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政府因為景氣不佳,社會各界抱怨連連而不惜違背市場法則祭出「一周一利多」,意圖助長經濟成長之際,鄰近的中國大陸及南韓卻愉快享用著甜美的經濟成長果實,中共當局甚至一再猛踩煞車以避免經濟過熱。面對中韓的經濟熱絡發展,我們認為朝野在羨慕之餘,也應思考如何建立共識,克服外在困難,積極提振景氣,讓國人重溫安和樂利生活,至少不需憂心所得減少,工作難保。
依據媒體報導,南韓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較前季成長一.四%,創下該國這波經濟成長十五年來為期最長紀錄,同時,韓國央行亦因而調高今年經濟成長率為四.五%的預測值,朝近五%水準邁進。初步分析南韓的第三季經濟發展概況,其實與台灣頗為類似。亦即第三季企業對廠房投資金額較前季減少五.八%,營造投資也不如前季,減退○.三%,然而企業投資雖然縮水,但民間消費卻適時彌補了經濟動能。據統計,南韓第三季民間消費金額較前季成長一.五%,將近前季成長率○ .八%的兩倍,例如南韓大型百貨公司九月營業總額年成長率,即創下將近兩年來新高紀錄,最基本原因是南韓民眾的消費信心明顯恢復。另外,占南韓國內生產毛額約四○%的出口,第三季較前季成長一.五%,較去年同期增長九. 一%。值得注意地,南韓各項數據表面上成長率絕對值不大,但因比較基礎早已提高,對南韓的經濟挹注其實很有貢獻。
相對南韓的熱絡及台灣的低迷,中國大陸的景氣幾乎要用「爆發」形容,事實上,全世界都認定大陸經濟過熱,甚至不少認為瀕臨泡沫邊緣。以日昨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例,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一一.五%,雖較第二季的一一.九%略降,但仍高居不下。事實上,兩位數的成長率,在中國大陸屢見不鮮,除了第三季成績輝煌外,今年前兩季分別是,第一季成長率一一.一%,第二季一一.九%。初步分析,除了外貿成長率始終維持三成上下,成功擔任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主要動力外,境內的消費快速、大幅成長,也有利於景氣的熱絡。也就因為經濟長期維持高度成長,國內物價如消費者物價指數暴漲為六.五%,明顯的接近通貨膨脹邊緣,為防止景氣過熱乃至隨後可能發生的硬著陸,近兩年多來,中共當局幾乎三不五時就要採取「宏觀調控」,調整措施及規範對象從房地產、原物料、貨幣供給,乃至出口退稅,幾乎無所不包。然而,這些緊縮措施的效果顯然不彰,後續的調控措施仍在不斷規畫中,近期再次升息的傳聞甚囂塵上,甚至還有「升息兩次也不意外」的說法。
面對鄰邦中韓兩國的經濟表現,我們相信大多數國人都會羨慕,雖然國內公私經濟研究機構都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在四%以上,中經院甚至日前基於景氣「內外皆溫」而將預測值由七月底的四.二六%提高為四.五五%,但因所得分配上貧富差距惡化,所得或財富大都集中在少數富裕階級身上,大多數中產階級乃至中低收入者都未能分享經濟成長,也就是四.五五%的經濟成長並未為大多數國人所感受或分享,民間對經濟成長的感覺很遲鈍,甚至不斷質疑、批評國內景氣低迷。
藉由稅制改革及社福措施緩和貧富差距,固然可以讓一部分民眾因為所得增加而感受景氣趨於活絡,但具體、有效的做法還是強調發展、提振經濟。中國大陸因為蓄積了三、五十年的發展能量,而且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經改後爆發式的成長,我們只能遠觀,絕對不可能效法,但南韓自金融風暴後的戮力改革,包括金融、產業、施政,乃至社會秩序的重整及其成效,卻有高度參考價值。台韓兩國間的產業結構雖然不同,台韓與中國大陸間的經貿關係更是迴異,但汲取南韓改革經驗與長處,化解兩岸經貿阻力為助力,我們認為台灣的經濟仍然大有可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是我們眼見中韓兩國景氣蓬勃發展,引發朝野羨慕後的感想及建議。
台灣的金融市場,常對來自新加坡金融的干預叫苦連天。摩台指結算可以左右台股漲跌,每天近午的NDF結算交易,更讓央行如臨大敵,折溢價幅度成了即期市場匯價的領先指標。國際金融活動就是這麼回事,你不夠開放、不夠活躍、管制重重,別人就把這交易拿去發揚光大,至於那些對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你的問題,請自己收拾善後。
針對性的金融商品威力強大,而就算並非主動,也不容忽略連動的影響。台北匯市連日出現今年以來的大額成交量,人民幣被視為是價量齊揚的重要原因,其實二○○六年多次交易量翻新紀錄,答案也都指向人民幣,它快速走強台幣就被拖著跑。
顯然台灣的金融市場,無法切割來自外界的干擾,相對的,我們是否可在其他市場的交易基礎上,也展現影響力?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中央銀行嘗試過,開放台灣的銀行業,辦理人民幣NDF業務,一開始也確實聲勢浩大,但幾年下來,許多銀行現在一個月做不到一筆生意,都說錢跑到香港去,連幫廠商避險的起碼功能都快不存在,何況去發揮對其他市場的影響,成為研判趨勢的指標。
都說金融市場要走向國際化,只是好不容易跨出一步,工具有了,市場卻建立不起來。資金在選擇他的落腳處時,對台灣的順位為什麼會放在後面?這是台商出走、上市地點轉移、舉債移往國外之後,又一個棘手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