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T. Friedman的暢銷書《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廣受好評與討論。縱然隨著金融風暴引爆,國際油價從一桶140美元明顯回落,但書中揭櫫追尋新能源的呼聲,在全球許多角落卻從未停過。

其中,美國政府今年2月通過的《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RRA)》中,不但大力推動包含太陽能在內的多項新能源產業,更在今年6月26日於眾議院通過《美國潔淨能源與安全法案(AECS)》;各國元首也將在今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中,討論節能及新能源的議題。

至於台灣,行政院今年4月23日通過《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表明政府對於新能源議題的重視。凡此顯示,節能及發展新能源合乎當前世界潮流,也合乎目前各國政府的政策方向。

誠然,能源議題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拿出來討論,兩次石油危機時,開發替代能源的聲音即不絕於耳,但在危機解除後,該股浪潮卻無以為繼。去年在沒有戰爭或政治動盪的承平時期,油價居然飆高到前所未見的價格,粉碎人們對於油價穩定的觀念以及原油供給的安全感,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也逐漸明顯。此外,金融海嘯的肆虐也迫使以往鋪張浪費的消費者逐漸意識到3R(減量使用reduce;重複使用reuse;回收再用recycle)生活的重要性。因此,這一輪的新能源議題將比以往更受到各國政府的實質支持,在消費市場更加確定下,有遠見的企業相繼投入,期在未來的減碳競爭中獲取優勢。

對此,R. Pernick and C. Wilder在《潔淨技術革命(The Clean Tech Revolution)》一書中提出六個C—成本、資本、競爭、中國、消費者以及氣候(Costs,Capital,Competition,China,Consumers,Climate)的概念,點出驅動該革命的要素。

成本方面,在科技業有個著名的摩爾法則(Moore’s Law),指的是半導體晶片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就能翻倍,用來說明科技進步的神速。過去許多潔淨能源的技術還不夠成熟,距真正市場化尚有一段距離,但已有愈來愈多的專家深信能源科技(Energy Technology, ET)產業的摩爾法則終將成真,產品的單位成本將會明顯下滑。

資本方面,隨著新能源成為趨勢且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過去多半是政府或研究機構資助的研發計畫,現在已經演變成銀行資金以及創投或私募基金的必爭之地。在大量資金持續投入下,ET產業發展可期。

競爭方面,隨著對各式天然資源的競爭搶奪愈來愈激烈,以及地域政治的不穩定性和恐怖主義陰影,有企圖心的國家莫不亟欲成為ET產業的領導者。政府之間的競爭,透過各種優惠及獎勵措施,形成整個產業的有利環境。

中國大陸以及其他新興市場方面,其背後所代表的潛在龐大消費市場,除提供ET產品絕佳的市場需求外,也提高企業投入ET產業的誘因。

此外,中國政府也很清楚13億居民在能源的消耗上所代表的意義,從中國發改委在2009年9月16日公布《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中,點出發展新能源及達成減碳的願景,即可見一斑。

消費者方面,環境保護觀念的抬頭,使消費者較以往更加要求廠商提供對地球友善的綠色產品。許多商店與賣場引進有機產品,顯示終端零售業也感受到消費者意向的變化。意識到該等轉變,企業的經營勢必漸漸將節能減碳及環保訴求視為商機,而不是額外的成本。

氣候方面,近年來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氣候變遷亦顯而易見,已經到了必須採取全球一致措施來解決的地步。在此趨勢之下,碳權或其他汙染管控的管理勢在必行,促使企業及早開始思考對策,並採取往節能減碳發展的行動。

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改變間的直接關係逐漸獲得證實,這樣的認知讓大眾瞭解到ET發展的必要性與必然性,也勢必會加速該產業的開發。

誠然,ET產業並非一蹴可幾的,需要充沛資金支持以及穩定的市場環境,這些都與企業願景與政府政策有關。T. Friedman接受《遠見雜誌》訪問時曾指出,若現在不開始著手,台灣就只能繼續當ET產品的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另若不善用台灣突出的電子產業基礎,而讓他國廠商跑在前面,到時候台灣廠商將失去切入全球廣大市場的先機。新能源時代台灣產業所占的份量,就看政府及業界的行動而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