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研議大幅放寬外資與本國金融機構買賣台股股權衍生性商品限制,考慮不再限於具外國機構投資人(FINI)身分的外資,外資避險、套利工具大增,有助吸引更多外資投資台股,對國內券商與銀行也是一大利多,可分食業務大餅。

我國對於外資來台投資股市,採登記制度,也就是限於有辦理登記的FINI,一旦買賣股權衍生性商品不限FINI身分,對登記制度將是一大挑戰,但也代表自由度更高,金管會已請證交所研提開放後的相關配套措施。

根據現行規定,具FINI身分的外資可以跟國內券商買賣股權衍生性商品,至於銀行,則還未開放可以跟任何外資買賣股權衍生性商品。

金管會研擬放寬限制,讓不具FINI身分的外資可以跟國內券商及銀行,交易股權衍生性商品。換言之,以後外資不必向主管機關辦理登記,就可以跟國內券商及銀行從事這項交易,替台股投資部位,從事避險、套利等操作。

金管會高層表示,過去因這項限制,許多外資都透過外國券商,從香港等境外買賣台股股權衍生性商品,台股是國內金融業者最熟悉的市場,相關業務卻拱手讓給外國金融業,有必要檢討放寬。

證券業者表示,限制放寬後,不但可以提高外資投資台股意願,國內金融業也可搶回這塊市場大餅。

證券業者說,現在境外的基金投資台股就有四、五兆元以上,這些都有避險、調節組合需求,光是1%買賣股權衍生性商品就有四、五百億元,10%就有四、五千億元,對國內券商、銀行是龐大商機。

證券業者指出,限於FINI才能交易,就必須辦理登記,對不少外資來說,成為FINI就有找保管銀行等成本,資金進出的隱密度相對不夠,降低交易意願。

舉例來說,在倫敦的外資基金,有台股的避險需求,不想在台登記為FINI,只好透過高盛香港分公司報價,用高盛在台的FINI帳戶跟高盛台北分公司交易股權衍生性商品。將來沒有FINI限制後,倫敦這家基金就可以直接台北的元大做交易。

業者表示,這些非FINI透過外國券商的FINI帳戶進來,在海外究竟有多少契約對象,政府也看不出,但到國內券商來做,資訊掌握就更清楚。

股權衍生性商品的設計相當多樣化,除避險、套利外,也具有策略性交易的功能,過去常有大股東透過這項商品,從事併購布局。現在金管會明文禁止,不能從事以併購為目的交易,但境外政府根本管不到,若能導引回國內,資訊將更透明。

連結台股的股權衍生性商品,原本應是國內金融業最熟悉的市場,但在政府法令管制下,國內金融業是看的到、吃不到,主管機關確有必要突破「外資不採登記制」的心防,檢討鬆綁禁令。

最近幾年,許多外資基於避險等需求,多透過外國券商香港、新加坡分公司,從事台股股權衍生性商品交易,今年4月,金管會准許外資可以跟國內券商從事這項交易,但對象限於向主管機關辦理登記的FINI,讓國內券商還是搶不到這筆商機。

台股是國內金融業最熟悉的市場,相關衍生性商品國內金融業卻吃不到,業者高喊「愛台灣,就不要把市場拱手讓人」,希望政府解除限制。

實際上,主管機關也了解業者需求,唯一顧慮的是,擔心外資登記制度被打破,對監理上帶來的挑戰。

我國在92年大幅放寬外資投資股市限制,取消須經許可的QFII制度,改採只要辦理登記即可的FINI制度。外資辦理登記後,就屬合格的FINI,才能投資台股。

部分官員擔心,跟國內金融業從事股權衍生性商品交易的外資,若不限FINI身分,可能打破外資登記制,在後續最終受益人、資金進出等規範上,會有更多的考驗。

但實際上,外資買賣股權衍生性商品,並非直接買台股,真正買台股部位的是承作這項商品的國內券商,准許非FINI交易後,主管機關仍可透過國內券商、銀行,進行相關資訊的掌握與規範,解決監理問題。

透過國內金融業做監理,總比現在在境外做交易,政府完全掌握不到資訊、監理風險更高來得好。

除了資訊的透明化,放寬限制後,也可替國內金融業帶來商機,更重要的是,自由度更高後,外資買台股意願也會增加。在「利多於弊」情況下,只要做好準備,主管機關就不要怕開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