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媽媽那一代的存錢美德,許多年輕人也許已經遺忘了,這卻是理財的基本功,讓我們重新來向她們學習存錢妙招,踏出致富之路的第一步。
想要換手機、想要出國、想要買車、想要吃頓美食、想要做個SPA、想要一套稱頭的阿曼尼西裝、想辦一張健身俱樂部會員證……,這一代有太多的想要,必須花的錢太多、能夠剩下來的錢太少,談「存錢」實在太沉重。
時光拉回到民國40、50年代,那時沒有太多的想要,但是月初領薪後的荷包袋卻也更薄。要養育的小孩一堆,標會付學費、晚上兼作手工藝當副業、小孩臨時生病可能還要跟親友借。那是一個艱困年代,跟現在相比,能夠剩下的錢更少,但是他們唯一的信仰就是「存錢」,靠著存錢,他們開啟往後的富裕年代。
民國70、80年代的經濟奇蹟,就是靠我們的媽媽、祖母們奠下基礎,她們不懂股票、不懂基金、不懂全民樂透選擇權,卻透過儲蓄,買下一間間的房子、送小孩出國讀書。如果說上一代的人是先學會存錢、後學會花錢;這一代卻是先學會花錢、根本不會存錢。現在的投資工具百百種,但如果想要累積財富,還是先跟老祖母學習最基本的存錢妙招,不要再找藉口、開始行動吧!
妙招1:收入-固定存款=支出
如果你一直是每月收入扣掉必須開銷,剩下的錢才拿去存,那麼想要用存錢累積資本,就會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老祖母們的做法是每月收入先扣掉固定存款,剩下來的錢才能當作家庭開銷。只是現在可用更smart的方法達到目的,也就是用開立零存整付的定存帳戶時,要求是用薪水帳戶自動扣款,並且將發薪日與扣款日設定同一天,如此一來,就能借助電腦有紀律的執行。
妙招2:把「省」到的錢都存起來
曾是高中老師,現退休在家含飴弄孫的張老師提供一個存錢祕訣。早年她到市場買菜時,假設當天菜錢預算300元,因為殺價所以買雞時省下30元、買青菜省下15元,當天總共省下45元,省下的這些錢,張老師不會花掉,而是回家存起來,當做自己的私房錢。
別小看這些小錢,五年以後,張老師用這些省下的私房錢買了生平第一間房子,而現在這間房子至少價值800萬元,每月還為自己賺進2萬元租金當作退休金。
妙招3:意外收入全都存起來
已經升級當祖母的張老師,還有一個存錢妙招,就是把「多領」的錢存起來,例如加班費、年終獎金、發票中獎、孩子的壓歲錢等。這些「意外之財」,很多人一拿到可能就呼朋引伴揮霍掉了,但如果確實把每一塊錢全存下來,日積月累下來,就會發現已經存下一大筆「意外」的財富了。
妙招4:跟會強迫存錢
很多人的母親或是祖母輩,都是靠著跟會強迫存錢,在家庭急用時能適時發揮功效,累積數目夠多時,又是購屋或是子女出國留學的最大財源。因為可以賺到比銀行定存高的利息,又不用繳稅,跟會一直是台灣婦女主要的存錢方式。
TIPS:跟會要注意哪些細節?
以賺利息為目的跟會,通常會等到最後幾個會才標下來,所以要注意跟會的安全性,慎選成員,了解每個人的財務狀況,而且一旦有搶標或標金過高情況出現時也要特別留心,另外,不妨簽訂會單,並經過法院公證,讓自己的錢多一層法律的保障。
妙招5:一周從戶頭領一次生活費
出社會沒幾年就存到百萬元以上的吳正智,他的存錢妙招就是不要一次領出整個月的生活費,皮包內放夠用一周的生活費,並且規定自己每周限領一次生活費,如此一來,就可以控制開銷,每個月如果還有結餘,就能再存一小筆錢下來。
妙招6:把撲滿找回來,珍惜每一塊零錢
有個年輕媽媽和女兒一起買了個存錢筒,每到周末,女兒把當周沒用完的零用錢丟進存錢筒,女兒丟多少、媽媽也相對地丟多少,等到存滿後一起帶去銀行,存在用女兒名字開立的帳戶。她稱這個撲滿為「夢想的小豬」,因為小豬存下來的錢,是以後給女兒出國讀書用的。從此以後,女兒不會亂花錢,會在有清楚的動機時用錢,這個方法不僅培養孩子珍惜金錢的觀念,並且也有助於子女教育金的累積。
妙招7:只留一張信用卡、甚至不再用卡
現在台灣平均每人有三張半的信用卡,刷卡消費雖然方便,但也可能帶來過度消費,並進一步擴張信用、借錢消費。瑞士銀行助理副總裁劉台芬以自己的經驗指出,盡量只保留一張信用卡,所有消費,包括日常開銷、購物、家中水電費等,都只使用這一張卡,每月的開銷在收到帳單時就可一目了然,也便於檢視花費並且調整控管過多的支出。如果你的自制力很低,最好將信用卡束之高閣,因為信用卡是存款簿的最大殺手。
妙招8:全家一起來存錢
曾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住在鄉下的阿田伯夫婦,生了八個子女,因為子女都已各自成家立業,阿田伯夫妻又想念兒孫,於是阿田伯想了個辦法,全家人起了一個會,阿田伯自己當會首,太太和子女當會腳,剛好10個會,一個月一萬元的會,底標1000元,誰需要用錢,就誰得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