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汽車剎車燈逐漸被紅光發光二極體(LED)替代,透過這新的技術,能讓開車者在行駛時爭取到多出一部汽車距離的反應時間,提高交通安全。
從交通號誌燈、公共汽車的顯示屏、乃至於LED大型看板,紅光LED都是不能缺少的元件,這顆不起眼,小小的LED,卻是晶元光電稱霸全球LED市場的關鍵,讓全球LED大廠都不得不和晶電「交朋友」。
晶電供應全球逾五成的LED電視背光源,是全球最大的紅光LED與前三大的藍光LED業者,雖然在藍光LED的產量上,前兩大是日本日亞化和美國CREE,但這二家沒有生產紅光LED,當他們需要紅光LED晶粒時,仍需要回過頭來向晶電採購。為了維持紅光LED貨源的穩定,這些大廠與晶電維持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雖然在藍光LED互為競爭對手,但為了掌握紅光的貨源,也必須禮讓晶電三分。
全球第一顆LED是在1960年代產出,從LED發展的歷史看來,1996年才成立的晶元光電是相當年輕的公司,晶電能夠快速崛起,關鍵是晶電在短短的四年內陸續納入國聯、元砷、聯詮和連勇四家公司,最早成立時實收資本額只有2.2億元,在14年內快速成長成為一家資本額76.89億元的國際大廠。
開明管理 解決合併衝擊
晶電藉由不斷的合併,成為全球最大的紅光LED廠和前三大的LED藍光廠,成為LED產業的「台灣之光」 。
晶電是由一批研發團隊的班底成立的公司,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回憶說:「當時工研院研發LED技術,具有商業量產價值,將移轉給國內廠商,光電所所長林耕華找我出來設立晶電,我擅長管理,周銘俊專注在研發,我當時的想法是要二人一塊打拚」,由於工程師比較保守,較不願意投入風險較高的商業,但周銘俊信任李秉傑,兩人一起合作。
在1996年,由國內多家LED 廠包括億光、佰鴻、鼎元等聯合組成晶電,當時的工研院光電半導體材料研究組長李秉傑出任總經理,光電所的經理周銘俊出任副總經理。這二人合作超過20年,以尊重專業的精神,讓晶電在歷經二次合併案能夠快速將工程師和技術進行整合,李秉傑和周銘俊後來也成為新晶電董事長和總經理。
晶電執行副總張世賢認為,公司在不斷合併的過程中,能夠致勝的關鍵其於「誠、新、捷、容」的企業精神。在合併的過程中會面臨文化的衝擊,透過「包容」的精神與開放的態度,讓晶電不斷重生。目前的七個廠房,五座在北部、兩座在南科,南科的二廠就是來自於元砷、聯詮和國聯。晶電的管理模式是由原來的公司主管各自管理工廠,周銘俊每周南下與主管面對面溝通,高階主管採取開放的態度,任何決策都會在會議中充分討論,一旦達成共識,就全力以赴。
LED產業很多是老板強勢領導的風格,不過在晶電卻是一家尊重員工的公司,一個晶電的員工說,在晶電任職近十年,從沒有聽過董事長和總經理對員工大小聲,他說: 「員工被罰站、或是被罵得沒有自尊心這種事,是不會在晶電發生的。」
如果攤開晶電的公開說明書,李秉傑和周銘俊的晶電持股不到0.3%,不過他們的專業,卻贏得大股東包括聯電集團、億光、萬海集團的尊重。
定位清楚 聚焦磊晶製造
晶電也曾有過慘淡的歲月,在2000年到2001年,一年的營收約5、6億,現金有時不夠必須到處借錢,但這並沒有澆息他們在技術上的著手,日以繼夜的開發新技術,2003年晶電發明導電玻璃(ITO)的專利,讓2004年的毛利率跳升到40%。
晶電目前在全球LED的產業地位中,定位相當清楚,它是全球前五大LED廠中唯一焦聚上游的磊晶製造業者。在美國LED磊晶大廠CREE跨入下游封裝後,目前世界的LED大廠日亞化、CREE、歐司朗、日本豐田合成、Lumileds、晶電等,只有晶電聚焦在上游,可以跟客戶維持很強的信任度,這正是晶電最大的價值,讓國內外的封裝客戶相當信任。
客戶導向 獲利挑戰新高
李秉傑最常掛在嘴上的就是「your products, we care」,這種以客戶為導向的作法,讓晶電能夠從金融海嘯後快速站起來,進一步挑戰在今年的獲利創新高。
晶電產品技術快速的提升,尤其是技術平台與建構的通路,更是其他業者難以複製。尤其光電產業人才難覓,需要研發、設備、磊晶技術等平台兼具,台灣最早從事LED研發的人才,目前都在晶電。包括李秉傑、周俊銘、技術長陳澤澎、副總陳金源,都是出身於工研院光電所,更重要的是這些關鍵的高階主管並不是用高薪挖角就可以動搖。
在LED上游磊晶專利部分,晶電更佈下天羅地網。目前所擁有與正在申請中專利,已經達到1,100篇,是相當珍貴的資產。
去年積極擴入LED照明的台達電就認為,LED上游磊晶牽涉的專利甚廣,台達電不會親自去籌設LED上游磊晶廠。
即使對LED有強烈企圖心的台積電,也對於LED專利小心翼翼,台積電新事業組織總經理蔡力行曾指出,LED是一個陷阱很多的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專利,一語道破了磊晶廠的價值。
晶電在壯大的過程中,也引起主要競爭對手—全球藍光第一大廠日亞化的打擊。日亞化曾在92年9月到93年6日,密集在台灣、韓國,對晶電進行假扣押和提出專利侵權訴訟,晶電都一一釐清並未侵犯日亞化的專利權,日亞化並在95年全面撤銷訴訟案,日後也成為晶電的客戶。
愛迪生發明電燈已經100年,儘管燈泡的形狀在改變,但其原理和材料只是延路的技術改進。LED固態照明與其他電子業不同,是一個可以長久發展的產業,晶元光電對台灣而言,是塑造一個嶄新的典範。
一個企業能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人才,晶電目前的高階領導團隊,仍有80%是原始的技術團隊,他們來自工研院,當時LED產業只有封裝,為了讓產業扎根,工研院全力發展上游的LED磊晶材料,並成功的進行技術移轉。由於台灣最早的MOCVD技術人才,大部分在晶電,使得晶電的團隊是技術含量相當高。
晶電是一家非常重視研發的公司,最難能可貴在於它是重視研發精神,而非一味的生產導向,因此是一種以知識為優先的思考,這一種精神讓技術團隊在合作時是種開放和互信的態度,針對技術不斷討論,創新精神讓晶電的專利在LED業界大幅領先。
除了技術之外,人和也是晶電最大的資產,晶電董事長李秉傑是很好的科技人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也是管理長才; 而晶電總經理周銘俊是難得的技術人才,分別負責業務與技術,成為最佳拍檔。
晶電是一家材料公司,而材料公司是以技術掛帥,講信用,要讓客戶對你的信賴度高,這一些晶電都作到了。
晶電在國際的競爭力上,四元紅光LED是完全沒有問題,藍光LED最大的困難在於部分關鍵專利被日本卡住,不過隨著藍光LED的原始專利在這一、二年就要到期,屆時晶電可以藉由新的專利互相授權外,購買美日具有專利的小公司,也是在專利突圍的另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