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讓金融股首當其衝,第一季市場悲觀指數爆錶,外資對金融股持股在3月底降至低點;但從財報來看,金融股有驚無險,已逐漸恢復氣色。
以金控業第一季財報為例,13家金控(未含日盛金,因無自結數,亦未公告)合計獲利約221億元,已恢復平時的五成。
金融股在第一季最大考驗是「信心試煉」,包括34號公報資產減損、弱體金控或銀行股引資困難,央行接連降息救經濟更使壽險業利差損擴大而面臨嚴峻增資壓力;之後還有ING、全球、保誠等外商壽險公司陸續退出台灣市場或出售台灣主要資產,壽險股第一季潛在利空罩頂,國泰金股價也一度跌破30元。
銀行股淨利差已跌破1.5個百分點,加上消金部門雙卡業務緊縮,企金部門則得承受客戶潛在倒帳風險。
隨著市場來到底部,國泰金、新光金、兆豐金均認為,今年投資認列資產減損的負擔將較往年輕鬆。以新光金控來說,旗下新光人壽去年認列CBO資產減損13.7億元、CDO投資損失54.7億元,今年第一季已經不須認列減損。
去年踩到不少地雷的兆豐金,今年第一季也只有兆豐銀行針對持有的美國RMB債券,依財務會計準則第34號公報認列金融資產減損670萬美元(新台幣2億餘元),對獲利影響不大。
綜觀金融股首季財報,第一季獲利普遍回升,僅新光金因海外避險成本拉高導致首季虧損10億元,及富邦金3月出現單月稅前虧損。
新光投信研究部協理謝學雲分析,原本外界擔心國內今年第一季將爆發企業倒閉潮、第二季還有千億元公司債到期無法償還隱憂,不利銀行企金業務,但現在看來已經沒有太大問題。
謝學雲認為,未來金融股要看兩岸市場開拓商機。中國移動入股遠傳的模式,不僅是入股,重點在兩岸業務合作,已經將電信三雄的業務戰線擴大至大陸市場;陸資參股電信股後,大家立即聯想接下來是金融股,以後有機會進一步加速金融業跨進對岸。
根據統計,4月30日金融股以中信金終場還有33.64萬張未成交委買單最熱門,平均每下單100張,不見得能搶到一張;元大金未成交委買張數亦達 27.81萬張,國泰金也有11.12萬張,排名第四、第五難買到的是寶來證、永豐金;兆豐金排名第六,是公股銀最搶手的一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