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第1次專家磋商結束後,陸委會經貿處處長李麗珍曾經表示,該次磋商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將ECFA的中文名稱定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依據兩會簽署文件的慣例,文件開頭皆以海峽兩岸來稱呼,而英文的framework,我方稱作「架構」,但大陸方面則稱為「框架」。李麗珍當時指出,未來兩岸還會在架構和框架的用詞中繼續溝通,尋求統一的中文名稱。
中國大陸WTO專家,也是大陸方面ECFA重要幕僚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張漢林曾表示,ECFA是比較高層次的事務,所以不能比照簽署MOU時各自表述的方式,必須在中文名稱上獲得共識。因此,兩岸是否能在ECFA中文名稱上取得共識,將是上半年能否順利完成簽署ECFA的重要指標。
而姜增偉昨日表示,ECFA的中文名稱兩岸已經形成基本共識,而且這個共識是有基礎的。他強調,ECFA是經濟方面的協議,所以要把經濟協議做實,大家在這個方面的共識也是一致的。
由於姜增偉主要分管兩岸協商簽署ECFA事務,因此即使昨日記者會的主題是促進民間消費,但他仍相當願意回答簽署ECFA的相關問題。他表示,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承諾下,只要是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有利於台灣民眾福祉的事務,都要積極推動。
姜增偉指出,兩岸經濟依存度強,使得經濟合作制度化的工作迫在眉睫,所以要爭取儘快簽署經濟合作協議,有人希望在上半年簽署,商務部將會遵循這個原則和方向積極推動。
他同時表示,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台灣民眾的貢獻,大陸今天每天經濟變化也有台灣民眾的貢獻,所以簽訂ECFA正逢其時。只有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才能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的交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