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菜鳥交誼廳 (1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多位朋友,在這一波不景氣中受到影響。其中一位在科技業上班的朋友,因為擔心未來的工作不保,因此跟在家帶小孩的老婆討論,準備採分工的方式開間小吃店。

這位朋友的如意算盤是:一旦生意穩定之後,或許就能轉副業為正業。不過,他在收集完資料之後發現:初期光是房租押金加上各項生財工具的費用,大概就要花上百來萬的銀子。

只不過夫妻倆算了一下之後才發現,手中的資產只有每月固定要償還本金

及利息的房子,以及價格只剩原來十分之一的股票,手中不要說有開小店的資本,連一旦失業後的生活預備金都沒有。

這讓筆者想起一位朋友的老闆,在台灣及大陸開設了財務顧問公司。他除了提供客戶財會方面的諮詢服務外,也常幫客戶併購其他公司。朋友的老闆雖然沒有會計師的執照,但卻網羅了不少具有台灣或大陸會計師執照的員工為他工作。

但儘管如此,朋友的老闆有一個公開的秘密—他從不相信財務報表。通常他在判斷一家公司能不能買時,會先把營業額砍一半,再本成本及費用增加一倍。如果算出來的數字還是賺錢,他才認為可以放心地買。

朋友這位年紀輕輕老闆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在全球經歷了這一波號稱「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及不景氣之後,許多企業及投資大眾都深受其害。當然,企業經營並不是這個專欄所善長或是準備著墨之處,但是在個人投資理財上,「現金流」的概念再次受到重視,或許可以為廣大民眾在未來的投資理財規劃上,產生一些正面而積極的助益。

首先,變現能力的高低,也反應出投資理財的健康或是成功與否。過去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企業或個人大幅投資,不但把所有的資金用做投資,還透過各種金融槓桿操作手法,讓信用做極大化的擴充。

從次級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接連出事,世人才終於明白:就像「每餐吃八分飽比較健康」的原理一樣,投資理財上也是應該要有比較健康一點的「槓桿擴充比例」。

事實上,資產流動性及現金流量的觀念,不但是一般人在選擇投資標的企業的重點,也是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極有幫助的「財務健診」資訊,更將是未來這段苦日子中,個人或企業捱過不景氣寒冬的重要關鍵。

其次,同樣是流動資產,也有不同的變現能力。在會計報表的「資產」項目中,是以流動性高低做排列,流動性最高的排序在前,依序是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在「流動資產」部分,首先是現金,其次則是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款項、存貨及其他流動資產…等。

懂投資的好手,對這部分資產變現能力的解讀功力優異。但事實上,就算是一般民眾在面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時,也可以延用相同的概念,做好資產流動性高低的分類工作。唯有如此,才有助於個人及家庭資產的正確配置。

再者,維持短、中、長期資產的恰當配置比率,並且定期檢視自己及家人的現金流量及資產流動性。當然,不同的經濟環境,以及財務狀況的個人及家庭,其最適當的資產配置狀況當不會完全相同,總是要隨市場情況,隨時隨地做調整。

最後,「變現能力」≠「現金為王」。「現金為王」的概念,不應該只是狹隘地「手中抱滿現金」而已,反倒應該是提升個人的「資產變現能力」。撇開現金不易儲藏、容易被偷被搶,以及無法生息的缺點外,就算是將錢都放在銀行定存,也是有「提前解約將損失利息」,以及「資產運用效率不彰」的問題。

所以,投資理財大眾在盤點自己的「變現能力」時,恐怕不應該只是狹義的「將資產轉換成現金」的能力,還應該包括了潛在的「調集資金能力」,或是「擁有較高的賺取現金能力」。如此,就算帳面上可見資產數字不高,應該也可以計入「有錢人」之列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何時可以落底,官方、民間各有一套說辭,但不管是大官或名家,近兩年來預測股市行情多半不準,命中率達十分之一就已不差。因此,投資人不必太當一回事,用來作為茶餘飯後嗑牙、打嘴鼓的材料就好。

如果把官場之話、名家之言奉為投資股市的圭臬,回顧這兩年的股市行情,投資人恐怕家財萬貫也不夠賠,其實投資股市的致勝之道藏在生活中,只要稍為機靈些,就能嗅到不少機會。

前些時候,中國大陸三鹿集團生產的毒奶,讓人聞之色變,不少麵包店、咖啡店改用國產奶製品,以致味全(1201)、統一(1216)生產的鮮奶在超市賣到缺貨。

稍為敏感的投資人看到這種景像,會先買味全、統一的股票,就兩家公司日前的股價走勢來看,買不到鮮奶就買股票的做法,投資報酬率並不差。現在若將股票賣掉回頭買鮮奶,所賺的利得應該可以喝好幾個月的鮮奶。

近日不少營建業者必須花費較高的價格才能買到鋼筋,一些財力較佳的營建業者,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下訂單,卻也懂得權變,轉到股市買一些豐興(2015)、東鋼(2006)的股票,從股票賺些錢彌補鋼筋漲價所增的採購成本。

所以,大官、名家的談話,有好的觀點、不錯經驗可作為參考,至於對於大盤行情、個股股價的研判,就別太認真看待,以免和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投資股市還要記得一件事,就是要買物美價廉的股票。近日股市從4,000點附近的相對低點反彈,漲得快、彈得高的個股,多半是今年前三季獲利不差、每股淨值遠低於股價的公司,顯示股價超跌才是最有效的利多。國安基金護盤、公司實施庫藏股等措施,對股價的刺激力道都不如股價超跌。

股價超跌後反彈至一定幅度,就會回歸基本面,若全球經濟景氣不佳,產業前景不明朗,公司第四季及明年第一季獲利可能明顯衰退,反彈後最好先獲利了結,等待景氣明朗些再伺機進場。

其實,買股票和買日常生活用品的道理相差無幾,都是要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實用的商品。

買菜多數人都知道要找值得信賴的菜販,買日常生活用品也知道要貨比三家,選在促銷期間再出手。但買股票時,很多人卻會追高殺低,常被舌粲蓮花的公司負責人、股市名家迷惑,關鍵就在於認為投資股市很難,對自己沒有信心。

只是投資股市真的很難嗎?應該不會,只要不貪婪、懂得貨比三家,在跳樓大拍賣期間進場,投資股市應該會像上菜市場買菜般簡單。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十號公報
台灣公司自2009年起將遵行十號公報的規定來編製財報,十號公報主要是在公司存貨認列上的一系列規定,先簡單列出十號公報的重點。
1. 存貨金額認列由以往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認列,改採用成本與預期未來變現價格孰低法認列。
2. 以以上的方法認列公司存貨價值,若有存貨價值減損,則應計入當期銷貨成本中(目前的做法是在營業外支出中列存貨減損)。
3. 對於各項產品的存貨,不再採用總額法,改採分項記錄法。

個人認為這是很有趣的變革,也是讓財務報表更能顯示企業經營狀況以及真實價值的做法,例如第一項,假如我今天生產了產品A,成本100元,目前市價110元,以現行的做法,以100元記入存貨價值,沒有疑問,因為採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但是問題來了,假設這個產品A跌價速度超快,一季跌20%,我生產了這個東西後,預計要剛好一季後才能賣掉,當時的價格已經變成110*80%=88,依照明年開始的做法,我必須以預期可以賣掉的當時價格來計算,也就是成本與預期未來變現價格孰低法,在這個例子中,我在還沒賣掉之前,必須以88元來為這存貨計價;那中間的差額12元呢?那當然就是存貨跌價損失,計入當期的銷貨成本中(第二條)。

大家可以想像到衝擊最大的,就是生產的產品以及公司本身有以下這些特性的。
1. 產品跌價速度快 - 跌越快越容易中獎,不然雖然做法不同,但是數字跟現行制度並不會不同。
2. 毛利低 - 因為不小心預期產品的價格可能馬上會低於成本,就準備開始認列存貨跌價損失。
3. 存貨周轉天數長 - 大多數的狀況下,都是存貨放越久,價格越低。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因緣際會,無意中碰觸到Cassandra卡珊德拉這個字,從維基百科中查出她是希臘神話中的傳奇人物。她原本是特洛伊城末代國王阿摩斯的女兒,阿波羅因為她的美麗賦予她預測能力,但因為卡珊德拉不喜歡阿波羅,阿波羅憤而畫下詛咒,讓世人永遠不相信她的預言。

     王牌分析師 非百分之百準確

     在金融圈中,如果一個分析師能夠準備預測所有事件,並且讓客戶知道她的神準,那鐵定可以拿到天文數字的報酬,但如果自始至終都沒有人相信她的報告,那恐怕她連分析師的位子都無法保住。

     在投資學中,所謂效率市場假說是指:股票價格已反映所有資訊,所有的基本面分析或技術分析,都無法幫助投資人獲取超額報酬,因此分析師的報告並沒有太多價值,投資人隨便射飛鏢選擇股票,也不會比聽分析師的建議結果差。

     反之,在弱式效率市場或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中,股價只是反映過去的歷史資訊或所有即時公開資訊,投資人對於公司未來前景仍須仰賴分析師的報告,再根據自己的判斷,從而決定投資策略,因此分析師的價值就在於提供其對公司未來前景的看法,以供投資人參考。

     分析師不是卡珊德拉,因此無法百分之百準確預測未來股價走勢。一般而言,分析師對於市場前景、公司發展策略與訂單狀況都非常瞭解,並據以提出其對公司股價的看法,但不代表公司股價就會如其預測,畢竟這不是效率市場,分析師也無法知道所有訊息。

     但,很不幸的,投資人大都非常崇拜分析師,尤其是王牌分析師,更經常被投資人奉為天神,因此一旦某些時候不準,便為投資人罵到不行。

     集思廣益 股價預測僅供參考

     由此看來,分析師的工作其實也是高風險的行業,但在這一行有一個圭臬,那就是寧可經常預測錯誤,也不要做不出名的分析師,因為這表示你的話沒有人要聽。另外一個法則是要多做預測,只要有一個預測,別人都不準而只有你準時,你便一戰成名,過去多少預測不準也從此一筆勾銷。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分析師的報告呢?有一個前提是,通常分析師的報告是寫給專業法人看的,客戶與分析師之間可以因為彼此間不同看法,藉由相互討論而讓客戶產生投資想法。所謂王牌分析師,其實是最能提供客戶想法,讓客戶感受到滿意的服務。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次貸問題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何時能劃下休止符?市場專家將這場金融海嘯分為五個必經的階段,依序是次貸發生時、企業合併期、經濟冰凍期、春天來臨期和經濟復甦期,而當前處於風暴中心的歐美正處於冰雪期,而位於外圍的亞洲市場則還在處於第二階段的企業合併時期後期,預估這場風暴至少要等明年上半年之後才能完全解除。

     一、次貸發生時:

     次貸發生初期時,投資人毫無警覺,讓自己的資產快速縮水,第一階段的震盪已過,懊悔無用,接下來是認清所處於的經濟環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與因應之道。

     二、企業合併期

     友邦證券總經理陳智泉認為,當前包括台灣在內的經濟環境正處於企業裁員、倒閉和合併風的第二期企業合併階段;而歐美經濟則是已經進入到最冷的冰雪期,消費衰退、股市大跌、企業倒閉,公布的經濟數據均很差,消費者信心盪到谷底。

     在這個階段,經濟持續看空,如日前IMF公布明年各國經濟數據均呈現下修,投資策略以放空型ETF或避險工具,及具有合併題材的企業或產業為關注焦點。

     三、冰雪期

     冰雪期,是歐美國家當前的寫照,只有壞消息,沒有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儘管無法預期台灣經濟是否也會走入冰雪期,或者只是掃到颱風尾,因台灣與部分亞洲國家有很多的外匯存底可以支撐,但投資人仍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此時期,投資人的策略是以債券和現金至上,現金至少要6成以上,加上一些黃金佈局,因可能下一個失業的人就是你,準備好6個月的預備金,為可能突如其來的失業來作因應。

     四、春天來臨期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票的價格天天在變,台灣又處於政治風險區,股價變化更是激烈,動不動不是跌停板就是漲停板,能老僧入定的抱著股票等到高價,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實大部分股價的變化都是有原因,只要能多花點時間觀察,看得越多經驗夠,就越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下面就是我觀察的心得。

業績好壞

股價最主要的變化要看業績,大型績優股像台塑、台泥、中鋼,投信法人每天都在觀察分析,不容易有突發狀況,股價每天都算合理,是否有投資價值,可以多參考幾家法人的報告,再評估值不值得買賣。大型績優股業績穩定,不是長多就是長空,所以業績變好時股票要抱緊,放越久越有賺頭,機會來臨賺幾倍都不難。變壞時也不用急著去搶反彈,長空會跌很久,大家都嚇到不敢買時再出手,自然會買到低價。

中小型公司變化就大了,你知道有機會時股價已經上漲,所以我們不能像買大型績優股一樣,看到資料才開始買賣,這樣都太慢了。我通常會先看公司的本質,選擇有價值的好公司,然後在他業績或獲利欠佳,股價也低時進場往下買,買到後在靜待他下一次的改變。改變的時間快慢不一定,幾個月到幾年都有可能,因為買的時候都是低價,最後幾乎都等得到,即使沒等到,也不會輸多少。至於能不能等到高價,就要看你的功夫了,越努力做功課當然機會就越大。

主力拉抬

中小型公司會常看到主力貫壓或拉抬的影子,主因是這些公司成交量不大,吃貨出貨都不容易,有人使力稍微大一點,很容易就被發覺,雖然不容易看出對未來確定的影響,不過看久了對買賣的判斷也是有幫助。我買賣股票雖然金額不算大,但因為時常是集中在單一支,有時不知不覺就變成主力,只是我從不追高殺低,沒成交就算了,所以不會有摜壓或拉抬股價的情況。主力作手的情況就不同了,通常都有一定要買到或賣掉的壓力,有時為了要跑三點半,根本不管股價是多少,只要能達到買進或出貨的目的就好,所以突然的暴漲暴跌就免不了。

外資進出

「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外資飄洋過海來台灣,買股票自有他的本領,關係好的都有內線可倚靠,關係差的也請了一堆三頭六臂的專家,不至於像散戶一樣胡亂進出。不過政府對外資有不少限制,加上他們進出的金額也大,要偷偷摸摸買賣不容易,所以外資一般比較喜歡玩大型股及熱門股,進出都方便,如果是中小型股,要買要賣都是問題,不小心就會動彈不得。我買的股票以中小型股居多,因為等得時間久觀察也仔細,所以常看到外資在活動,他們沒辦法也會狂拉或亂殺,看到我都覺得奇怪,可能是玩別人的錢跟玩自己的錢有差,所以外資進出都有股霸氣。

漲跌 一定有原因

股票跟其他投資商品最大的差異,在於反映價格的時間,股價總是會提前反映,所以不管你功課做多好,只要你是散戶,你永遠都是後知後覺。早知道會漲會跌,當然要早買早賣,但如果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弱點--後知後覺,就應該採取反向的策略,意思就是不要急著去買或賣股票,買的時候留一些預備金,可以把成本攤低,賣的時候慢慢賣,賣到高價的機會比較大。股票市場有一句俗語-「低檔有錢可買,高檔有股好賣」,就是這個道理。

或許有人會問:「都是事後才知道,那買股票要怎麼買」。其實這是個無解的問題,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他認為最好的方式,誰的方式最好,就要看他的觀念是不是正確、經驗夠不夠。正確的觀念都是一些簡單的道理,我已經說了很多,至於經驗的學習,就要靠多研究漲跌的原因及對股價的影響,等到你經驗夠了,自然會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會賺的散戶,不是他能看得出股票會漲會跌,而是他做好功課後的自然反應。

散戶投資股票,技術一定是落於人後,玩短線、期貨、融資融券、看線形、讀趨勢,這些都要靠技術,要贏不容易。但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對漲跌的變化產生自然反應,那就是多分析漲跌的前因後果,經驗夠多就會是個贏家。股票投資有時也講不出什麼道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時經驗比學問還要有用,所以台大經濟系教授未必穩贏,菜市場賣菜的也未必一定輸,股票買到後會漲會跌,說真的只有鬼才知道,會輸會贏只能靠一個人–你自己。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投資,是投資者透過股票,去持有企業一部分的未來。因此,投資的焦點,應該永遠是放在企業身上。

除了歐巴馬,近期最受矚目的人,當屬巴菲特。除了巴菲特也支持歐巴馬這一點之外,最主要原因,是巴菲特在美國自次貸危機以降的金融風暴中,不畏險阻、頻頻出手的動作,在悲觀的市場氣氛下,實屬「異常」。

因為,根據統計,目前美國股市的10年滾動報酬率(10-Yr rolling return,這是指某一時點投資後,持有一定期間的年化報酬率),已降至不到1%。此一水準,甚至較19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的1.5%水準,還要再低上一截。Cash is king,現金為王的心態,瀰漫人心,當是其來有自。

也因此,如此低迷的氣氛,巴菲特高達數百億元以上的投資額,自然引來許多不同的看法與評論。這些討論中,相當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的關注焦點,是放在這些近期的投資案,目前已經為巴菲帶來多少的財富增加(或者減損)。

■「或許先知換個新水晶球了?」

在巴菲特對高盛、奇異公司的投資案公佈後,許多人以「買高盛三天,狂賺10億美元」視之,大呼神準、出手就賺。而後,由於市場擔憂金融風暴尚未解除、美國經濟恐有衰退之虞,上述兩家企業股價下跌,許多人也熱心地開始計算巴菲特在此一投資案中,虧損了多少錢。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艾文斯(PETER EAVIS)更不留情,在其專欄中,直接了當寫道,在市場氣氛急劇轉壞的當下,「也許被譽為『奧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巴菲特,也沒看懂市場究竟會變得有多糟。」細數巴菲特過往的判斷錯誤的投資及交易案,以及股價可能持續下滑,此時出手,可能無端消耗資本、徒然使資金的運用效率轉差。文章的結尾,艾文斯再補上一句:「或許是這位先知換個新水晶球的時候了。」

在這裡,我們先不探討這些投資案究竟如何,而試著把焦點放在上述論點中,隱而未揭的「股票的交易思維」:短期交易,購入後股價起漲、落袋為安。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待巴菲特的投資案,自然會出現嚴重的誤解,甚至,一無所解。

這是「股票」交易與投資於「企業」的差異,也是「交易者心態」與「事業主精神」的區別。若要拿兩者相提並論,好比拿著溫度計,去量血壓,不會有任何結果。

■「事業導向」的長期投資心態

巴菲特在其股東信中,曾經提出「事業主精神」的投資原則。他提出這項主張的用意,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彰顯其長期投資的「初心」,二是期待其投資公司波克夏的股東們,也能把波克夏當成自己擁有的公司,長期持有,一同伴隨企業成長。

巴菲特提到,每當決定為波克夏買進股票時,無論是決定是完全收購、或是在市場上購買部分股份,所秉持的原則都一樣:整個過程,就像是要買下一家公司,重視的是企業業務的未來發展、公司經營者的品德與能力,及交易價格的合理性。

此一風格,即是抱持著「事業導向」(business-orienrted)的長期投資心態,而不是市場導向(market-oriented)的短線策略:若隨著市場的短期股價波動(所謂的短期波動,是指幾個月間,甚至1、2年內),而搖擺不定,很容易陷入追高、殺低的不良循環。

■巴菲特承受的壓力,不少於任何人

很多人可能認為,「巴菲特財力如此雄厚,自然有充分餘裕,可以秉持事業主精神進行投資」,事實上,巴菲特在進行上述投資策略時,所承受的壓力,絕不亞於任何人。

原因在於,波克夏的持股價格變化,必須認列損益。因而股價波動,當然會使得波克夏公布的財報,出現「不好看的數字」,身為波克夏董事長的巴菲特,自然必須承受相當壓力。很多人面對此一情況,往往會選擇在股價波動中,進行小幅的停利或停損。然而,巴菲特仍然願意堅持「以短期盈餘上的大幅波動,來換取波克夏長期淨值的增長」,從而造就投資事業的版圖。

因為,對於長期的投資者而言,所謂投資,是透過股票的形式,以合理的價格,去持有企業一部分的未來,焦點是在企業的未來,而非股價在短期間的起伏。回過頭來,再看看前述「狂賺10億元」、「該換水晶球」的說法,當可發現其中巨大的思維差異。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華爾街日報》稱之為「黑色9月」的日子以來,華爾街消失殆盡、全球金融版圖劇烈洗牌,而各國股市亦面臨巨大震盪,市場人士莫不驚懼,甚至憂慮「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否重演?」可以說,現今的市場氣氛,已往「恐懼」的一端,巨幅傾斜。

市場氣氛黯淡,值此時刻,華倫巴菲特於2001年底,發表於《財星》雜誌的觀點,格外有其參考價值:該文發表的時間點,正值網路股泡沫化、911事件之後,當時S&P指數暴跌46%,台股在國際情勢及政經因素的影響下,亦重挫達62%。市場對於未來的經濟情勢發展,多有憂慮。

且自次貸風暴以來,台、美股市皆已下跌42%以上,退回多年前水準。市場氣氛已由貪婪轉趨恐懼與保守。2001年底與今年的時代背景及市場氣氛,相當類似。而巴菲特如今能在低迷氣氛中展現「貪婪」,大舉出手,與其運用2001年底市場價格崩毀、持有更多優質企業,蓄積資本實力,有密切關係。

巴菲特在文中,罕見提出其「市場觀點」,包括影響市場的關鍵、及其祕藏多年的「巴菲特進場指標」,這是其判斷進場局勢的重要風向球,本文將詳細介紹,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當能有所啟發。

■影響市場的關鍵因素

巴菲特定義,所謂「投資」,就是「將目前現有的錢儲存起來,因而在未來,能得到更多錢。」依照此一定義,巴菲特導引出三個影響市場的關鍵因素,前兩個是經濟因素,第三個則是心理效應,三個因素,互有關係。

第一個關鍵因素,是利率。巴菲特指出,利率像是地心引力一樣,無所不在地影響各類金融資產的價值。利率越高,各類投資商品提供的報酬,會變得較不誘人,價格就須向下調整,影響所及,也包括股票及債券價格。

因此,投資的「第一要務就是先比較無風險利率」,此即投資者的機會成本。

另一個影響市場的因素,是投資者對企業獲利的預期:企業成長的預期越高,則市場的成長幅度也就越大。但巴菲特也發現一個奇怪現象:並非企業成長幅度越大,股市表現就越好。

巴菲特做了一個比較,將1964年至1998年之間,劃分為前後各17年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4-1981),是當時聯準會主席沃爾克(Paul Volker)主導的時代,美國歷經高利率、企業卻也高成長的狂飆時代;在第二階段(1981-1998),則是利率降低、企業成長放緩的慢步時代。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猜測,兩者相較,股市必然是在第一階段成長較快囉?事實不然!儘管第一階段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後者的兩倍以上,但當時道瓊工業指數成長幅度,卻不到1%,而在第二階段,卻足足成長10倍以上!

■散戶、法人,難脫「照後鏡現象」

何以有「股市表現完全與經濟基本面完全脫節」的現象?巴菲特試圖找出原因,終於發現,除了與前述的利率、企業獲利預期有關之外,另一個「市場心理因素」,更是影響市場的重要關鍵。

巴菲特觀察,「人們在投資的決策上,習慣性地受到近期經驗的影響,就像只依據照後鏡的影像來開車一樣,在揮之不去的『餘悸猶存』狀態,失去方向」這種「照後鏡現象」,使得市場在經濟力大幅成長的1964-1981年,向後看,只看到過去經濟衰退的陰影,遂覺得一片黑暗;而在企業成長趨緩的年代,卻又恍若大夢初醒般,急忙入市。

這種「餘悸猶存」的現象,不只發生在一般散戶身上,理應最沒有時間壓力的退休基金經理人,也會受到傳染。巴菲特觀察,在1971年,私人退休基金經理人對股市十分看好,紛紛將9成以上的資金,投入股票,而後股市見頂、反轉直下,股票變得更便宜時,他們反而因為先前的下跌經驗,覺得眼前一片黑暗,而縮手不願買進,總想著「會有更便宜的價格出現」,投入股市的比重因而低得異常,僅有13%。

巴菲特認為,儘管這個現象十分匪夷所思,但在許多市場人士(包括基金經理人)之間的「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下,「這種依照過去經驗的模式,不但在人類歷史上讓我們付出很高的代價,而面對未來時,其代價恐怕也不會有所減少,」這種端視市場氣氛來決定動向的操作策略,往往會受制於外,演變成追高、殺低,徒然使得持有成本拉高、甚至錯失逢低佈局的大好機會。此一缺乏「事業導向」(business-oriented)的短線操作,不容易累積長期投資績效。這是巴菲特的投資績效上,勝過許多許多聰明才智不相上下的市場人士,最大的分野。

■密藏多年的「巴菲特進場指標」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究竟有什麼良方,可以避開照後鏡現象呢?巴菲特建議,大家需要一個數量化的指標,這樣一來,就不必要求自己絕頂聰明,但也不會跟市場一樣陷入瘋狂。

在此,巴菲特公佈了其密藏多年的「進場指標」,這是評判總體市場佈局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並不複雜,即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佔全美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巴菲特指出,儘管這個比值並非萬能,卻可能是在特定時點,「衡量市場價位高低的最佳指標」。此一比值,若大幅降低,代表企業產生的經濟價值,嚴重被低估,買進股票,會有不錯表現。反之,若如同1999年、2000年的狀況,急遽竄高,代表已經「名不符實」,是危險狀況(但此時的市場氣氛,往往也最樂觀)。

透過新近整理的附圖,可以發現,該比值在近期急劇下滑至94%的水準,甚至較2001年網路概念股泡沫化、2002年安隆、世界通訊案時更低。敏銳的投資者可以了解,這是巴菲特近期之所以大舉出手百億以上,看準優質企業、低價搶進持有機會的原因所在。

■逢低進行事業投資,是最重要關鍵

綜觀而言,巴菲特對市場的觀點,主要有二,值得留意:首先,市場變化只是巴菲特的參考因素,他真正關注的,仍是企業個體的價值。其次,市場股價的推升,會使股票的收益率降低(因為買進成本提高了),所以巴菲特樂見股市的下跌,股票收益的優越性,在此條件下,得以大幅提升。

我們也可以發現,巴菲特的長期投資績效遠勝其他人,關鍵並不在其摸底抓高的功力了得,而在「事業投資」的心態。根據統計,巴菲特9成持股都有帳面虧損紀錄(可口可樂就曾套牢達三成),但無論市場波動如何,都不會影響其長期持有的基本態度。透過與企業的共存共榮,長期分享其經濟價值(包括股價成長、股利、以及公司運用保留盈餘創造的複利成長效果),構成巴菲特投資事業成長的原動力。

黎明前,漫漫長夜,唯知識與思考,得以永恆財富。市場混亂之際,巴菲特對市場的觀點,更值得投資者深思。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歷經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信用市場緊縮、金融危機(投資銀行接連倒閉)、部份國家瀕臨破產、失業率升高、企業財報數字不如預期、全球經濟衰退蔓延等問題相繼發生後,全球資本市場濔漫一股低迷詭譎的氣氛,在避之唯恐不及下,市場大眾信心潰堤,紛紛以「現金為王」為歸屬,恐慌性地停損求售,美國九月共同基金贖回更創下單月歷史紀錄,迫使基金經理人只得不斷地到市場上,廝殺拋售以調頭寸來支應。

在整體系統裡,系統核心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是哪個環節出了錯?在面對急轉直下的走勢,手上的持股被套得不禁寒毛直豎,我們如何從這次的痛苦經驗中,學習不再讓自己掉入困境,該如何從現在起,創造一個有前景的未來?

■非自主性的投資決策是根本問題

首先,請檢視一下自己如何看待資本市場變化?是『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你經常追求明牌、還是短線搶進殺出,你取決進退場的依據是什麼呢?這裡我提供幾個問題請您試著回答:

‧隨市場股價的波動,你會設立停損、停利點來決定進退場時間?

‧報章雜誌報導或分析師預測、信評機構數據評等,經常左右你的財務操作決策?

‧企業財報不如預期或短期損失,會影響你持有該企業?

‧你經常關注政府救市策略(如護盤),來增加或減少信心?

‧外資、政經情勢、未來產業熱門趨勢,是你最關心的議題?

‧企業股息股利的發放多寡,是作為持有企業股權的考量?

‧….

上列任一問題,只要曾經或現正影響你的財務投資行為,那麼在你的思維模式中,可能就是戴上「由外而內」的鏡片在看待投資。隨著外界變化來評斷投資標的價值,明顯地已與企業營運獲利的本質脫鉤,市場大眾變得不關切企業產生現金流的能力,不去研究企業經營策略方向、管理階層,是否重視"利害關係人權益"等重要面向。卻任由情緒壓力作出直線式的反應,僅從外在市場的股價變動以及從眾心理,來作出非理性的抉擇。

■別患了市場先生無藥可救的情緒疾病

從上圖看出,多數人通用左腦,以語言文字、邏輯推理為主,而創造力、感官直覺位居從屬地位,在面對外界刺激時,大多也傾向於用較發達的一邊做反應。但在突發事件發生或壓力產生時,瞬間由左腦為主的思想型態變成以右腦為主。

我們經常憑藉直線式的反應來作出選擇,例如大盤指數跌幅500點,市場大眾用右腦開始產生悲觀的情緒,任由恐懼襲捲獨立判斷的思考,大家頓時都成了典型的市場先生(在股市行情佳時樂觀,低迷時驚慌沮喪)。

隨著市場變化起舞,人們反覆在正負面情緒的拉扯下,游移在恐懼與希望之間,但這不僅限制住資本運用效率的提升,更無法認清真正的事業投資原則,無法脫身於症狀解。

■由內而外,從了解企業中生信心

舉生活實例來說明:正值多家百貨公司週年慶,化粧保養品折扣較平時多,愛美的女性願意花時間排隊、花錢多買一些。保養品對她們來說,所能帶來的價值為何?

婆婆媽媽們在偏好任一品牌前,會先檢視自己的膚質與各品牌的適用程度,在確定能為她帶來美美的臉龐、並保持青春美麗後,就會毫不猶豫地付出。無形的偏好產生後,價格成為次等考量,平時會買,週年慶更是多買一些,保養品對愛美的人來說,其價值已經存在。

而投資也有同樣的道理,當你開始事業投資前,做好研究企業的功課就相對非常重要,從掌握該企業護城河、不斷產生現金流能力(可參考企業價值研究 就像撥開洋蔥一文)以及管理團隊的誠信正直著手,在確保企業價值存在,實際投入成為長期股東後,其市場之股價變化,卻僅是帳面上的數字,並無實質意義。只要企業仍保有其內在價值,在風暴過去後,股價仍會漸趨近於價值,且我們還能利用股價起伏波動時,來提高資本利用率,降低持有成本。

面對目前全球經濟衰退或成長趨緩的現狀,帶動了各國資本市場的大翻船,效率市場的不理性,反應出大眾超乎常態的預期心理,同樣波及到不少『良好企業』的股價,但這正是伯樂找良馬的好機會,也是擺脫市場先生的時候,從獨立判斷培養起,區別清楚財務操作與事業投資的不同,我們也可以像巴菲特一樣,從發掘優質企業著手,由成為長期股東,伴隨企業價值的成長,就能為我們帶來可觀的財富。

■「利」讓人背離原則,看不清投資原則

文章最後想提醒大家,整個系統環節中,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因欲望擴大扭曲人類的行為,當我們的原則擺放於『利』之後,那麼所做出的選擇就很容易背離了投資本質。

羅斯福夫人曾說:『沒有人可以傷害你,除非是你自己允許』。

這句話很有涵意,也為近期爆發的金融風暴帶來啟示,投資公司雷曼兄弟的倒閉,很多人受到傷害,甚至破產,但肇因的最大禍首是誰?是那群美國商學院畢業的MBA碩士玩財務槓桿過了頭?還是因理專推銷連動債商品?但難道沒有本人的同意,資金會自動買下不了解、不透明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嗎?

我們不能僅看表面數字或道聽行銷說法就作出選擇,數字是看不到一家公司或金融商品本質的,也更不看到真正價值的驅動力在何處,我們應將投資行為作進化的改造,要學習由看企業「身」的層面,轉向看見「企業心靈」的層次,解鈴還需繫鈴人,投資心病需要自己來治療。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它拿下2005年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同時也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剪輯。導演克林伊斯威特以拳擊做為故事背景,描述拳擊訓練師法蘭克(克林伊斯威特飾演)、退休拳手艾迪(摩根費里曼飾演)、和女主角瑪姬(希拉蕊史旺飾演)之間的故事。

片中的女主角瑪姬出身破碎貧窮的家庭,30歲時她決心脫離永遠當女侍的命運,決定藉拳擊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沒受過正規拳擊訓練的瑪姬,憑著堅韌與執著終於獲得了法蘭奇的指導,在自己的努力及法蘭克的訓練下,不到幾年的時間就踏上世界女子拳王擂台,向外號“藍熊”的拳王挑戰。

比賽前幾回合,瑪姬不斷地取得優勢,後來惱羞成怒的藍熊竟在鈴響的休息時間,從背後偷襲,造成她全身癱瘓倒地不起。瑪姬醒來後,充滿悔意地對教練說:『我忘了你再三的告誡—最重要的是,要隨時保護自己。』

在目前金融市場和股市動盪如此激烈的時空環境下,這一幕讓我感受尤其深刻。

隨時保護自己(Always protect yourself.)

『身體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如何保護自己…請隨時謹記這個守則,隨時要保護自己!』教練法蘭克不斷地叮嚀著瑪姬。

投資人在金融市場進行各種投資買賣,就像瑪姬在拳擊場上打拳一樣,要隨時留意外在的變化,千萬不可因為一時的勝利,而忘卻了險惡的現實。

常有投資人問巴菲特:投資人最重要的守則是什麼?他總是如此回答:『第一條原則:永遠不要虧錢。第二條原則: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原則。(Rule No.1: Never lose money. Rule No.2: Never forget rule No.1)』

這句話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似乎是一句廢話,但我們要關注的不只是表面上的含意,而是背後所隱含的思考方式。

大部分投資人在看到某項金融商品時,通常都會先看它的潛在獲利空間,而忽略了可能下跌的風險。價值導向投資則是從安全第一的原則出發,強調投資的安全程度(Margin of Safety),也就是只購買那些價格大幅低於內在價值的東西,並持有這些標的直到價值被市場發現為止。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安全程度是整個投資過程的關鍵因素。

另外,巴菲特所說的不要虧錢,指的並不是表面上的帳面損失(外在市價低於買進成本),他所關注的是內在價值是否真的惡化、是否產生實質損失(內在價值低於成本)。因此當市場價格大幅下跌,而企業內在價值其實並沒有太大變化時,他不但不會驚慌,反而會認為此刻正是加碼買進的好時機。

因此投資人在面對投資標的時,應該先釐清會有哪些風險,然後再來關心可能獲得的報酬(First risk, then return)。投資人不應先為報酬率設定目標,哪怕是一個極其合理的目標,重要的是要先為風險設定目標。就像在拳擊場上,不能只是一心想要擊倒對手,而忽略自己的防守動作,要時時記住法蘭克對瑪姬耳提面命的那句話:「隨時保護自己!」

保護自己的基本原則

在金融市場上,有幾項簡單保護自己的基本原則:

‧不要碰自己不懂的東西:在投資之前,投資人一定要自己先做足功課,對於一些複雜到連專家都無法輕易計算出價值的金融商品,更是碰都不要碰。巴菲特選股的第一條件就是依照自己的能力範圍來選擇簡單易懂的企業,我們在挑選投資標的時,也應該遵循同樣的原則。

‧不要隨便聽信別人的建議: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曾經說過:『只因為大家與你意見不同並不能決定你是對或錯。唯有你的資料與推理都正確時,才能決定你是對的。』金融市場上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訊息,其中大部分其實都是雜訊,投資人必須培養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從大量的資訊中過濾雜訊,找出真正有意義的訊號,選擇自己關注的焦點,不要隨便聽了別人的意見,就隨之起舞,人云亦云。

‧不要過度槓桿:在這次金融風暴中,大家應該可以體會到財務槓桿過大會有什麼樣淒慘的後果。所以投資人最好不要借錢投資,一方面你投資的金融商品通常就會使用槓桿(例如企業通常都有負債經營),另一方面財務槓桿就像是雙面刃,投資人通常都只看到加速獲利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它同樣也有加速崩跌的另一面。巴菲特曾經說過:『會讓聰明人破產的唯一方法就是槓桿。你可能一路以來都做對,也賺了不少的錢,但是如果你使用槓桿,只要出了一次大差錯,就會讓你完全出局,因為任何再大的數字乘上零,結果還是零。』

‧不要過度樂觀:如同前面提到的,我們應該先關注風險而不只是報酬,對於未來的結果更不可有不切實際的預期,而是要用保守的心態來面對投資標的。巴菲特曾經在CNBC的專訪中被問到關於金融危機的看法,他說:『你可以責怪這些促銷金融商品的人,你也可以怪罪整個華爾街,但是根本的問題還是因為投資人的期望太高,人們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就可以賺大錢。』

‧沒有足夠的安全程度不輕易出手:巴菲特是個棒球迷,他常用打擊好手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在《打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一書的觀念來比喻投資。威廉斯認為,投得不好的球,千萬不要打—你應該等到好球才揮棒(Wait for the right pitch),這樣才能成為厲害的打擊手。巴菲特把同樣的道理運用在投資上,耐心等待,直到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安全程度夠大,才大舉出手投資。

先求不敗,再求必勝

「拳擊是一種很不自然的運動,它裡頭所有事情都是相反的,當你要攻擊時,你得退後幾步,可是假如你退得太遠,卻又再也無法出手…;拳擊是一種很不自然的運動,它裡頭所有事情都是相反的,當你要移步左側,不是向左跨步,而是用右腳尖施力,…不像頭腦清醒的人避開痛苦的來源,反而是迎向它。」飾演退休拳手的摩根費里曼以淡淡的口白說著。

價值投資的本質就像拳擊運動一樣,其實就是和大眾做相反的事情。就像大家常聽到巴菲特講的:『當別人恐懼時我開始貪婪,而當別人貪婪時我開始戒慎恐懼』這樣的概念雖然清晰易懂,但也如同他所形容的:『它很單純但並不容易(It's simple but not easy.)。』

在金融市場中,追求獲利是投資人的主要目標,但別忘了股市就像是《登峰造擊》中的藍熊,它兇險狡詐,我們無法預料它會在何時從背後偷襲,造成我們莫大的損害。拳擊的首要規則就是:隨時要保護自己,這規則用在投資中也是一樣,投資人應該依循這種安全第一的精神,面對任何的投資決定,都要先考慮怎麼不虧錢,然後再想怎麼賺錢。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尋找勝利的契機,這種「先求不敗,再求必勝」就是價值導向投資的核心思想。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似乎每天都有壞消息,而且似乎是一個比一個糟。例如主計處上星期才公佈最新的9月失業率為4.27%,比起8月份和去年同期都增加,甚至創下4年來同月新高。

事實上,勞委會就發現,今年大量解僱情況嚴重,比去年大增了66%。由於金融風暴襲捲全球,國內產業危機四起,除了金融業外,勞委會另外點名觀光和媒體產業,恐爆發裁員潮。

接著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在27日,公布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52.22點,是2001年1月創辦該調查以來的新低。同一天,經濟部也公布今年9月全國共7106家公司停業,平均每天有236家停業,是今年單月停業家數最多月份,更較去年同期暴增1.23倍。連商業交易最頻繁的台北市,上月也多達900家停業…。

看到這麼多的壞消息,朋友見面所討論的重點,莫不集中在「景氣的谷底會在什麼時候出現」?特別是股票市場是經濟的領先指標,通常會在前六個月就反應。所以,如果股市能夠搶先落底,那景氣的春天就可以「腳步接近了」?

筆者針對這個問題向一些股市老手請教,所得到的答案是:當許多大型績優股都紛紛破底之際,投資人想從基本面來找底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許多股票不但跌破淨值,連票面價值都不到。縱使經濟不景氣是事實,股價也一樣無法正確反映出它應有的價值。

此時,恐怕也只能訴諸於技術面的分析,才能提供投資人一個較為客觀的指標。熟悉技術分析的老手應該都知道,底部必須符合兩大要項,一是週線的「價量背離」,此外,還要搭配月MACD的「趨近零軸,但不能繼續跌破零軸而向下」。

底部的兩個條件,一是週均量達到新低量的標準,其次還要MACD「接近零軸」的配合。目前月均量有到達新低量的標準,但是MACD還沒接近零軸,所以從「月線」的角度來看,仍然無法確認底部。也就是說,目前的技術分析顯示:任何上漲都只能算是反彈。

假設以過去2485→3411兩低點所劃出來的底部支撐在4060點左右,所以,市場莫不寄望這裡就是台股的長期大底。不過,就以鄰近的日本為例,近日就跌破了26年來的重要支撐,台股能不能就此確底,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驗證。

而在真正底部訊號還沒出現之前, 筆者彙整了一些投資大眾應該觀察或注意的重點如下:

一、在底部訊號未出現之前,所有投資只能搶反彈。但如果自認手腳不快,寧可等到底部確認之後「追股票」,而不是一般所謂的「現在買,賠錢的機率不高」。

因為首先,現在是經濟不景氣與對市場信心不足的非理性時點,投資標的幾乎很難判斷出真正的底部。

其次,特別是在不景氣之下,投資人最重要的事便是「儘量避免資產的減損」。而在市場價格一再探底之際,投資人的資產肯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二、越是當投資市場不景氣之際,就越是要回歸本業,固守好穩定賺錢的根本。不管是哪種職業或是小本經營開店,只要能固定收到現金的工作,都應該好好把握。特別是在這場比「氣長」的不景氣競賽中,有了現金的不斷週轉,才能讓個人或家庭免於被不景氣的洪流所滅頂。

三、非常時代,要思考不一樣的因應策略。世界各國為了挽救金融業,紛紛投入大量的資金挹注,這顯示出未來全球將無可避免地陷入「各國央行印鈔票還債」的通貨膨脹之中。不過,伴隨著這一波金融大海嘯的,卻是油價與原物料價格的持續走跌。

這種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可能同時存在的現象,在過去的歷史中少有,再加上適合通膨與通縮的投資策略完全相反,目前也沒有多少專家能提出適當的對策,這恐怕是包括筆者在內,都應該共同努力思考的方向。

四、「護財」的範圍應該擴大。在貧富差距更加拉大之際,社會只有更動盪,各種偷搶拐騙的情形將更為嚴重,所以民眾的「護財」,將不只限於「從甲金融機構,搬到乙金融機構;或是從甲投資工具,搬到乙投資工具」而已。

最後,除了少數的例外,未來單打獨鬥式的賺錢模式,恐怕都不如團體行為。特別是拼家庭經濟,並非專屬某一個人的事,而應該是全家人同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的時候。而且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與其東怪西怪怨天尤人,不如透過團體的力量,更容易達到理財目標。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每當證券市場的指數暴跌時,我們就會看到報章媒體喜歡報導股票市值跌掉多少,並將股價總體下跌的損失,平均攤平到全台灣2300萬人身上,並計算平均每位國民的財產縮水了多少。

這種計算方法對嗎?簡直是錯誤到離譜的極點,但卻被主流媒體不斷灌輸到平民老百姓頭上,使得民眾對投資與經濟市場的遊戲規則,產生更深的誤解與偏見。

從一個玩笑話的角度來講:「一個賭場裡的賭客全部賠到脫褲子時,我們能說賭場當地居民的財產平均(或全部)都縮水嗎?」

當然不能呀。第一、賭客不限當地居民,就好像台灣股市裡,外資持股比例高達三成,不是只有本地投資人有股價下跌損失;第二,本地賭徒的財產縮水,又與當地非賭徒的財產所得,有何關係呢?就好像台灣民眾有參與股市投資的,只有一定比例,而非全部!

玩笑話歸玩笑話,股票市場畢竟不是賭場,這樣的比喻只是導正市場的某些偏見,還沒有正確說明股價漲跌、股票總市值與國民所得的關係。

回到正確的投資觀念來談,許多投資人完全誤解了股價漲跌與國民所得的關係,以為股價漲,股價再乘上總發行股數,會讓股票總市值增加,並讓國民所得增加。反之,股價跌、上市公司總市值下跌,國民所得也會跟著降低。

其實,這根本是一個錯誤觀念,因為一個地區的國民所得計算與股價漲跌是完全無關的。

簡單說:國民所得的計算標準中,根本沒有計入股價漲跌,所以,股價短期波動,又與當年度的國民平均所得高、低有何關係呢?又何來股價下跌、國人所得縮水問題呢?

翻開「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NI)」的定義: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扣除固定資本消耗,即為國民所得。

國民生產毛額係本國常住居民經營之生產機構或單位,在國內及國外從事生產之結果。生產結果主要分配為受雇報酬(薪資)、財產(利息與地租)及企業所得。惟固定資本消耗不能分配,因此國民生產毛額扣除固定資本消耗即為全體國民所得。

全體國民當年度所得,除以一國期中的人口數,即為當年度的平均國民所得。

根據前述的經濟學標準定義,上班族領到的薪水,會計入國民所得中;上班族儲蓄領到的利息錢、或當房東的房屋租金,會計入國民所得中;企業大小股東因為企業獲利而分享的年度股利、股息分紅,也會計算入國民所得中。

但偏偏,國民所得中,沒有一項把股票低買、高賣,投資人賺取價差的「資本利得」,計算入國民所得的「所得」要素中。

也許您會覺得,怎麼會這樣呢?股票漲跌的資本利得,怎不計算入國民所得中呢?

這就要回到國民生產毛額的基本定義上來談了。基本上,GNP是指一年中,整體國民所生產的「商品」及「勞務」的價值;或是國民一年中從事「商品生產」所創造之價值總額。

GNP的計算方式,至少有三種途徑:一個是計算各行各業的商品生產總值;一個是透過生產所得的分配面,計算國民全年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創造之薪資與非薪資所得(利息、地租、企業利潤等);第三個則是由支出面,也就是從產品跑到終端市場的支出狀況,來計算國民生產毛額。

從支出面來分析,因為一國一年之商品總產值不是消費(C)掉,就是企業家省下來做投資(I),不然就是政府部門消費或投資(G),或者,是外銷減進口的貿易順差(X-M)。在這些商品終端消費或投資中,並沒有「股票」之消費或投資。

等一等,您也許發現到了,企業家做投資(I),不也計入GNP中嗎?企業家投資跟投資人「投資」股票,不一樣嗎?

沒錯,是不一樣。企業家籌組新公司,集資去做廠房建設時,會列入當年的國民生產毛額中,但是,已發行的股票拿到證券交易所去做再次的轉手買賣、流通,卻並不影響公司原本的資本額,也就是說,已經投資的原始資本,已經計算過一次了,股票在證交所再次或三次、四次、五次…N次的流通,並不會影響原始資本結構,當然也就不可能影響國民所得了。

但是,公司增資,或者,盈餘轉增資時,就算是當年度的新增投資,所以,會影響當年度的GNP與國民所得計算。反而是股價短期的波動,並不會影響原來的資本額,所以,股價再怎麼漲、再怎麼跌,都跟國民所得的膨脹或縮水無關!

講個簡單的結論:股票漲跌只是股票市場參與者中,有人的資本利得變多,有人的資本利得變少(有人賺到價差、有人賠到),股票短期漲跌只和財富重分配有關,並無關於整體國民所得之高低水位的。

所以,下次看到媒體報導說,股票總市值縮水,換算國人所得減少時,要哈哈一笑置之,別太當真。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地區的股市下跌,會影響該地的經濟成長率嗎?這個問題,也是許多投資朋友弄不清楚的觀念灰色地帶。

事實上,嚴格來說,一個市場的指數漲跌,並不會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成長率高低,所以,兩者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有間接連動關係,後面會詳細分析)。

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成長率主要是指一國國內生產毛額(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年成長率,而在GDP的計算中,不論是從一國的商品生產總值;或者從生產所得的分配面(生產商品所創造的利息、地租、企業利潤之所得分配);又或者由商品最終支出面來計算國內生產毛額,上市櫃股票在市場上的流通價格,都不影響這三者。

首先,股票不是廠商所生產的商品,所以,在生產面上,股票不影響GDP的產值。

其次,股票價格漲跌不影響企業利潤,也就是股東分紅,所以,在生產所得的分配面上,兩者也無關。

第三,股票不是消費市場上的消費(C),也非民間廠商的直接投資(I),更非進出口商品(X-M),所以,從商品支出面來看,股價漲跌也與GDP脫鉤。

從GDP的構成要素來看,股市漲跌與一國的經濟表現,並無直接關係。但是反過來看,經濟成長率的高低,卻會影響上市櫃公司的企業獲利能力,並讓股市投資人在預期企業獲利成長或衰退心理下,增加股票購買或拋售意願,並直接影響股價的上漲或下跌。

所以,經濟成長率會影響股價的漲跌,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因」能夠推「果」,但是「果」不能夠推「因」,兩者不是互為因果循環的。也就是說,股市下跌並不會反過來造成經濟衰退的效果。

許多投資朋友一看到股市下跌,就會唉聲歎氣的說:「景氣好差,股市好壞喔,政府都不救股市,那經濟怎麼辦呢?」

光就這句市場街頭巷尾的評論來說,我們就可以發現,「經濟景氣好差,導致股市很壞」,這前半段的評論是正確的,但是,「政府不救股市,導致經濟會更差」,這個關係卻是不正確的。因為政府盲目救市,卻不弄清楚股市漲跌與經濟表現的關係,只會越救越糟糕,導致藥不對症。

就通常較為一般人所運用的GDP之支出面計算方式來看,一國的經濟表現包括:「民間消費(C)+民間投資(I)+政府消費與投資(G)+貿易順差(X-M)」。而股市漲跌只會間接影響「民間消費(C)」、「廠商投資(I)」與「政府支出(G)」這三者。

怎麼說呢?首先,大眾投資人所持有的股票資產,因為價格下跌而影響其個別的消費信心與能力,在眾樹成林下,自然間接造成總體民間消費力的下降。

其次,企業界因為股票價格下跌而減少其在此時籌措資金來擴張生產的意願,也會間接降低民間的直接投資表現。

最後,由於股價重挫,導致股市交易不活絡,也會讓政府的證券交易稅收減少,影響來年的預算規模與支出能力,造成政府消費或投資額度的減少,也會造成GDP的下滑。

就此來說,股市漲跌會「間接」影響經濟表現,但卻不會「直接」衝擊經濟成長率。而政府在挽救股市或經濟政策上,也要非常小心釐清此間的連動關係,以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舉例如下:

第一、民間消費不振,到底是來自於民間物價上揚?還是國人海外投資虧損?還是國內股市下跌呢?三者所造成消費萎縮權重,何者為高呢?如果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民間消費衰退較為嚴重,那麼政府應該力打通膨以救大眾荷包,而非力挽股市救股民吧?

又,如果國人海外投資虧損所影響的消費力,高過國人直接投資本地股市下跌的損失,那麼,政府又該如何挽救海外市場呢?事實上,根本是束手無策的,只能怪布希政府搞出金融大窟窿吧!

第二、股價重挫是否影響廠商的籌資擴產能力呢?如果廠商投資意願是受到全球景氣衰退影響,那麼,政府應該擴張公部門投資來帶動民間投資,而非盲目救股市。又或者鼓勵業者在產品研發上創新,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但如果股價跌幅過重,影響企業之股票質押等資金週轉能力,政府就應該對症下藥,祭出相關的企業穩定措施,包括政府護盤、放寬企業護盤與銀行質押政策等等。

第三、經濟成長率若是受到海外出超減少所致,並因出口衰退而導致企業獲利減少、股價重挫,政府所能做的應該是:調降利率來降低廠商融資成本、降低匯率來刺激出口競爭力、提高出口退稅額來帶動出口產值等等,並不需要盲目祭出挽救股市政策的,因為那只會治標而治不到本。

就以上幾點舉例來看,相信投資人只要弄懂股市漲跌與經濟表現間的因果關係,那麼,在檢視一國政府所提出的經濟危機政策時,就會用比較清晰的角度來檢視,並作為自己未來投資時的正確準備了。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政府若盲目救市,並連經濟市場與股票市場的關係都弄不清楚,投資人應該亂邦莫居,趕緊拿著鈔票逃離該市場。反過來說,若一國的經濟政策正確的話,把穩定股市的機制放對位置,那麼,長期來說,該地區的經濟表現就不會太差,股市遲早也會反映該地政府的經濟政策,重新上漲而予以回應。

投資時,最怕的是投資人的投資觀念不清楚,跟著報章媒體與市場耳語瞎起鬨,弄不懂股市與經濟間的正確關係,就會在投資市場上如蒼蠅亂飛,毫無頭緒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投資股票總喜歡探聽明牌,彷彿有了一檔從專家口中聽來的投資標的,就是賺錢的萬靈丹。

這種投資心態對嗎?非要破解一番不可。

首先,投資人可能必須先弄明白,股市投資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其次,才能知道所謂「明牌」,也就是能讓我們賺到錢的股票,指的是什麼?

這是一種思考邏輯的訓練,也就是搞懂「明牌」的定義,以及其概念指涉,我們才能弄懂明牌的功能。(當然,許多財迷心竅的投資人,根本不想啟發這種思考力,糊裡糊塗的就想下股海賺大錢,其下場自然只有把股市當賭場的份)

股市投資人簡單講,只有兩種獲利之道,一種著眼於分享企業的盈餘分配;另一種看重的是股價在證券行情表版上的漲漲跌跌,並希望逢低買、逢高賣,賺取價差或資本利得。

所以,一般人渴望聽到的「股市明牌」,也就是「會賺錢的股票」,應該就區分有兩類:第一類,會賺錢的企業;第二類,股價會上漲的股票。

試問,第一類明牌與第二類明牌有什麼關係呢?

通常來說,股價會反映基本面,因此,第二類股票可以說是在反映第一類會賺錢企業的基本面。

但正確來說,股價是會「提前反映」獲利基本面的,所以,往往當我們從財經專家口中聽到第一類明牌時,股價早已強強滾,漲到天價以上了!

所以,如果一位投資人希望聽到的是第二類「股價會上漲」的明牌,但報紙或電視財經名嘴分析的卻是第一類「有獲利題材」的明牌,其下場會如何呢?自然是在第一類基本面明牌上高點追高啦。

對多數的散戶投資人來說,聽取明牌的目的應該是著眼於第二類會飆漲的明牌,而非第一類,所以,目的既然是如此,搜尋明牌時,就得有辨別兩種明牌的能力,而不能油、水不分。

既然是想聽第二類明牌,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第二類明牌是否必然會提前反映第一類明牌的獲利題材呢?

嗯,好像也不一定。企業賺大錢,股價沒上漲,或者,漲幅相對有限的現象比比皆是。反之,企業本業或業外沒賺到錢,但股價卻一飛沖天者,卻又所在多有。經過這樣交叉論證,我們可以發現,企業賺錢與股價上漲有時有關係,有時卻又沒有關係。這顯示兩者間沒有必然連動或互為因果的關係。

那麼,造成股價必然會上揚的主因是什麼呢?

答案應該是:「一檔股票,願意出高價買的人多,而願意低價賣股票的人少,自然股價會上漲。」也就是說,需求大於供給時,買氣旺盛,股價必然會上漲。

第一類有賺錢的企業,是因為想要參與購買這家企業獲利的投資人增多,通過需求大於供給的法則,造就了該檔股票的強勢上漲。所以,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市場的需求與購買動能,推升了第二類明牌的出現。

既然第二類明牌是來自於市場需求(或說買氣),那麼,我們如何明確知道需求的變化?而且,能夠徹底掌握市場買氣呢?

多數人是無從掌握的,因此,多數人渴望從財經專家口中,或通過專家的專業能力,提前掌握市場的購買需求或趨勢。

所以,我們接著就要問:「財經專家如何掌握市場買氣呢?」

技術分析工具可能提供了一些研判市場買氣的指標或觀察根據。比如說,看成交量能、看當日股價上下震盪情形、看均價、均量等等,但無論如何,這都只是一種觀察而已,是用主觀經驗來研判市場可能發展動向的指標,而不是一種百分之百保證如此發展的科學法則。

市場買氣如同氣象變化,會受到各種複雜的市場內外環境影響而日日變、時時變、分分變、秒秒變,那麼就不用說每週、每月、每季與每年的買氣變化要如何預測了。

就此而言,第二類明牌只是一種通過機率推估出來的「股價有極大可能上漲」的明牌,而非百分之百的科學保證。所以,投資人意圖通過第二類明牌來創造獲利績效,就一定要有配套措施,配套措施就是停利、停損的機制。

所謂的停利、停損,指的是---股價持續往上漲後,未來再攀高的機率遞減,因此投資人必須見好就收(停利)。反過來說,預期一檔股票會上漲,但股價不漲反跌,代表股價剛巧落到機率推估值以外的區域,代表看錯行情,必須嚴格停損出場。

姑且不論有沒有人具有掌握第二類明牌的能力(暫定是有好了),假如投資人聽了一檔第二類明牌,卻在進場投資時沒有做好停利、停損的配套機制,那結果會如何呢?

第一種可能性是股價確實漲了,但是,老師有帶進、卻沒有帶出,最後高點反轉忘了賣,聽了明牌一樣來去一場空。

第二種情況更慘,買氣一夕生變,或者機率上掉入統計學上發生機率較低的區域,結果投資人還在那邊抱著明牌守株待兔,悲慘情況不言可喻。

總結來說,投資人如果搞懂明牌是什麼的話,就會知道,想聽第一類明牌的,就要自行評估一檔有獲利題材的進場成本是過高?是否股價已經高過營收或獲利成長幅度呢?如果是,就得耐心再去搜尋下一檔明牌。

至於屬於第二類明牌投資客,就要隨身帶好停利、停損降落傘,因為股海氣象萬千,隨時有晴空亂流會打亂漲跌節奏,沒有配套措施就想進場玩投機遊戲,自然要以悲劇收場。

最後要提醒投資朋友注意第三類套套邏輯(tautology)式的恆真式明牌。所謂套套邏輯,是指某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錯的。舉例來說:「四足動物有四隻腳。」這句話絕不可能是錯的。

同樣的,「只要有人買的股票,就會漲,就是明牌」,而「我(股票老師)請大家進場買明牌」,因為「大家都買明牌」,所以,「明牌就成了明牌」。這種互為因果的套套邏輯把戲,不知讓股友社賺了多少銀子,也不知害了多少無辜散戶因此而傾家蕩產。

如果投資人渴望的是套套邏輯式明牌的話,只要花點心思,動員一千人搞個股市互助會,保證檔檔明牌操之在我,隨心所欲了,何必還要花錢買套套邏輯式的恆真明牌呢?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股票不難,打個電話或到號子填單就可以買。如果說你不知道買那支,菜市場的歐巴桑也可以問到明牌。很多人也會聽第四台老師的建議-抓趨勢、看線形,號子的營業員也會提供幾支熱門股讓你選。不過大部份的散戶還是喜歡自己DIY,憑自己的本領殺進殺出,樂趣應該是無窮,輸贏就難說了。股市裡主力大戶全是牛鬼蛇神,散戶想賺確實有點難度,股票到底要怎麼買?買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事?我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

買進的時機

股票的漲跌牽涉到很多的因素,獲利改變通常是主因,籌碼資金也很重要,加上選舉行情、價值題材、金融行情、天災人禍,要找到適合投資的黃道吉日,說實在的也不多,但不管市場有多糟,機會總是有,如果單純就買進的那一刻考量,我通常會注意下面這些情況:

*融資快斷頭開始分批向下買

上面說的融資快斷頭,是指市場上有斷頭的氣氛,但尚未開始斷頭。這時開始分批買進,雖然有可能遇到全面斷頭股價下跌的風險,但股價已經離低檔不遠,下一波反彈就應該會翻身。萬一真斷頭而且你買的股票融資很高,也可以多看幾天,等有大量買盤把斷頭籌碼吃掉,這時再跟進把平均成本降低,要翻身就更容易了。

*反向思考,買壞比買好機會要大

股票要上漲,當然是因為情況變好才會漲,照理應該是看到好再買進。問題是散戶消息面總是落於人後,再加上業績或獲利的改變是慢慢顯現,等情況明朗才想買,股價早就漲到你買不下手的價格,即使狠下心搶進,獲利空間還是有限,高檔被套的風險也大。買股票最重要的就是要買在低檔,輸不會輸多,但賺的空間無限,所以我會特別注意有壞消息出現的公司,如果只是暫時性的影響或股票跌到不合理的情況,這時再去買來做中長期投資,獲利都不錯。我投資股票從沒大輸過,買壞不買好,應該是重要原因。

*成交量萎縮,股價通常是低價

「物以稀為貴」,股票會不會漲,跟成交量當然有關係。外面老師都是叫散戶去買熱門股,進出方便也不用擔心套牢,只是缺少了稀有性,單純的你丟我撿,不容易長時間撐住股價,所以大部份的熱門股結局都是下跌收場。我都是在成交量長期萎縮平穩的時候進場,這時候沒人會來炒作,也不會有人為的干擾,股價自然落在合理或超跌的狀態。買到後靜待題材發酵或業績改變,時間到自會吸引狂熱份子進場炒作,股價及成交量會同步慢慢上升,最後飆漲後爆量,就可以賣股票了。

雖然已經練了一身的本領,買股票還是有風險,沒買到時是期待又怕受傷害,一買到就變成全身不自在,如果股價還往下跌,那更是搥胸頓足擔心上當受騙。其實所有的懷疑、擔心、期待、失望都是正常現象,只要你有花時間研究並用正確的方法處理,獲利並不會困難。

做功課是練基礎,下單買進才是投資股票的開始。股票不是買到就結束,就好像一場戰役一樣,宣戰後面還有小戰、大戰、決戰,不單是比作戰技術,同時還要比後勤支援。所以買到只是開始,下一步是不懈怠的監視觀察,把成本盡量降低,視情況增加或減少持股,等到時機成熟,賺到的人當然是非你莫屬了。

你開始買進了嗎?恭喜了,你的煩惱正式開始了。

*最後麻煩大家一件事,買股票是投資,但對大部份的散戶來說也是一種娛樂,輕鬆愉快的買賣,就是快樂投資的開始。所以請大家下單買股票盡量不要東改西改,也不要在開盤或收盤時搶進搶出,對自己及營業員的健康都是傷害,拜託大家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33年金融環境最危急時,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1945)向民眾宣傳「新政」的演講中說到:「如果我們繼續任金融災難發展下去,損失將更多、更大。我不會向你們承諾每家銀行都能重新開業、沒人遭受損失,但我能保證可以避免的損失一定讓它避免。畢竟,我們金融體系調整的過程中有個比貨幣、黃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眾的信心。」
由此可見,當金融體系失衡時,政府干預的重要性。然而政府干預如無強大民眾信心做支撐,效果將無法展現。10月3日美國史無前例的紓困案已過,但隔日3個月期Libor與3個月期國庫券利率差距,仍擴大到3.93%歷史高點,現金持有者信心相當不足,寧可將資金放置逼近零息的國庫券,宛如經濟大恐慌翻版。
紓困案最大目的在於將銀行不良資產買下,一旦銀行割掉累贅,銀行就敢放款,這是金融體系恢復運轉重要源頭,但無法在短期看到成效。


最壞時刻勤作功課
我們看到股神巴菲特針對紓困案表示:「國會紓困案並非萬靈丹,但卻可阻止最壞情況發生。」市場想法,是信心建立的最適遵循法則,當失血止住,身體經過時間循環自然產生新血,讓身體機能持續運轉下去,重建信心依靠強有力的政府,而投資者也應相信政府,市場興旺才能快臨。
1927年,日本人是川銀藏(1898~1992)所經營的企業倒閉,這是他人生中第2次破產,緊接著全球經濟大恐慌,他開始懷疑資本主義社會,會不會崩潰,而為共產主義取代,於是花上相當多時間勤跑圖書館研讀各種政治、經濟書籍,及研究世界各國經濟統計數據。
在貧困生活中,苦讀鑽研給自己1個信心:經濟變動的韻律,將反映在股市行情上,於是決定將3年來的研究,應用到股市,向妻子借70元進入股市,更為了正確判斷股市走向,拼命研究經濟趨勢及時代潮流,操作極為成功;1982年他光靠股市交易所得成為全日本所得最高的人,並被稱為日本股市之神。


台灣企業體質健全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全球金融大海嘯,各國財金機構頻頻祭出紓困計畫,但重振市場信心的效果有限,恐慌的情緒依然肆虐。但在眾人驚懼時、卻認為反而可以貪心的巴菲特,在過去一個月中,已動支了超過200億美元的現金,為高盛、奇異等本質堪稱良好的企業挹注資本。巴菲特指出,如果大家認為「現金為王」,卻只是坐擁現金、而不採取任何行動,那就根本背離了王道。在某些時點,現金的確可買到較多的東西,像現在可買到的就更多了,所以決定將手上的現金善加運用。

而面對金融海嘯手足無措的大眾,對於投資大師巴菲特近期大手筆購入企業股權的舉動,是繼續抱著不可思議的態度下去?還是應該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期許?也許在此全球危機的關頭,正是我們人生轉機的開端!因此此次風暴,突顯了「金融操作」的心態,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但巴菲特卻因為具備「事業投資」的基本觀念,成為一片混亂中、安定人心的一股力量。你的下一步,將從了解正確投資原則中改變~

▓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一般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不外圍繞在台股大盤會不會跌破五仟點大關?現在是不是谷底?現在是進場好時機嗎?面對這麼多疑問,卻沒人能正確預測未來情勢發展,若真能那麼神,那不如改行當算命仙還比較好賺。人算不如天算,要和不可預測的風險搏心機,往往失算是如影隨形的。

讓我們回歸到原始點,人的本性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一心想利用波段操作大賺一票,反而常被市場所吞噬。正如巴菲特所說:『在別人恐懼時,可以貪婪;但在別人貪婪時,反而應該恐懼。(Be greedy when others ard fearful,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就是由於一般人的從眾心理,不願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也因此與正確的投資觀念、及與時俱進的財富,失之交臂。

▓認清自我的影響範圍,追求價值的創造

所謂事業投資、與金融操作的不同之處,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巴菲特對投資的基本原則:

1.將股票當成事(企)業來看待(事業投資的精神)

2.運用市場起伏來創造優勢(不在意市場是否已為谷底)

3.追求安全程度(以合理價格買進優質企業股權)

上述原則源於巴菲特在投資上的啟蒙老師-葛拉漢。巴菲特並指出,就算在100年後,此一觀念仍然是投資上不變的真理。

儘管巴菲特在外在的行為上,也與一般金融操作無異,但其心態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事(企)業家。他並不將心力放在一般人關切的市場價格變化上,而是自己能影響的範圍,即如何選擇值得長期持有的事(企)業。然後在以合理價格投入後,若市場價格繼續下跌,仍會把握良機、加碼買進。在他過去的投資經驗中,有九成以上的投資皆曾有被套牢的記錄(EX:可口可樂在投入後,即被套牢三成以上)。這顯然與一般人稱之為「股神」的說法有所矛盾,因為巴菲特的非凡成就,是來自於事業投資的精神、及長期持有的決心,伴隨企業價值成長而創造出傲人的財富。股價波動並不是我們最該關注的,重要的是企業未來能不斷產生現金的能力,企業價值只要存在,資本市場最終一定會還給好企業一個貼近價值的合理價格。

▓是金融操作?還是事業投資?

一般人在財務操作上,大多深陷於自己無法影響的範圍中,以注意政府介入救市之政策、預測全球經濟是否衰退、油價漲跌等等事件,從中找尋機會切入,進行短線搶進殺出,這很有可能將自己推入無法控制的巨大風險深淵中。還有另一種人,則是嚴守「停損」政策,在市場價格大跌時,趕忙賣出、實現損失,然後抱著現金觀望。這類型的人,則會在日後股市大漲後,再忙著搶進殺出,於不斷重複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

無法跳脫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是受到市場消息面影響,在風聲鶴唳下動搖自己的信心,而在許多人的從眾行為下,往往造成自我毀滅。例如,當市場謠傳某企業可能倒閉,在大家紛紛賣出「避險」的風潮中,往往使企業股價大跌;而信用評等機構又可能因此調降其債信評等,銀行若決定雨天收傘,最後真有可能導致企業無力回天。

反觀事業投資的作法,在決定投資標的前,就審慎評估其事業未來展望及價值,並以合理的成本(即市場價格)持續購入,長期持有。除非日後出現,能以更低價格、獲取更高價值企業的機會,並不會因為股市不振、或景氣衰退的疑慮,而輕言賣出持股。

▓巴菲特長此以往的投資哲學

近一個月以來,巴菲特利用市場極度恐慌時刻出手,以下為其中較明確的幾筆交易:

購入日期
投資標的名稱
購入價
備註
2008/09/19 Constellation Energy
(利過子公司完全收購星座能源)
47億美元@26.5
2008/09/24 Goldman Sachs(高盛) 50億美元 ‧永續特別股:股息10%
‧認股權證115美元
2008/09/27 BYD
(透過子公司買下比亞迪10%股權)
2.25億美元
2008/10/01 GE奇異電器 30億美元 ‧永續特別股:股息10%
‧認股權證22.25美元
‧三年後才可購回

去年巴菲特在美媒體採訪時指出,手上擁有太多的現金,卻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標的,並還當場宣佈若有符合標準(稅前盈餘達7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可主動寫信給他。而他目前的連連出手,也意味著市場直直落的價格,不但值得巴菲特高興,更是一般人千載難逢的良機。只要本著以下巴菲特建議的選股準則,也許一般人也能開始拯救自己的經濟:

1.自己能了解的企業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本」,感覺是很單純的名稱,基本上就是股東們出資的總金額,是個很少會變化的數字。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的研究他的內容,通常可以看到這家公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投資股票要獲勝,除了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識及觀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你投資的公司,掌握他股本的來龍去脈,這家公司你就算熟悉了大半。

股本的來源

公司剛成立時,股本的來源都是原始股東,這些人有的出錢,有的出力(技術或無形資產入股),剛起步時都是胼手胝足奮力打拼。經過一段草創期後,有些公司經營錯誤產生虧損,有些公司則是平安度過危險期,但不管是賺是賠,通常都會採取相同的行動–現金增資增強體質。這時的股東多為自己人,所以現金增資多是以面額認購,由於公司的前景未明,所以股本的變化沒有好壞問題。

公開發行

草創期後公司能穩定生存,下一步就是籌資擴大經營,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把公司股票公開發行。如果是有前途的好公司,發行的股票都有內部或特定人士認購,一般人要買到不容易。另一種情況是公司經營並不理想,公開發行只是想股票換鈔票,等鈔票換到差不多的時候,也是公司結束的時候,這種股票有時會用老鼠會的方式行銷,所以購買來路不明或親友轉賣的未上市股票要特別小心。

上市前後的變化

上市上櫃都是經由券商輔導,券商會依據公司情況及經營者的想法,釐定股票換鈔票的方法及過程,最終的目標–鈔票換到,老闆還是他。有些公司採取上市前先印股票,也就是上市前大幅的盈餘或公積轉增資,有時還同時辦理現金增資,上市初期想盡辦法衝出業績獲利,股價拉到最高點,等股票換到差不多時,隨即自由落地回到基本面,由於上市前股本擴充太多,股價幾年內都不會再有起色。另一種情況是先高價上市,上市後以高獲利搭配高配股吸引投資人,然後利用除權後投資人對股價的錯覺,逐步將股票換成鈔票,投資人股票越分越多,但一直處於被套的狀態,要解套不容易。上市前後如果股本大幅增加,很容易造成股價下跌的惡性循環,這種公司最好不要看到新聞就去追高買進,不小心會套牢一輩子。

正常的股本改變

度過新股蜜月期後,股本就漸趨穩定,在景氣不好股價較低時,很多公司股本甚至於幾年都不改變,但如果遇到景氣大好股價處於高檔,很多公司也會以配股或現金增資調整體質或擴大規模,只要股本不膨脹太多,都屬正常的情況。

股本有時也會以不同的形式顯現,現金增資溢價及保留盈餘是有實際的現金增加,有需要也可配股,所以有時跟股本沒什麼差異。資產重估轉資本公積只是帳面數字,雖然也可以配股,但只會膨脹股本,拖累稀釋盈餘,對股價是一種傷害。如果更仔細深入的探究下去,原來股本跟淨值、帳面價值、真正的價值,都有直接的關係,了解股本的變化,其實就是認識價值的變化。

一家有責任心的好公司,經營者除了努力創造獲利之外,也會考慮到所有股東的權益,他們的部份想法,就會透過股本的變化告訴股東。就散戶來說,買股票不只是買公司的前途,你買的同時是老闆的信用及公司的商譽,當然要花點時間探聽他們的「名聲」,觀察這家公司股本的改變,就是認識他最好的方法。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知己知彼已經是很容易的事,投資會不會成功,就看你是不是知道的比別人多、比別人快。散戶可能沒辦法跟人比快,但只要方法對多花時間,比多是可以做到,懂得多自然就會反應快,獲勝也就不是難事。

買股票你會擔心害怕嗎?如果有,那一定是你對這家公司的認識不清,重新去檢視他的股本形成過程,你就可以在買與賣之間做出最適當的判斷。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是100%的巴菲特信徒」,建弘投信萬得福基金經理人廖文偉,最景仰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並堅持追隨巴菲特的價值選股原則,傳產股是廖文偉的投資最愛。

廖文偉說,趨勢是首要重點,習慣以總體經濟,研判股市大方向,再挑選主軸產業,集中火力重押資金,如果找不到主軸產業,則以個股擊破方式投資。

選股時最重視獲利穩定,其次是投資價值,且好股票一定要有現金流量。

廖文偉說,例如看好的散裝航運業,市場通常都看運費報價,但他會遵循巴菲特選股原則,跳脫報價思考模式,挑獲利穩定、今明年EPS差不多、每年都有現金殖利率10%的公司,如此就不用煩惱報價漲跌。

廖文偉說,也因此,他的持股周轉率很低,股票起碼抱半年,很多持股年初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都是以傳產股為主,比重超過六成,電子股僅佔一成,而且都是大型權值股。

今年立委選後,廖文偉重點持股鎖定資產概念、原物料、兩岸三通概念股,520以前,報酬率約有13%,萬得福基金年度績效排名一度衝上前十來名。

520後盤勢轉空,大盤指數跌到8,000點時,廖文偉發現景氣已經反轉,有修正之虞,原本要在7,300點搭配期貨空單避險,可惜有點錯失時機,直到6,800點才進場,至此績效開始領先。

廖文偉認為,明年全球景氣還是不好,股市趨勢恐怕還是往下,因此將持股降至75%水位,且會搭配期貨空單避險,如果行情繼續往下走,應能少賠,但會打敗大盤的指數。

建弘萬得福基金9月1日至17日為止,績效-13.8%,在近兩百檔台股基金中排名第28,今年以來績效-28.8%,排名第35。

廖文偉自我評估認為,如果當初在7,300點開始避險,績效應該可以更好,相當可惜,他自己也對目前績效不滿意。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到投資理財建議,建弘投信萬得福基金經理人廖文偉建議,不要投機,也不要人云亦云,太追逐自己不懂的產業,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投資前一定要研究,如果看錯賠錢,一定要嚴格執行停損。

「我連5%的虧損都無法忍受!」廖文偉說,投資就是要賺錢,賺不到的錢,就不要想賺,穩健才是重點,不懂的不要買,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想投機,或許可能一次做對,但十次裡,投機能對幾次?

廖文偉說,當然,投資一定有風險,因此一定要設停損,保護本金最重要,看錯該砍一定要砍,就算認賠賣低,股價漲了上去,也不要覺得可惜,停損執行力一定要夠。

「股票沒有技術分析!」廖文偉認為,投資一定要作研究,但股市只有基本分析跟心理分析,技術分析只是心理分析的其中之一,多數人會採用技術分析,是因為最簡單,然而,技術分析有過多盲點,不如去了解大股東心態,去思考籌碼面變化,也就是所謂的新手看價、老手看量、高手看籌碼。

至於基本研究,廖文偉認為首先要看現在的大環境處於甚麼地位?自己的股票處於歷史甚麼地位?獲利穩健性是否夠?他個人的習慣是參考股價淨值比、本益比作研判。

進場投資股票時,廖文偉建議,誰也無法保證能買在最低點,因此一定要分批進場,不要一次把錢全砸下去,例如設定買一百萬元股票,或許可以每次20萬元分批買進,如果漲上去,便放棄不追,但無論如何都要預設停利點,這應取決個股未來獲利能力,以及市場願意給多少股價淨值比。

「成功是留給用功的人。」廖文偉說,股票不要買太多支,畢竟一個人心力有限,與其這樣,不如好好找一家公司用心研究,勝算相對較高。

美商GDI MAC團隊邀請您 共創網路互助事業

 

免費諮詢服務: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