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間萬事 (14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宋朝文豪蘇東坡對於禪的修持很有心得,他有幾首詩說得很好,把禪的境界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未參禪之前的境界:「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真正參禪,是另一番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開悟以後,他又做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最後這首詩,氣勢尤其磅礴,非常驚人。

有一天,圓智證悟禪師去看此庵景元禪師,兩人夜裡閒談,證悟禪師就舉蘇東坡的詩,說這是不易到達的境界。

此庵景元不以為然,認為這種說法是還沒有看到路徑,哪裡能說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禪師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假如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如何能見道?」

景元禪師說,這只是門外漢而已。證悟禪師就要求景元禪師為他點破。

景元禪師說:「且從這裡用心參,或許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書店裡,無意間發現一本名為《我們比我聰明》的書,好奇翻閱下發現作者運用了線上群眾的力量,成功地集結網路上數千名部落客、播客等共同撰寫成一本商業書,其模式如複製版的維基百科。

這種傳達「社群的整體要比任何個體聰明」的理念,其實在網路上相當盛行,有位足不出戶的電腦工程師,為了要買一台果汁機,便在部落格上留言,半小時內就湧進大批網友推薦,讓他輕輕鬆鬆選取理想的果汁機。還有網友為了追女友,在線上求助,也吸引了許多關心者提供訊息。

如果你有一件想不通的難題,直接上「噗浪」,與網友們來個線上推理,你一句我一言,問題很快地就被抽絲剝繭給解答了。

問題悶在心裡發酵,不能了事,適度地拋出問題,收穫有時讓人意想不到。加拿大有個黃金集團將機密地質圖張貼上網,並舉辦比賽徵求找出金礦的人。全球傳來七十七件迴響,其中包括多件罕見技術。黃金集團付出五十萬美元的獎金,卻挖到逾三十億美元的金礦,開誠布公、徵求外界合作,反而大賺一筆。

無論是網路上或現實生活中,確實「我們比我聰明」!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正如歌德所言: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於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鼎鼎大名的臨濟義玄禪師,有一天跟隨他的老師黃檗希運禪師到田裡工作。黃檗禪師走在前面,臨濟禪師跟在後面。

路上,黃檗禪師忽然停下回頭,發現臨濟禪師空著手,問道:「你怎麼沒有把鋤頭帶來呢?」

臨濟禪師答說:「我的鋤頭不知道給誰拿走了。」

黃檗禪師豎起鋤頭說:「單單『這個』,世上就沒有一個人能拿得動!」

臨濟禪師一聽到他這麼說,毫不客氣地奪過鋤頭,然後問黃檗禪師說:「剛才老師說誰也拿不動,現在不是在我手中嗎?」

「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無的未必無,你說今天有誰給我們耕田呢?」

「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關我們何事?」

臨濟禪師這樣說了以後,黃檗禪師一句話也沒說,轉身就回僧院去了。

不久,溈山靈祐禪師把這件事說給仰山慧寂禪師聽,並問:「鋤頭在黃檗禪師手中,為什麼卻被臨濟禪師奪去?」

仰山禪師答:「強取豪奪雖是小人,可是他的智慧卻在君子之上。」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位法師弘法時開玩笑說,什麼教都可信,有二種教不可信。信眾問什麼教?法師說:比較計較。

人比人氣死人,偏偏人都喜歡比較。資質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成就也不同。所學不同,專業不同,面貌不同,體態不同,行業當然不同,只要盡己之力,發揮所長,為何要比較?要比也應與自己比,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的我進步?現在的我是否比以前的我爭氣?

但從小父母就要我們與兄弟姐妹鄰居比,老師也要我們與同學同儕比,上司要我們與同事同行比,即使在路上也要與路人比。比高矮,比胖瘦,比外貌,比衣著。比辣,比狠,比敢。比錢,比勢,比膽。處處比,時時比,樣樣比。人生就在比中度過,比得辛苦,比得喪志,比得無望,為什麼還要比?

人天性好計較,吃飯要計較,穿著要計較,工作要計較,待遇要計較,享受要計較,買賣要計較,大小要計較,尺寸要計較,美醜要計較。少領一個要計較,多領一具要計較。少吃一口要計較,多吃一口也要計較,幾乎無所不計較。我計較,你計較,他計較。人人計較,事事計較,煩人煩己,處處難為。為什麼要計較?

清朝元老張廷玉老家蓋房子,家屬因搶土地與隔鄰交惡。張挺玉寄了一封信給家人,內容是: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人生苦短,斤斤計較除圖一時之快,對人生何益?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次,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請教興善惟寬禪師:「我們人有身口意,請問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寬禪師回答:「無上菩提,假如用於身,那就是戒律;如果說之於口,那就是經法;行於心,名之為禪定。應用有律、有法、有禪,是三,其實是一也。如江淮河漢,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全都是水。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合一而修,都是心,那麼,我們在身口意三者之間,何必要妄起分別?」

白居易聽了以後,仍然不解,再問:「既無分別,何以又說正身、修口、修行?」

惟寬禪師答說:「心本無損,為什麼要修行?要知道無論是垢是淨,一切主要的是不起妄念,要不動心。」

白居易聽了以後就說:「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淨能無念可乎?」

惟寬禪師道:「如人眼睛,物不可住於眼。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同樣也能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問「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

惟寬禪師說:「凡夫長無明,二乘長執者,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

白居易因有所悟,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青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據說,金山下揚子江中冷水為天下第一水,無錫惠山泉曾被陸羽列為天下第二泉。宰相李德裕為了以惠山泉煮茶,利用權勢傳令地方官裝泉水輾轉快遞送到京師長安,並從無錫至長安沿途設遞水驛站,當時稱「水遞」,讓百姓很辛苦。

一天一位僧人來訪,他跟宰相說,惠山泉雖甘美,但從千里之外運到京師,水味早失。我為大人通了一條水脈,現在京師內有一口井,其水與惠山泉脈相通,水味與惠山泉沒兩樣。

李德裕懷疑僧人的話決定取水測驗。他讓人準備十瓶水,一瓶惠山泉,一瓶井水,其他八瓶一般水,混亂排放,將讓僧人試喝。於是僧人一瓶一瓶試喝,結果只挑出惠山泉與井水,並說:這兩瓶水味道相同,其餘八瓶是普通水。李德裕聽到後十分驚訝,當下命令停止水遞,從此老百姓不再辛苦傳泉水了。

或許井水其實並未跟惠山泉水脈相通,但僧人不忍見眾生為遞水而苦,所以權巧勸宰相以井水代替;喝茶可以醒腦,若過於執著於滿足自己口欲,忘了當初喝茶破煩惱的好意,反而讓人討厭喝茶這件美事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唐朝有一位道林禪師,不住在寺廟裡,反而住在樹上,學鳥雀做了一個窩,後來就有人稱呼他「鳥窠禪師」。

有一天,詩人白居易去拜訪這位鳥窠道林禪師,他一看到禪師搖搖欲墜的坐在樹枝上,就說:「禪師,您住在樹上,實在太危險了!」

鳥窠禪師回答說:「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

白居易聽了以後,非常不以為然。他說:「下官是當朝的官員,我會有什麼危險呢?」

鳥窠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意思是說,功名富貴場中,勾心鬥角,浮沉不定,危險就在眼前。

白居易聽了以後有一些領悟,不過他轉了一個話題,問鳥窠禪師說:「什麼是佛法的大意?」

鳥窠禪師就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以為鳥窠禪師會有什麼高深的道理開示,沒想到只是這麼簡單的二句話,就很失望地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連三歲的兒童也知道呀!」

鳥窠禪師說:「三歲兒童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次,蘇東坡寫信告訴佛印了元禪師說:「我要到金山寺來,請不必迎接我,你就以『趙州禪師迎接趙王』的方式來接待我好了。」

這個典故是:唐朝時,趙王走訪趙州禪師,禪師睡在床上沒有起身,趙王不得已就到床邊來看他。禪師對趙王說,我年紀老了,身體不太好,沒能起來迎接您。趙王一點都不介意,回府後命屬下準備了許多禮品,送給趙州禪師。當趙王的屬下抵達時,趙州禪師卻趕緊披了袈裟,禮儀端正地到門外迎接。弟子門徒都對禪師的舉動感到疑惑,趙州禪師這才解釋說:「接待上等的客人,我是用本來面目,睡在床上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在客堂裡以禮相待;下等的客人,則親自到門外去迎接他。」

蘇東坡自以為了解禪的妙趣,所以要佛印禪師以最上乘的禮來迎接———不迎而迎,沒想到,佛印禪師卻到金山寺的大門外等候接待。蘇東坡就趁機取笑:「佛印禪師,你的道行終究不及趙州禪師的高遠和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還是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蘇東坡心想,佛印禪師這回必定落居下風了。

然而,佛印禪師只是微笑說了一首詩偈:

「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意思是,趙州不下床去接見趙王,那是趙州禪師不謙虛,而不是境界高;我佛印到門外來迎接你,你以為我真的起床了嗎?要知道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雖然你肉眼看見我來到山門外迎接你,事實上我仍然睡在大千世界的禪床上如如不動。

 

佛印禪師因心中有禪,所以擁有世界,擁有虛空,所用的床自是盡虛空、遍法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他的禪床,所以說「大千世界一禪床」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接連著幾個名人往生了,歌壇、商界、藝文界損失幾員大將,大眾的心情似乎也跟著沉重起來,因為生命的話題又重擊我們的腦門,逼迫我們思考;若又看到其後人在爭產、過招,相信大家一定是感歎:「哎!在幹嘛啦!」

當然,局外人無法得知當事者家族的種種情況,也無權置喙,我們只能藉他事練自心,依此觀察自己的價值觀、生命觀為何。

有人在求道的路上,遇到一位賣點心的老婆婆,趨前向老婆婆要點心,老婆婆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你到底要點那個心呢?」

是呀!我們忙碌了一生,要點的究竟又是那個心呢?

有一位貨車司機,每天都載花到花市拍賣。有一回,他載了女兒去上學。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梁山緣觀禪師是宋朝人,住在湖南梁山,付法於大陽警玄禪師,付法時曾有一首詩偈:「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難和,十載訪知音,未嘗逢一個。」

有一天一位學僧向他請示:「知音難逢,是人生憾事,但家賊難防更是困擾。請問該如何提防家賊?」

緣觀禪師答:「認識他,了解他,變化他,運用他,何必防他?」

學僧又問:「家兵家將容易使用,家賊如何用他?」

緣觀禪師答道:「請他住在無生國裡。」

學僧進一步問說:「難道說連安身立命之處也無嗎?」

緣觀禪師道:「死水不藏龍。」

學僧問:「那麼,什麼是活水龍?」

緣觀禪師道:「興雲不吐霧。」

學僧不放鬆,再問:「忽遇興雲致雨時如何?」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萬花筒記憶」,一個不起眼的簡陋圓筒,眼睛貼著看,就會有五彩繽紛,璀璨多變的花樣,樂得心花怒放,愛不釋手,久久難忘。

其實解開萬花筒之謎,過程一點也不奇妙,一堆不值錢彩色碎紙,三塊枯燥小鏡片,靠著折射原理,就出現千變萬化的奇妙世界。

許多人感嘆人生無趣,生活無味。也有人感嘆人生沒有顯赫的學歷,沒有光鮮的家世背景,好像沒有什麼用,一生就這樣庸庸碌碌,沒光沒采,好不洩氣。

回頭看看萬花筒,也不過一堆廢紙,三片小鏡,卻能如此多采多姿,這就是現代人強調的附加價值。不起眼的土產,經過設計包裝,成了熱門拌手禮,脫胎換骨,身價不同。同樣有些景點,經過設計改裝,注入新元素、新生命,成了吸引遊客的熱門勝地。地方民俗活動亦是如此,這就是現在流行的創意文化產業。

現代人講究行銷,如何讓自己增加附加價值,是個重要課題。要增加附加價值,除了用心用腦筋,還要投資自己。多學習,多交誼,知識豐富,人脈寬廣,「通路」自然順暢,「價值」自然提高。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徑山鑒宗禪師門下有五百位年輕的學僧,但真正用心參學的,沒有幾人。所以黃檗希運禪師就叫臨濟義玄禪師到徑山禪師那兒去參學,起一些帶頭作用。

臨濟禪師出發前,黃檗禪師問說:「你到了徑山禪師那裡,要怎麼請示呢?」

「到時我自有方法。」

到了徑山禪師那兒以後,臨濟禪師直入法堂去拜見徑山禪師。徑山禪師剛一抬頭,臨濟禪師就大喝一聲,然後掉頭就走。

一位學僧見狀,上前問徑山禪師:「剛才那位年輕法師對老師說了些什麼?為什麼敢對您大聲吼叫呢?」

「他是黃檗禪師門下的弟子,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何不自己去問他?」

「我們就是不知怎麼去問?」

「你們難道不會也大吼一聲嗎?」

學僧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倒非常簡單!」

徑山禪師聞言大喝一聲,問說:「我這一喝,是什麼意思?」學僧們面面相覷,茫然不知如何應對。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各種各樣有形無形的壓力,為現代人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各種身心疾病層出不窮。科學研究證明,打坐冥想不僅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心臟病、癌症而且還可以讓人降低大腦的緊張程度。西方社會的打坐冥想熱潮遍及了社會的不同職業、領域、階層,並非追求時尚,而是因為確有效用。

科學家通過腦部掃描的結果證實,佛教徒的打坐冥想確實能使他們變得幸福、平靜和安祥,打坐冥想對人的精神確實產生了很大改變。《商業周刊》曾發表一篇文章介紹,美國麻塞諸塞大學和哈佛大學身心醫學研究所的研究發現,打坐能增加大腦的活動、增強直覺力、集中精力,減少最煩惱職工的各種痛苦。

心理學家丹尼爾‧柯爾曼是這領域的專家。他在三十年的研究中發現,打坐冥想是克服緊張情緒的良方,不僅如此,打坐冥想會使大腦優化、提高效率。柯爾曼著作《毀滅性的情緒》一書中從神經學等角度肯定了佛教徒的打坐冥想。

打坐能開發本有的智慧和潛能,精神力也會跟著提升,身心會呈現安定、愉快、心曠神怡的感覺。對於現代人繁忙而又緊張的工作、生活來說,無疑是很好的放鬆方式,而學習打坐必須由專家以次第要領引導,先調身、調呼吸、調心,方能幫助我們回到身心整合一體的狀態。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石頭獅吼 
 
  2009/7/15 | 作者:星雲大師/文‧李蕭錕/圖 | 唐朝的石頭希遷禪師肉身不壞,他的遺體現今還在日本,就是石頭和尚。

他初到南台,住了一天之後,次日去見六祖大師弟子南嶽懷讓禪師,說道:「昨天我到達時,看見有一個荒唐的青年禪僧,如如不動地坐在石頭上。」其實,那位青年禪僧就是他自己。

第二天,懷讓禪師吩咐侍者,到山門外調查坐在石頭上的禪僧是誰,並說:「假如就是昨天剛來的那位青年禪僧,你就責備他在玩弄什麼玄虛。假如他承認是他本人,你就說:『石頭上的東西移植後,還有活的可能嗎?』」意思說你既自以為是石頭,何必動來動去呢?

侍者依言去問石頭希遷,希遷禪師回答:「諸佛如來的世界裡,沒有可搬動的東西,也沒有死活這句話。」

侍者也照樣回稟了希遷的話。懷讓禪師聽後,自語著說:「這個禪師的後代子孫,將使天下人噤若寒蟬。」

然後他派侍者再去考問希遷:「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脫?」

希遷反問:「誰綁住你了?」

「什麼才是淨土?」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家子敏二十歲那年,為貼補家計,晚上擔任補校代課老師。由於沒經驗,只會拿起課本,用國語念一句,用方言翻譯一句,念完三遍,就不知該怎麼辦,只好讓學生回家,沒想到主任從辦公室衝出來,把已走到操場的學生趕回教室,生氣地對他們訓話,還數落老師。

子敏力保鎮定,忍受「有生以來最無情的羞辱」。待羞辱夠了,主任開始講課,他冷靜地從中看出一些路數。

回家後子敏決心為上課的一百分鐘定目標,設定一分鐘可說多少話、「板書」三個字能耗去多少秒鐘,應講那些背景知識,怎樣用誇張風趣的說法等,並把對學員說的話寫下來,念一次作修改,力求動聽流暢,讓學員聽得明白。

當他把教學腳本整理好時已天亮。當天晚上他上課時,主任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監督。子敏有條不紊依照計畫進行,他講話時,學員聽得入神,他要求學員所做的活動,學員都躍躍欲試,主任看得目瞪口呆。

放學時,學員不自覺的站起來致意。主任走到子敏的面前,拉住他的手說:「太好了,太了不起了,我從來沒…」,他的意思是從來沒見過這麼充實的教學。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學僧問蘇州西山和尚:「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西山和尚就豎起他的拂塵作為回答,但學僧仍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改親近雪峰義存禪師。

雪峰禪師見到這位學僧就問:「你從什麼地方來?」

學僧答說:「我從蘇州西山來。」

雪峰禪師:「西山禪師好嗎?」

學僧:「我來的時候一切安好。」

雪峰禪師就問:「那你為什麼不隨侍在西山禪師身邊,向他學禪呢?」

學僧道:「他是個不明白祖師禪的人。」

雪峰禪師再問:「何以見得?」

學僧答:「我請示他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只是把拂塵舉起來示意,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鑽石鑽石亮晶晶,好像天上閃亮的星。鑽石光芒萬丈,鑽石艷光四射。鑽石是高貴象徵,鑽石是地位的圖騰,是身分的標誌。沒有人不羡鑽石,沒有人不愛鑽石。

灰燼灰燼黑鴉鴉,好像地上的煙塵。灰燼黯然無光,灰燼熾熱盡失。灰燼是卑微的名詞,灰燼是猥瑣的代號,是髒汙的別名。沒有人喜歡灰燼,沒有人親近灰燼。

鑽石歷經千古,鑽石歷經淬鍊,鑽石歷經高溫,鑽石經歷烈焰。時空不夠,歷練不足成不了鑽石。鑽石萬中取一,鑽石眾裡難尋。

灰燼成化一時,灰燼不費吹灰之力,灰燼也經高溫,灰燼也經烈焰,灰燼不禁鍛烒,灰燼不禁淬鍊。灰燼到處都是,灰燼遍地可尋。

你想當鑽石?還是當灰燼?你想發光發亮?還是黯淡無光?發光發熱當有一番作為,當有一番歷練,當有一番承擔。立功立德立言,奉獻社會貢獻人群。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位學僧向夾山善會禪師請示:「從古以來,歷代祖師都立下言教訓示後人,禪師您為什麼不立言教呢?」

善會禪師道:「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饑人。」

學僧再問:「既是無饑人,為什麼我沒有開悟?」

善會禪師答道:「只因迷悟對待迷卻了你。請聽我一偈:『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學僧仍然不解:「十二分教及祖師西來意,可以說都是悟法悟人,禪師為什麼說沒有悟法亦沒有迷人?」

善會禪師道:「那些西來意,是老僧的坐墊!你問西來意,為什麼不問己意呢?」

學僧:「我不明白己意是什麼,我只問禪師究竟要以何法示人?」

善會禪師:「虛空無掛針之壁,子虛徒撚線之功。你為什麼一定要畫蛇添足呢?會嗎?」

學僧:「不會!」

善會禪師:「以我看來,維摩居士的居家梵行,釋迦如來的觀機說教,都是多此一舉。」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天,玄沙師備禪師問雪峰義存禪師:「有拐杖嗎?向你化緣一根拐杖。」

雪峰禪師慷慨地回答說:「我有三根拐杖,你拿一根去好了。」

玄沙禪師驚訝地說:「每個人都只有一根拐杖子,你為什麼有三根呢?」

雪峰禪師解釋:「三根有三根的用處。」

玄沙禪師不以為然:「是即是,我卻不如此用法。」

「那你怎麼用呢?」

「是三是一。」

這時,輪到雪峰禪師不以為然了。

「三是三,一是一。三不是一,一不是三。是三是一,是一是三。此事如似一片田地,一任眾人耕種,大家無不靠此為生,是一是三,你怎可只說是三是一?」

玄沙禪師道:「你憑什麼說是一片田地?」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舉重若輕」字面意思是「重的東西能輕易舉起,力大無比」。舉重若輕用在處理事情,可有不同詮釋,也有深層的解讀。四兩撥千斤是「舉重若輕」,千斤頂撐大汽車是「舉重若輕」。識事不明,大題小作也是「舉重若輕」。未明真相,錯估輕重也是「舉重若輕」。

問題發生,如何面對?有人用對方法,舉重若輕,三兩下就解決。也有人辨識不清,小看問題,雖「舉重若輕」,卻窮於應付。

真正舉重若輕是有見地、有方法、有實力。不是瞎起哄,亂下定論騙自己騙別人。膨風半天,一事無成,令人想起鼓氣的青蛙,只是唬人。

有名愛現年輕人,看到市集跑江湖賣藥郎,一口氣把槓鈴舉起,他臭屁說,有什麼了不起,蹲下身也想「舉重若輕」,沒想到槓鈴未舉到頭頂,就把自己給砸傷。

有人舉重若輕,也有人「舉輕若重」,明明很簡單的事,一到他身上就弄得一塌糊塗。明明很容易的事,讓他做卻困難無比,這不是沒智慧,就是沒方法。多充實,多學習,「舉重若輕」的機會就會比「舉輕若重」多。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