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未必就是美 大更不是獲利保證
記得1996年旅居英國時,我的兩位英國房東,一位曾是著名的跨國化學公司ICI的主管、一位是IBM電腦公司的經理。以我採訪過許多企業的眼光來看,他們算是很優秀的人才,卻都失業在家,為了增加收入,卯足了勁,發展民宿事業。後來我才知道,他們都是企業裁員潮下的犧牲者。IBM在之前的五年間,裁掉了12萬2千名員工,相當於該公司總人力的25%。我的好友在美商AT&T電信公司上班,這一家公司就在同一年,拆成朗訊(Lucent)和美國電話電報(AT&T)兩家公司。為了要在市場上發揮小而美的優勢,企業一片減肥(down sizing)風潮。
90年代的小而美風潮
90年代的當時,公司太大,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很多大名鼎鼎的企業,就在這個時候消失無形,美國的泛美航空(Pan Am)就是一個例子。大型飛機製造公司-波音,養了23萬名員工,市值卻不如一家只有637名員工的年輕「雅虎(Yahoo)」,飽受羞辱。1974年至1998年,是大企業的黑暗時期,所有大企業的產值,加起來所占全球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節節下降,從占GDP的36%下跌到只占17%,露出「大而無當」的面目。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也喊出一句名言:「大政府的時代,已經結束。」
「十年風水輪流轉」,一場金融海嘯,讓資本市場實力見真章。金融產業的大災難,重創「創投市場」,幾乎斬斷了小型企業及新創企業的資金血脈;各國政府無暇顧及小蝦米,只能救大如AIG、花旗、通用汽車等「不能倒」的大企業。經濟風暴給大企業、老企業增添無限的信心,到底還是「老大」禁得起考驗。
金融海嘯肆虐後,多數企業忙於從瓦礫灰燼中,重新站起來,經濟氣脈微弱。去年9月至今年8月,全球的企業併購案件,總金額加起來不到1.5兆美元,比去(2008)年足足掉了36%、比起2007年,更是少了一半以上。一直到9月,才開始見到活力。資本市場久旱逢甘霖,希望這是景氣復甦的開始。
大吃小的市場法則
其中以「醫療保健產業」和「科技產業」較為積極。專家認為,有些電子行業如硬體、軟體產業、以及資料服務業,如果不是排行前十大,未來的經營恐怕很困難,這也是最近甲骨文、IBM等企業,積極在市場尋求併購對象的原因。
至於金融產業,金融海嘯的發生,業界的大巨人已經自然被整合得差不多了。一些區域性的銀行、小型信託銀行,以及一些資產管理公司,心裡很明白,它們唯一可以走的路,除了讓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金融巨擘來併購,別無它途。
與景氣循環明顯有關的產業,如食品業和零售業,過去幾年來,不斷地施行降低成本措施,累積了不少現金,為了擴大營業規模,提高成長性,併購活動較為旺盛。像利潤較高的糕餅糖果業,似乎比較沒有受到金融災難的衝擊,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是心情鬱卒的人們不肯犧牲的甜蜜奢侈享受。9月初,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特(Kraft),出價167億美元 (新台幣5,455億元),要收購全球第二大糖果公司-英國的卡伯利(Cadbury)。卡伯利認為卡夫特出價太低而拒絕。
企業併購 此起彼落
有「投資之神」巴菲特當最大股東的卡夫特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揚言不排除使出「敵意併購」的手段,反正金融海嘯之後,股價很便宜,在市場上吃貨也划算。卡夫特若能順心遂意和卡伯利合併,將成為年營業額500億美元以上的全球食品業巨人。不過,卡夫特的大動作,很可能激發其他同業來競逐,市場已傳言,美國最大的巧克力公司賀熙(Hershey),有意找瑞士的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聯手對抗卡夫特。這是食品業企圖以併購的手段,展現擴大全球市場的決心。
歐洲的通信業,併購整合的行動也不落人後。9月初,德國電信 (Deutsche Telekom) 及法國電信 (France Telecom)表示,將合併他們在英國地區的無線通訊業務,包括法國電信的「英國無線通訊子公司Orange」,以及德國電信在英國的「無線通訊子公司 T-Mobile」,合併後用戶總數將達3,000萬人,市占率躍升到38%。此舉將擠下市占率27%的西班牙電信巨頭(Telefonica )以及市占率25%的伏得風(Vodafone),搶下市場的龍頭寶座。此後,英國行動通訊市場,將變成四強的局面,其他三家對手除了O2,還有Vodafone、和記黃埔的「3電信」。
英國行動電話市場競爭激烈,經濟衰退導致企業和個人減少手機通話量,衝擊電信公司獲利,今年第一季,德意志電信的T-Mobile英國客戶,減少111,000人,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大跌20.4%,還好第二季情況改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只下滑11.4%,業者紛紛設法降低成本。
德意志電信和法國電信在英國業務的結盟,可能刺激 O2 及伏得風也採取收購行動,以擴大市占率來對抗競爭。西班牙電信旗下的O2公司,是目前英國最大的手機營運商;而伏得風若拿下T-Mobile UK,可望搶回2006年遭O2奪走的龍頭地位。
在此同時,法國的Vivendi電信,也表示將以29億美元,併購一家巴西的手機公司GVT。迪士尼用40億美元,買下一家娛樂公司Marvel,至此,迪士尼的圖庫增加了50,000個人物。美國的貝克休斯(原就是由Baker和Hughes兩家公司合併的),以40億美元買下休士頓的能源服務公司。一家私募基金集團,以19億美元買下eBay拍賣網站旗下的網際網路電話部門Skype的65%股權。
思科重新定位經營策略
最受注目的是網路通訊設備大廠-思科(Cisco)的動向,在網路泡沫受重創的網通公司,這一次又難逃金融海嘯的波及,不過思科的年輕老闆可不認命,最近進行企業整頓,重新為公司定位,發展未來市場的殺手級產品,其中有一項叫做「TelePresence」的超傳真視訊會議設備,不但瞄準企業市場,也囊括了家庭市場。為了證明產品的價值,思科老闆坎伯斯(John. T Chambers)已有許久不出差,而是利用自家的視訊會議設備,每周平均開5,500場會議,每年為公司節省一半以上的出差支出,金額高達29億美元。
這項視訊會議的科技,不但提供企業開會用,坎伯斯的野心是要打入家庭生活,為此,思科併購了兩家公司,一是生產家用視訊盒(set-top Box)的「亞特蘭大科學公司(Scientific Atlanta)」,耗資69億美元;另花了5.9億美元買下一家生產手提攝影機的「純數位科技公司(Pure Digital Technologies)」。這樣的布局,很清楚就是要讓視訊科技走入家庭,讓浪跡天涯的家人,可以透過手機的拍攝,即時將畫面傳回家,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可以在電視機上觀賞。
企業要像海綿 胖瘦自如
沉寂已久的資本市場,今年8、9月以來,似乎又看到企業開始暖身的跡象。企業的朝大化,是時勢所趨,「小不一定就是美」,「大不見得就不好」,最重要的是,企業體本身要像海綿、要像鬆緊帶,該瘦的時候要瘦,該胖的時候要胖;該緊的時候要緊、該鬆的時候要鬆,才能彈性因應時局變化。
專家認為,美國經濟之所以領先歐洲數十年,主要就是美國市場較彈性,企業興起容易,破產也容易,經濟就在企業的興衰、起伏之間活絡起來。據統計,歐盟地區,1980年以來的新興企業,市值規模能擠進歐盟1000大的企業,只有5%,但在美國卻高達22%。企業經營彈性調整最重要,不一定要陷入大與小的尺寸迷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