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間萬事 (14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Jun 09 Mon 2008 07:09
  • 父母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孕育,才能順利成長。父母有好幾等層次,略述如下:

一、生養的父母:人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從石頭縫裡蹦出來,必需有父母做因緣,生養我們的身體,所以身體受之於父母,父母生我、養我、育我,成為我最大的恩人。

二、衣食的父母:幼年時,有父母供給衣食,但是來源還是得自士農工商。工人不織布,那裡有衣服可穿?農夫不種田,那裡有飯食可吃?及至長大後,我們需要就業,要靠老闆給我們就職的機會,老闆就成為我們的衣食父母。所以,過去的人都把企業主視為父母。

三、再生的父母:在我們一生當中,可能有人解救過我們的危難,他就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從小拜師學藝,人生從此脫胎換骨,師父也是再生的父母。從軍報國,長官對我呵護備至,多次助我不死,也等於我再生的父母;老師諄諄教誨,使我從無知而有知,我跟隨老師學習,變化氣質、提升人格、講究信義、待人慈悲,老師也成為我再生的父母。

四、大地的父母:大地是眾生的父母,大地普載我們、生長我們、供給我們所需,在大地之上的所有萬物,包括人類,那個不靠大地而能生存?大地的父母,不但對人類、對宇宙萬有都是孕之、育之、煦之、嫗之,在大地父母之前,宇宙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同體共生,共相互助,所以我們要共同愛護大地的父母。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得到極大的享受,走在米勒的無垠大地金色麥浪中,同時竟然聞到樓上飄下的咖啡香──原來,二樓的台灣生活館正同時進行「台灣早期咖啡文化」展,頓時間我感覺到生命的飽足感;喔!看來「滿足」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只要能心領神會,心生歡喜感激、感動,滴水也是可以滿足的。當下我走在歷史博物館的展場裡,卻恍如置身咖啡飄香的金色陽光裡。咖啡香讓我落實了米勒「田園」的存在,而米勒的巨幅「田園」之作,讓我更真實的感知咖啡來自大地,而非只是「咖啡豆」,或杯裡的濃縮Espresso、卡布奇諾Cappuccino,或溫暖而有些嫵媚的「焦糖瑪奇朵」;是更貼近了大地,也更貼近咖啡的原始生命,於是恍然大悟,原來啊,咖啡的香氣、滋味、韻緻都是來自大地生命的氣息!

《西雅圖的天空──印第安酋長的心靈宣言》在台灣有好幾個中文版本,可見還是有很多人關心大地,重視環境保護。西雅圖酋長在1885年寫了一封措辭嚴厲卻相當誠懇的信給皮爾斯,表達人類不應該對於土地和大自然予取予求的沉痛控訴。他說:「在華盛頓的總統寫信給我,他表達要買我們土地的意願。您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是啊,曾幾何時,自然大地竟為人類所「瓜分」!

四川大地震,使得北川羌族博物館、羌族民俗博物館倒塌,甚至多位通曉羌族語言、歷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難,意味著很多重要的文化從此斷了香火。

若說「生滅」,話題太大,不如到史博館,走入米勒的「大地」,喝杯古坑咖啡,在咖啡香裡,瞇眼感受古坑──那片台灣生產咖啡的土地。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是感情的動物,有了感情,要把它寄放在那裡呢?現代人有的喜歡養貓養狗,他寄情於寵物;有的人不慕名利,不好顯達,只喜歡尋幽覽勝,他把感情寄託於山水之間。所謂「情要有所寄」,才能得到安住,但是有的人不知何所寄情,或者情愛寄託錯誤,例如戀愛的人失戀了,做出種種反常之舉,或是寄情於「財色名食睡」,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人到底應該把情感寄託何處呢?

一、寄情於家國:一個人要愛家,從愛家而愛國。如果愛家的話,必定會愛護家裡的夫妻兒女,甚至家裡的環境、家中的花草樹木,你對他們如果都有愛心的話,就會讓家庭保持整潔、和諧、安祥、美滿。

從愛家進而愛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是民之體,「體之不存,毛將焉附?」國是眾人之家,愛國就是護持眾人,護持共有的團體,愛國也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

二、寄情於兒孫:父母喜愛兒女,這是人情之常,所謂「兒女是父母心中的一塊肉」,既是心中的一塊肉,怎麼能不愛呢?但是現代的父母,不是「寄情」,而是「濫情」,因為溺愛反而阻礙兒孫的發展。父母真正寄情於兒孫,應將兒孫當一件藝術品,要雕塑他、成就他,就如過去一般父母,希望兒女成為教育家、科學家、醫學家,用教育兒女來做為自己寄情的方法,或用各種因緣,讓他為社會服務,與大眾結緣。自己寄情,也引導兒女寄情於這些公益上,必定有助於將來的發展。或者讓兒女養成正常的生活習慣,敦品勵行,慈悲孝順,不可一味的溺愛;愛他就要成就他,愛他不可害他。

三、寄情於學問:我們的情愛何所寄託?可以寄情於讀書寫作,也可以寄託在學問研究上,此中都有無限的妙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的寶藏無限,寄情於學問的美妙,讀書人皆知。例如,躺在床上看書,如果是地理書籍,可以遨遊天下;如果是歷史書冊,可以與古人交遊。假如一個人能把書當寵物一般來寄情,則必能得到書本所給予的厚待、回報。只是現代人都喜歡看短篇小文,不耐看長篇大論。其實人的情愛要能綿綿久長才好,不要片斷;同樣的,能看長篇大論,才能有真正寄情之處。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是感情的動物,有了感情,要把它寄放在那裡呢?現代人有的喜歡養貓養狗,他寄情於寵物;有的人不慕名利,不好顯達,只喜歡尋幽覽勝,他把感情寄託於山水之間。所謂「情要有所寄」,才能得到安住,但是有的人不知何所寄情,或者情愛寄託錯誤,例如戀愛的人失戀了,做出種種反常之舉,或是寄情於「財色名食睡」,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人到底應該把情感寄託何處呢?

一、寄情於家國:一個人要愛家,從愛家而愛國。如果愛家的話,必定會愛護家裡的夫妻兒女,甚至家裡的環境、家中的花草樹木,你對他們如果都有愛心的話,就會讓家庭保持整潔、和諧、安祥、美滿。

從愛家進而愛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是民之體,「體之不存,毛將焉附?」國是眾人之家,愛國就是護持眾人,護持共有的團體,愛國也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

二、寄情於兒孫:父母喜愛兒女,這是人情之常,所謂「兒女是父母心中的一塊肉」,既是心中的一塊肉,怎麼能不愛呢?但是現代的父母,不是「寄情」,而是「濫情」,因為溺愛反而阻礙兒孫的發展。父母真正寄情於兒孫,應將兒孫當一件藝術品,要雕塑他、成就他,就如過去一般父母,希望兒女成為教育家、科學家、醫學家,用教育兒女來做為自己寄情的方法,或用各種因緣,讓他為社會服務,與大眾結緣。自己寄情,也引導兒女寄情於這些公益上,必定有助於將來的發展。或者讓兒女養成正常的生活習慣,敦品勵行,慈悲孝順,不可一味的溺愛;愛他就要成就他,愛他不可害他。

三、寄情於學問:我們的情愛何所寄託?可以寄情於讀書寫作,也可以寄託在學問研究上,此中都有無限的妙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的寶藏無限,寄情於學問的美妙,讀書人皆知。例如,躺在床上看書,如果是地理書籍,可以遨遊天下;如果是歷史書冊,可以與古人交遊。假如一個人能把書當寵物一般來寄情,則必能得到書本所給予的厚待、回報。只是現代人都喜歡看短篇小文,不耐看長篇大論。其實人的情愛要能綿綿久長才好,不要片斷;同樣的,能看長篇大論,才能有真正寄情之處。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經常對自己有許多疑問需要探索;對學問也有許多不了解的事需要探索,尤其對宇宙人生有諸多迷惑,更需要探索。有探索追求的人生,才有深遠的目標,才會發掘人生的興趣;不知道探索,渾渾噩噩,被世間、他人牽著鼻子走,甚為可憐。

說到探索,我們要探索什麼呢?

一、探索自然界:現在的科學即使發展到了今日,還是有許多自然界之謎需要許多人去探索。探索太空、探索海洋、探索高山,透過探索,解開自然界之謎,把探索所得貢獻給未來的人類。

例如,探索颱風形成的原因,能防患於未然,不是可以減少很多災害嗎?探索地震、了解震央、震源,不是可以減少很多災害嗎?火山為什麼會爆發?地球為什麼會暖化?大海裡還有些什麼寶藏?外太空的星球究竟有沒有生命?尤其外太空的星球有沒有外星人,到今天還不知所以然。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說出「三千大千世界」,說出「佛國淨土」的種種情況,未來也有待科學家來給予證明。

二、探索學術界:現在世間的學問,研究成果輝煌,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甚至五千萬年前人類的生命從那裡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佛陀把生命的起源、生命的還滅,理論上都有一些說明,事相上還需要科學家來一一探索,加以追究。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為什麼會絕跡?現在的電腦繼續發展下去,未來會取代人腦嗎?人類怎樣才能登陸外太空?甚至人類和其他星際要如何交往?人類對歷史的考證、對古今演變的研究,在在都需要探索。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上,幾次瘟疫的流行,不但奪去無數的人命,甚至摧毀城市、瓦解文明、改變歷史,主要是因為瘟疫具有傳染性。其他如霍亂、天花、痢疾、肺結核、肝炎等,也都具有傳染性。甚至被稱為「二十一世紀黑死病」的愛滋病,也因為是一種傳染病,所以讓現代人「談滋色變」。

說到傳染病的可怕,有時只是流行性感冒,一間屋子裡一個人感冒了,不但講話要帶口罩,嚴重時飲食器具、生活用品都要隔離處理。

其實,不只疾病會傳染,人與人之間還有很多東西會互相傳染,例如:

一、習氣會傳染:人與人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個性相近的人容易成為朋友;習氣、嗜好相同的人,舊稱「臭味相投」。有的人原本不會抽菸,只因周遭朋友個個菸不離手,久而久之自己也跟著學會抽菸;喜歡喝酒的人,平時更是三五好友會聚在一起小酌幾杯。不只抽菸、喝酒的壞習慣會傳染給人,有的人思想、觀念不正,自私、奸邪、頑固等不應有的看法,也會影響、甚至傳染給人,所以交友要謹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上了染患惡習的朋友,自己也難免被傳染。

二、情緒會傳染:一個家庭裡,一家人正在吃晚餐,本來大家有說有笑,氣氛和樂融洽。此時突然有一個成員從外面回來,正眼也沒瞧大家一下,就怒氣沖沖地往自己房間走去,雖然他一句話也沒說,卻把原本歡樂的氣氛破壞殆盡。一個人的情緒,不管憂愁、哀傷,或是生氣、憤慨,都會影響別人;相對的,歡喜、快樂的情緒也會感染給人,所以人要學習自我情緒管理,不可以經常把煩惱傳染給人,更不應影響別人。家庭的幸福快樂,需要每一個分子共同營造,要不斷製造愉快、歡樂的氣氛。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跨越」是人所要學習的本領,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許多鴻溝需要跨越,有許多障礙需要跨越,就是居家的門檻,也要跨越。嬰兒在成長時,父母就訓練他走路,幫助他跨出第一步;長大後,社會上許多的人情,都需要我們去跨越,甚至人的內心存在著許多陰影,也要自我跨越。

有一位旅居香港的華人,駕駛汽車飛越黃河,轟動一時,但最後卻猝不及防,驟逝家中,難以跨越生死。人生雖然難以跨越生死,但有很多事需要我們去跨越,例如:

一、跨越執著:一個人的執著,好像繩索,把自己緊緊地束縛住;又像牢籠,把我們侷限在某一處,使我們不容易融入社會大眾,使我們不能悠遊於自由開放的世界。執著縮小了自己,不能開拓,不能擴大,所以必須跨越執著。我們可以用公義來取代執著,可以請教智者,修正執著,可以修養真心本性;放下執著,可以博覽群書,通達各方道理,不一定要執著。

二、跨越人我:人我就是人際之間的鴻溝;人不是我,我不是他,彼此之間有了界限,就有了距離。世間上,不但貧富之間難以跨越,智愚之間也難以超脫。男女之間,壁壘分明,甚至種族之間心存芥蒂,宗教之間互相排斥。人可以用「同體」來看人我之間,能夠相互尊重,就是橋梁;能夠相互包容,就能平坦;能夠相互友愛,就能拆除人我的藩籬;能夠利行於人,就是最好的攝受。能夠拆除人我之間的障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則促進世界大同,實現世界和平,也才有成功的希望。

三、跨越國界:現在的社會,已經慢慢從家族,延伸到對社區的關懷;現代人,不管你居住在那裡,能對社區有所貢獻,最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當然,只做到社區服務還是不夠,應該要跨越時空,要能超越國界,如《孟子‧梁惠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我們能有「仁愛」的超越思想。孫中山先生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現代人也有建設「地球村」,做個「地球人」的觀念,這都是超越國界的思想。能夠融和地球上一切有情的生命,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值得大家全心全力來提倡。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話就像潑水,潑出去的水無法再收回,講過的話也一樣收不回來,所以一句話要出口以前,不能不慎思。講話是一門藝術,即使講好話,也要顧慮不能「洗臉礙了鼻子」,你講這個人好,得罪了那個人,話就講得不夠高明了。講不好的話,讓雙方聽了都不高興,當然就更不能講了。

不好的話不能講,有些什麼話是不能講的呢?

一、喪志的話不能講:有的人經常喜歡講喪志、洩氣的話,其實人生應該接受別人的鼓勵,即使沒有人為我打氣,也要自我鼓勵。自己不鼓勵自己的志向,反而講些喪氣的話,當然就會自甘墮落。

二、負氣的話不能講:人在生氣時,往往不自覺的講出負氣的話來,有時是傷害別人,有時也傷害了自己。人在受氣的時候,最好是保持冷靜,不要隨便發言,因為氣頭上所說的話,往往很難聽,因此不能講。

三、抱怨的話不能講:人在不滿意的時候,經常說出一些抱怨的話,怨恨主管,怨恨朋友,甚至怨恨家人。你經常講抱怨的話,被別人聽到以後,借題發揮、搬弄是非,說你要對付這個人,要對付那個人,最後自己自食苦果,何苦來哉。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上,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各有其追求與定位。有的人重道德、守信用,覺得「令名美譽」是人生最高的價值;有的人重名利,慕權勢,覺得「榮華富貴」是生命最高的追求。

其實,價值不要只從經濟上看,道德也有價值,智慧也有價值。例如,人的語言「一言以興邦」,那就是語言的價值;沒有經過老師教授,自己苦學成為科學家、哲學家,自學成功,這就是人品的價值。

價值也要靠人的慧眼去欣賞與評鑑。你把一架鋼琴送給農夫,他可能覺得占據空間,有礙生活,一把劈為柴火;你把一塊石頭送給收藏家,他可能視若珍寶,把玩不已。因此,價值有時也會因人、因時、因地,因比較而有分別。尤其,價值有先天與生俱來的,也有後天培養的。試說如下:

一、乞丐與皇后:佛經記載,有一個以乞討維生的小姑娘,因為喜捨作福,有了功德的加持,一日在大樹下,因疲倦而睡著。此時這個國家的國王,因為皇后新喪,心情煩悶,外出打獵。路經樹下,見不遠處閃著金光,走近一看,只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小女乞丐,但是長得眉清目秀,頗具姿色,立刻叫人為她盥洗、換裝,一下子變得美如天仙,國王立刻帶回國中,立為皇后。這個女孩的生命,是乞丐呢?是皇后呢?是國王一念之間的因緣,或是女孩喜捨的功德回向所成的呢?

二、兒童與帝王:歷史上,從小登基為帝,受到萬民朝拜的兒童皇帝,為數甚多。本來是一個年幼無知的兒童,一下成為萬民崇拜的領袖。當他坐上帝王寶座時,究竟是兒童呢?還是皇帝呢?所以只要經過大眾認定,年齡立刻不是問題。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成道時說:「人人皆有佛性」!既然如此,那麼人人都應該直下承擔「我是佛」。

「我是佛」這句話,對吾人有很大的利益,很有大的貢獻。因為只要你能承認「我是佛」,就不會抽菸喝酒,就不會為非作歹,就不會作奸犯科。「我是佛」,多麼明理,多麼高尚,多麼自在!

承認「我是佛」究竟有些什麼好處呢?

一、我會改過遷善:一個人能直下承認「我是佛」,怎能不改正過失,怎能不努力向善呢?改過遷善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現在我既承認「我是佛」,更應該要能做到。所以承認自己是佛,對自己最基本的貢獻,就是改過遷善而能獲得大利益。

二、我能見賢思齊:我既然承認「我是佛」,怎能不向「如來行處行」呢?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我能沒有慈悲嗎?諸佛菩薩的大智大慧,我能沒有智慧嗎?「我是佛」,我就要向佛看齊。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械的運轉,要有水力、風力、電力、熱力以及原子能等各種能源,才能產生動力。人類所以能活躍在世間,也是要靠各種能源動力。人類的雙手萬能,因為雙手有動力;人生的路在腳下,腳也要有動力。甚至視覺有眼力,聽覺有耳力,表達意見要有語言的能力;如果沒有了動力,人類就會從世界上消失。因此,人生沒有動力,不能存在,國家沒有動力,不能強大。什麼是動力呢?動力又從那裡來呢?

一、春蠶要吃桑才能吐絲:中國自從古代嫘祖養蠶發明絲綢以來,曾為中國文化寫下輝煌的一頁。絲綢不但繁榮了中國的經濟,絲路更打開了中國最早的國際化經濟通路。一匹匹的絲綢,來自一個個不起眼的蠶繭。最初蠶寶寶只是一條小蟲,因為餵牠吃桑葉,在他吃足了桑葉以後,就有動力吐絲成繭,由繭而織成絲綢。春蠶固然有貢獻於國家文化,但如果沒有桑葉,如何產生吐絲的動力呢?

二、人生要飲食才有力氣:人生所以能生存、活躍於世,也要靠飲食、睡眠。每日三餐,麵食、飯食、雜食,人都靠飲食,才有營養,才能產生動力。「飯似鐵,菜似鋼」,有了鋼鐵的支撐,人類才能發揮腦力思考,才有奔馳、跳躍的活動力,所以飲食就是人生動力的來源。

三、汽車要加油才能奔馳:汽車是現代人代步的交通工具,但汽車要加油才能前進奔馳,因為有汽油才有動力。飛機能在太空中飛翔,船隻能在海洋中航行,汽油就是他們的動力。工廠裡有發電機,生產力就會增加;家電的工具齊全,家庭的生活就會方便、舒適,動力實在不容小覷。

四、空氣要流通才會清新:家居有牆壁隔間,有屋頂遮蓋,但是也要留有門窗,因為要讓空氣流通,才能保持屋內的清新。一座大樓或別墅,沒有人居住,空氣不流通,日久也會毀損;有動力才能養活它,動力才能讓它存在。人生也是靠一口氣,沒有一口氣,怎麼能生存?所以空氣流通而保持清新,就是萬物生存的動力。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知名畫家,善畫各種姿態的老虎。一日正聚精會神地畫虎,有一老翁慕名前來求畫,希望畫家為他畫一隻馬。畫家順手在畫好老虎身子的畫上添上馬頭。老翁疑惑不解,問道:「這究竟是馬?還是虎?」畫家順口答道:「馬馬虎虎」!「馬虎圖」的印象就這樣深植在畫家的二名稚子心中。

幾年後,孩子長大了。一日,老大外出,看到鄰居的馬向他跑來,他一時情急,以為是老虎,一箭將馬給射死了,鄰居不甘心平白損失,請求賠償,畫家自知理虧,只好賠錢了事。

又過了一段時日,老二出外旅行,途經山區,遇到一隻老虎,誤以為是馬,不但不知躲避,竟還迎面走去,結果喪身虎口。消息傳來,畫家痛悔不已!

畫家「以馬為虎,以虎為馬」,馬馬虎虎得到如此下場,所以世間萬事,千萬馬虎不得。舉例說明如下:

一、說話不能馬馬虎虎:有的人說話,前言後語交代不清,經常含含糊糊,一句帶過。說話馬馬虎虎的後果,容易讓人誤解,甚至產生誤會。有些本來交情很好的朋友,因為語言馬虎而使友情生變,甚至有的人講話不求真義所在,答非所問、指鹿為馬、凡事搪塞,顧左右而言他,這都是語言馬虎的壞習慣。說話馬馬虎虎,往往會產生許多不良後果,因此馬虎不得。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希望過平安寧靜的生活,只是世間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在平安寧靜中歡度一生呢?人之所以不能在生活裡獲得平安寧靜,究其原因,不外乎受到外境的干擾,以致影響內心。所謂「心隨境轉」、「心猿意馬」;因為不能「降伏其心」,又怎麼能獲得平安寧靜呢?

吾人若想平安寧靜地過日子,以下數點意見提供參考:

一、去除無明煩惱:人因為對真理不能明白,對自心也不能看清,因此雖然一心欲求平安寧靜的生活,卻被無明煩惱擾動得不能安住。這就如同一塊田地,煩惱的雜草叢生,真理的禾苗受到雜草影響,自然不能正常成長。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我們的心湖之水,被煩惱的風吹得翻攪不停,怎麼能獲得平安寧靜的生活呢?現在只有遠離無明煩惱,讓心田恢復清靜,才有平安寧靜的生活可過。

二、放下得失好壞:我們的心受到外境影響,每天計較得失、分別好壞,以致內心不能平安寧靜。所謂「一翳在目,空花亂墜;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人一有好壞得失之心,就會患得患失,就會記好記壞。其實,人間一切,得也未嘗得,失也未嘗失;好的未必好,壞的也未必壞。得失寸心知,好壞難計較,吾人在紛紜擾攘的世間,能對是非得失放下一些,自然就能提起菩提道念,如此還怕不能過平安寧靜的生活嗎?

三、拋開人我是非:《金剛經》告訴我們,人要獲得平安寧靜,必得要「無我相,無人相」,必得要把是非妄念都能拋到一邊。因為萬般煩惱皆因有「我」,一切執著都為人我;假如能拋開人我是非,心中真能坦蕩蕩、空曠曠,則所謂平安寧靜的生活,豈不當下即是?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爾文的「演化論」,說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世間上許多動物為求生存,有的身具保護色,有的夜間視覺特別好,有的懂得斷尾求生,有的會釋放臭味,有的假裝死亡等等;即使是植物,也講究「互利共生」。當然,人類也要有應變的能力,才能生存。

人從出生到世間上來,居住的地方會有遷移,寒暖的氣候也有許多變化,尤其職業的適應、人事的調節,在在都要講究各種應變能力。做人不能一點變化都沒有,讓人覺得你執著而不隨緣;中國人講究圓融的哲學,在不違反法律、道德之下,人人都應該懂得進退之道,要具有應變的能力。

人要具備那些應變能力呢?

一、憂患處理的能力: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晴天不能不防備下雨,白天不能不知道黑暗到來。人要有處理憂患的能力,這是生存之要,例如平時的防火、戰時的防空,甚至出外旅行時用品的準備等,在在都要想到今晚、明日、以後怎麼辦?人能建立憂患意識,也有預防、處理的能力,則何懼之有。

二、堅忍突困的能力:人生於世,就算是帝王,也有帝王的困難,富商也有富商的困難,沒有人敢說他的人生沒有困難。只是人不能被困難打倒,在困難中能夠脫困,這才是難能可貴。經濟陷入困境,不能坐困愁城,要能脫困致富;為情所困,要能知所進退,感情是雙方的,不是單方面的,何必困難、痛苦只為他一個?一個人要能想得開、放得下,能夠堅忍脫困,才不至於鑽死胡同而坐困愁城。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經常聽到有人感慨說:「我們的社會病了!」其實,有很多人的「心」也病了,心中的疑忌、執著、自私、偏激、妄想、貪欲、瞋恨,心真的病了。身體有病,不能勞動服務;心理有病,怎麼能正派做人呢?茲針對人心之病,開列一些心藥方如下:

一、要有寬容的心:做人講究的,先要有度量,容人之量,這是做人之本;器量狹小,不能容人,自然不能成就大事。你的心只容納自己,只能做自己的主人;你能容納五個不同的人,能做五個不同人的領導;你能容納一百個部下,能做一百個人的主管;你的心能容納百千萬人,你就能領導百千萬人,因為你心胸寬闊,當然就能做眾人的領導。

二、要有放下的心:心中不要負擔過重,不要把別人的得失納入己心,你的心中對別人的擁有放不下,過失也放不下,把別人的功過都放在心上,增加自己的壓力,負擔過重,就非常辛苦。所以,能把外境的是非、別人的好壞放下,不要成為自己內心的負擔。放下,就能自在,放下,日子就會好過。

三、要有謙卑的心:吾人內心貢高我慢,是為大病;若是待人處事,都能以謙卑的態度,就能容納十方,獲得別人的尊重。一般沒有修養的人,心高氣傲,自己不能接納賢才,必然也會遭到別人的排斥。假如待人處事有謙卑的雅量,好像成熟的水果,都會低頭向下;飛機的航行,向上爬升艱難辛苦,向下著陸比較容易,所以人生處事,謙卑向下,必然容易獲得成功的機會。

四、要有慚愧的心:慚愧羞恥,是治心最好的良藥。人在家庭,對家中眷屬必多照顧不周;人在學校讀書,必定所知不足;人在眾會,社會各方必難圓滿對待。所以,人要自我慚愧有所不能,有所不知,有所不淨,有所不足。所謂「知恥近乎勇」,有了慚愧的心,就能發揮能量,調整自己,行事做人,必有所得。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5 Sun 2008 10:43
  • 緣會

南宋時期的理學家呂祖謙(1137-1181)曾說:人之相與,雖道合志同之至,亦不能無異同。且如一身,早間思量事,及少間思之,反覺有未盡處;蓋無緣會,無異同。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和人的交往相處,雖然已經是非常的志同道合了,但對世務的認知和觀念,還是不能完全沒有歧異。再說,即使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先前思考過了,以為沒有什麼問題,但隔了一會兒再作思考,就會覺得還是有不周延的地方。因為機緣不湊巧,就會有盲點。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常覺得自己經過「慎思熟慮」之後作的決定,已經萬無一失了,但過了一會兒再想,會發覺還是有缺失,因為某些該想到的「問題」,「沒有機緣」和你的思緒「會合」,以致沒能夠全面觀照省思,因而就產生了落差,並造成錯誤的判斷。

單純只是自己個人的事情,都會發生這種情形,何況是牽涉到別人的問題,怎麼能避免有各自的差異呢?所以說,再怎麼「道同志合」的朋友,都難免會有「異同」的堅持。

「緣會」,可以說就是「因緣際會」,「因」也是「緣」;「際」就是「會」的意思。在從前,如果沒有機會認識,就很難會有需要互相溝通或爭辯,當然也不可能產生意見的牴牾,而有所謂「異同」的爭執。然而,隨著傳播媒體的發達,即使是完全沒有淵源的人,也會因為對同一事件看法的不同,而發生「隔空互嗆」的情形,所謂的「緣會」,幾乎是無所不在的。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你稍稍留意,就有許多樂趣,或令你會心莞爾的事。只要你願意去欣賞,就有諸多賞心悅目的美。不過大部分的人,心思總是放在忙碌和擔憂的事上,以致對快樂視而不見,對眼前的美好無動於衷。

現代人普遍忙於汲汲營營,忽略雅興的培養。以致生活中的樂趣流失,於是不快樂的人口增加。此外,人的思想,被普遍的消極性所支配,生活變得黯淡無光,感受不到快樂。

人生不是沒有快樂,而是沒有去發現快樂。就像一個口渴的人,看到大河的水而不懂得取水飲用一樣。佛陀在《百喻經》中說,有一個旅者,徒步走了很久,口渴難耐,到處尋找水源,終於找到一條滔滔大河,水清可口。旅者站在河邊,卻呆著沒有取水飲用。旁人問道:「既然口渴,怎麼不喝水呢?」答說:「你喝得完這麼多水嗎?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喝了。」大家聽了不禁笑他。

佛陀拿這個故事來比喻思想僵化的人,看到該學習的知識、能力和智慧無有窮盡,不可能學得完,索性不學,於是變得無知窮困。看到該做的事和責任太多,不可能一蹴完成,就放棄不做。許多人就因這樣,頹廢墮落,一事無成。

一般人會犯類似的錯,是導因於追求十全十美。凡事追求完美,強迫自己達到不可能的目標,並以之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嚴重的焦慮,或懼怕失敗,或索性放棄。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5 Sun 2008 10:39
  • 六度

佛經裡,一再開示人生得度之道,有六個「法門」,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事為什麼能讓人得度呢?試說如下:

一、發心布施,會有人緣:世間的一切,自己健全固然重要,但是能獲得別人的幫助,更增完美。世界不是一個人能夠撐持的,要靠集體的因緣;家也不能一個人居住,要由很多分子組成。公司也不能「一人公司」,裡面有各種的職務,要分工合作。

也就是說,人必須要有因緣才能有所成,單獨一人難成大事,就如獨木難支大廈,所以人要布施結緣,互相成就。布施不一定只有金錢的布施,還可以用語言布施、行為布施、笑容布施、心意布施;歡喜布施的人才有人緣,有人緣才能成事。

二、懂得持戒,不會犯法:現代的國家,講究法治觀念,現代的人民,最可貴的就是守法。數千年前的佛陀,已經為出家、在家的人士訂了戒律。所謂「戒律」,就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就是要人人守法、守德、守規矩,每一個人都能夠健全自己,不去侵犯他人,就能尊重別人的存在和自由。所謂自由,不妨礙別人的利益,大家相安無事,社會不是非常和樂嗎?

三、凡事忍辱,就有力量:談到忍辱,一般人都認為是吃虧的事,其實忍辱不但不吃虧,反而會討便宜,能忍一口氣,則風平浪靜。拾得大師說:「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忍,表示自己能夠擔當,能夠接受,能夠自我節制,這就表示自我的力量;有力量而不是逞匹夫之勇,還怕將來沒有辦法嗎?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的5月4日,開創了華人文學新時代,深化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在歷經89年後的今日,華人文壇承襲新文化運動的精神,今日已演變多樣風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一再替文壇寫下新頁。時值5月「當代人物」版此次選擇五四具代表性人物:胡適、魯迅、徐志摩、林語堂、梁實秋,與讀者一起回顧五四的精神。


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的學者,五四運動時期,提倡健全的個人主義精神。胡適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他那不偏不倚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熟讀近百年中國文化史,群賢互比,胡適是當代第一人!

胡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白話文運動的開創者,以及自由主義思想的傳播者,他在年輕時即已名滿天下。藉德先生(民主)及賽先生(科學)兩虛擬人物做代表,畢生提倡民主及自由,主張「科學的人生觀」其名便是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來,又領導文學革命,致力於白話詩文的倡導與創作,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

「白話」做為文學語言改革基礎

 胡適也是中國新詩的開山祖,早在民國六年一月,他即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當時文學的八個主張,也就是後來的八不主義:1.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2.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3.不用典、4.不用套語爛調、5.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6.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7.不摹倣古人、8.不避俗話俗字。他主張使用「白話」做為文學語言改革的基礎。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的5月4日,開創了華人文學新時代,深化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在歷經89年後的今日,華人文壇承襲新文化運動的精神,今日已演變多樣風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一再替文壇寫下新頁。時值5月「當代人物」版此次選擇五四具代表性人物:胡適、魯迅、徐志摩、林語堂、梁實秋,與讀者一起回顧五四的精神。

魯迅是具有原創性的現代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思考特點是:從現實問題出發,對問題的挖掘,能夠探測到歷史和人性的深處與隱蔽處。因此,他的思想與文學就既有極強的現實性,又具有超越性和超前性,並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魯迅的作品篇幅短,信息多,描寫文字少,如國畫中的白描,作品暴露社會的黑暗,但是總是在絕望裡面有希望。

在中國現代,魯迅是新文學的開山者。他不僅以短篇小說《狂人日記》為中國的白話文學奠基,而且用他的雜文對宗法社會和家族制度進行了鞭辟入裡的批判,以及對傳統文化衰頹毀敗現象後面隱藏的國民精神的日漸墮落進行了深入腠理的剖析。正是以這種批判與剖析為標誌,結束了中國封建文化佔統治地位的舊時代。

 但魯迅又是一位世界性作家。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國譯成了四五十種不同的文字。早在1909年,日本的「日本和日本人」雜誌就介紹了魯迅和他弟弟周作人共同從事的翻譯活動,距今將近整整一個世紀。可見他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人類。

生活儉樸 愛吃農民食物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