在好萊塢爭取資金,結果鎩羽而歸。沒想到,這部短片卻被小成本電影導演羅傑柯曼相中,網羅他為新片《世紀爭霸戰》製作太空模型,卡麥隆從此跨入電影特效人員這一行。
讓他初嘗成功滋味的電影是《魔鬼終結者》(一九八四年)系列,不但捧紅了阿諾史瓦辛格,卡麥隆更晉身為好萊塢一線大導演之列,之後包括《異形》《無底洞》《魔鬼終結者二》《魔鬼大帝:真實謊言》都膾炙人口。
拍攝《鐵達尼號》時,卡麥隆遭遇從影以來最大瓶頸,由於電影嚴重超支,從原先的一億美元一路往上追加,讓出錢的福斯公司差點和卡麥隆翻臉,甚至要求卡麥隆自行吸收多餘的經費。沒想到,他能屈能伸,同意不收導演費,還放棄個人所有紅利。
切入上游,開啟3D新頁
雖然卡麥隆脾氣超壞又沒耐心,電影界常虧他是偏執狂和燒錢機器,但不可否認,他是二十世紀最有權勢的導演。出神入化的電腦特效,成為他的正字標記,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和特效人員討論《阿凡達》劇本時,竟被專家吐槽,說拍攝他要求的特效水準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更無法想像需要多少部電腦才能撐起運算功能。
卡麥隆花了近十年不斷嘗試,最後索性飛到日本,要求Sony量身打造前所未有的專業級數位高畫質3D攝影機,還指導Sony應該將鏡頭、影像感測器(Image Censor)和CPU分開,讓攝影師能輕鬆操作五十磅的機器。
從上游供應鏈切入,整合電影界資源,這一步,就注定《阿凡達》勢必會改寫影史,將全球電影推升到3D時代的新一頁;二○○五年到二○○九年之間,在卡麥隆的遊說奔走之下,美國共有三千家戲院裝設了數位3D螢幕,也從今年起開啟了3D電視的新商機,讓3D概念股順勢大漲,再加上《阿凡達》已確定和電腦遊戲業者合作推出電玩版,更讓遊戲廠商樂得搭上賺錢順風車。
從一個卡車司機、到非主流電影B咖特效人員作起,一路翻身成為A咖大導演的卡麥隆,證明了自己的成功,絕對不只是一場奇蹟而已,最重要的關鍵,是他比別人勇於作夢,不僅先一步嗅到趨勢,更創造了趨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