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天表示,目前央行正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金融全球化使各市場間的反應與調整迅速,如何在匯率穩定與貨幣政策自主性間取得平衡是一大挑戰。而台灣近十年超額儲蓄達五.四六兆,銀行體系資金寬裕,央行雖控制貨幣以維持物價穩定,但仍需促進國內投資才能根本解決。
總統府昨天由陳水扁總統主持例行的月會,並聽取彭淮南以「中央銀行之功能」為題進行的專題報告。彭淮南指出,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的通膨率近幾年都維持在低且穩定的水準,不過物價與產出是由總需求與總供給決定,如果物價波動來自於需求面的衝擊:包括消費、投資、出口之變動及銀行體系存放款的變化等,央行較能夠採取適當的政策因應。
但如果是來自供給面的衝擊,包括國際原物料、能源價格上漲等,使得經濟成長下降、物價上升。彭淮南認為,央行採取緊縮措施,固然可控制通貨膨脹,但會付出經濟成長下降的昂貴代價,央行就會面臨政策目標取捨問題,也構成貨幣政策的限制。
雖然近年新台幣匯率、物價都相當平穩,不過彭淮南表示,中央銀行也面臨到一些挑戰,一是金融全球化使金融市場密切整合,所有外匯市場一天交易額即高達一.九兆美元,各市場間的反應與調整迅速,由於資本管制已大幅放寬,如果中央銀行想維持匯率穩定,往往被迫跟隨主要國家調整利率,失去貨幣政策自主性,如果追求自主性,就會影響國內經濟金融穩定。如何在匯率穩定與貨幣政策自主性兩者間取得平衡是一大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台灣多年來儲蓄超過投資,產生鉅額的超額儲蓄,八六至九五年的十年間,超額儲蓄高達五.四六兆元,央行雖不斷以公開市場操作、金融機構轉存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吸收過剩的流動性達五.三兆元,從而維持物價穩定。
但台灣超額儲蓄的根本問題並不會因央行的貨幣政策而消失,所以如何促進國內投資是大家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至於台灣高額的外匯存底,彭淮南強調「不是愈多愈好而是適量就好」。過多的外匯存底會導致超額流動性,影響金融市場穩定。如果就外匯存底相對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外匯存底足敷進口月數、外匯存底相對M2之比率、以及外匯存底相對短期外債之比率等四種標準衡量,台灣外匯存底適足程度已遠高於各種適足程度的標準值及十八至廿國平均值。
中央銀行為去化國內嚴重的游資,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金融機構轉存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每月餘額達三.三兆之譜,在連續升息的趨勢下,央行的利息支出愈來愈高,反映在六、七月的央行負債統計,每月額外增加上百億元。
央行總裁彭淮南昨天表示,央行面臨的挑戰之一,來自台灣的高額超額儲蓄,造成國內銀行體系資金十分寬鬆,央行必須不斷以公開市場操作、金融機構轉存款等,吸收過剩的流動資金,在八十六年至九十五年十月間達五.三兆元,以控制貨幣數量成長於目標區內,從而維持物價穩定。
向金融機構發行定期存單(NCD),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工具,六、七、八月的到期金額,每月皆突破一兆二千萬元以上,央行業務局也天天發行三十天或九十一天的短天期單,每天總回收有三、四百億資金,利息約為一.九二%、一.九九%。但,銀行最為期待,還是央行發行一年期NCD,可以拿到二.五%左右的利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