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只要可以隨身攜帶,都會配備一個很不起眼的充電器,或者說是變壓器。這東西的長相都差不多,就算尊貴如Sony品牌,也只能做得小一些,同樣是個單調的方盒子,兩條電線向外拉出而已。由於充電器經常必須躺在地上任人踩踏,或是默默縮在桌子後面收集灰塵,所以沒有什麼人感興趣設計些精巧的造型加以改進。充電器的地位一直都挺尷尬,它不是主要零件,大部分產品規格書上只有簡單幾個字讓使用者確認包裝內具備此配件,但是充電器一旦故障,系統卻會罷工。一般充電器的設計並不鼓勵互換使用,雖然理論上來說並不會有太大問題,所以延長線上卡得滿滿的充電器,就是數位達人房間的標準景象。好在這些問題許多廠商也意識到了,逐漸將注意力轉移來重新設計更方便的充電器,也許幾年後這種困擾可以獲得改善。
彼岸強制統一手機充電介面
很多人可能覺得中國大陸污染嚴重,黑心食品到處都是,不過就事論事,有時候他們也會推行一些還不錯的政策,比如說今年七月起強制要求手機必須搭配統一介面的充電器,買新手機時就可以沿用舊的充電器,而且臨時需要為手機充電時,還可以向別人借用充電器,不需要擔心規格是否相符,也是一個力行環保的好措施。
以電路設計角度看來,現在許多電器產品各自使用自家充電器,使用不同的電源電壓,搭配不同的電流需求,根本是種浪費的行為,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喔,不!是只要工程師有心,絕對可以讓一台充電器適用於所有手機、數位相機與MP3播放器(編按:咻~好冷…),加上一些安全限制之後,甚至不需連接插座,直接套用電腦的USB介面就能全數處理。
縱然外觀有所差異,這些變壓器只要在某個輸出電流以下,內部構造幾乎完全相同,最大差別僅是插頭規格,第二則是貼在上面的規格貼紙,而且如果輸出電壓不同,也不見得會有問題,對筆記型電腦的充電器來說,甚至2~3伏特的差距還是可以正常工作。
輸入不正確電壓居然還可以正常工作?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意外。這是因為外部電源輸入裝置後,還會經過再一次處理才能供應內部電池與IC電路,某些電源模組比較複雜的設備,甚至會轉換兩到三次以上。在這些數位裝置之中,主要利用一種稱為「Switching DC/DC」的方式轉換電壓,此技術可以容忍很大範圍的輸入電壓誤差,只要在合理範圍內,最多只是效率降低而已。(不過除非對電路知識有足夠的瞭解,請勿任意嘗試互換充電器的做法)
統合充電介面影響裝置外觀設計
如果充電器可以共用,出外旅行只要帶一台充電器,就能為所有設備進行充電,以使用者角度而言的確百利而無一害,然而對於廠商來說是好是壞卻很難說。有些大廠生性愛搞封閉規格,既使內部電路一樣,也要設計一個特殊插頭不與他人共用。此外,在法律壓迫之下,充電插頭的設計廠商可以妥協,但是卻可能造成產品造型必須遷就充電插頭。
現在的新思維是利用電波,無論接觸或不接觸的方式都免除線材連結,直接對機器進行充電。由於電波穿透機殼時,比較不會受到外觀形狀的影響,故成為比統一充電插頭更好的解決方案。手機越做越小也越來越薄,決定尺寸的最大因素,反而落在與通訊並無直接相關的液晶面板、按鈕與電池,至於電線的連結器(connector)也造成不小影響,所以當手機導入無線充電方式時,整體尺寸可以進一步縮小,而且因為在裝置的機殼上沒有金屬接點或開口,大幅加強了防水能力,甚至可能出現支援潛水使用的手機或行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