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無論美國、大陸、歐洲乃至於日本,經濟指標均普遍止跌回穩,甚至從極低檔小幅回升,各國財金決策官員也紛紛發表對景氣「審慎樂觀」的看法,普遍認為「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甚至強調必須注通貨膨脹的風險。在此同時,國際股市也展現出一波強勁的反彈,台股的表現更是不落人後。景氣既然有衰退,也就必有復甦;復甦的模式不同,對經濟與股市的影響也自然大不相同;有機會,當然也就有風險。

     未來的復甦究竟會是V型、U型、W型,或L型?得先探討衰退的成因。此番經濟衰退,源自於美國的房市泡沫,並延伸到歐洲;接著透過所謂金融創新的運作,造成金融泡沫;最後,又出現一波短暫而劇烈的原物料泡沫。只要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泡沬」,便足以引發經濟衰退,更何況「三大泡沫」依次破滅,且彼此間又相互糾結。因此衰退的嚴重程度,自屬不言可喻,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僅有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恐慌」差堪比擬。由於全球財富存量嚴重縮水,使消費能力重創,即便是內需增強的中國大陸,也受到出口萎縮的拖累,因此全球經濟根本不大可能出現V型復甦。

     然而反過來看,全球經濟也不可能出現L型長期停滯。畢竟仍有不少國家遭到金融海嘯打擊的程度並不嚴重,而且原本就擁有相當高的儲蓄,例如亞洲各國;或是本身即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得以緩和出口不振的衝擊,例如大陸、印度與巴西等。靠著這些新興市場長期的經濟發展潛力,以及工業國家的療傷止痛,全球經濟終究可以擺脫衰退的泥淖。

     可能的復甦型態,則是U型或W型。U型復甦模式的特點,在於經濟必須經歷一段相當長的修復期。簡言之,就是「欠債要還清,虧損要補平」。家庭要增加儲蓄,企業須撙節成本。政府的金融紓困措施,或是擴張財政支出,只能提供安全網的作用。只有當家庭淨負債大幅降低,企業淨獲利明顯增加之後,消費與投資活動才會穩定回升,而此時經濟才會展開穩健的復甦。這是可能出現的復甦模式之一,也是最有利、最健康的模式。

     最壞的情況,則是呈現W型,而且是連續的W型。之所以會出現此種型態,原因在於政府不甘於忍受U型復甦的煎熬,而不切實際或不自量力地寄望於創造V型反轉的奇蹟,以追求政治上的利益。或是民眾被股市、房市回升的幻象所矇蔽,誤以為經濟將在短期內復甦,而恢復原來的消費習慣。於是政府過度擴張支出及赤字,而家庭亦不思增加儲蓄以減少負債,其中更可能再度引發暫時性的通貨膨脹,以及創造出股市與房市的「新泡沫」。而隨著「泡沫」的破滅,終將導致經濟陷入二次、三次衰退。

     回過頭來看當前的情況。全球股市從三月初的低檔強勁反彈,連慘遭二度腰斬的國際油價與其他原物料商品價格也蠢蠢欲動,一時間醞釀出一片全球經濟已告觸底,復甦已然在望的氛圍。然而事實上由於美國與歐洲的經濟體質受到重創,政府又負債沈重,因此消費能力難以在短期內恢復。新興市場的經濟規模雖相對擴大,但對歐、美市場的依賴程度仍高,因此擴大內需最多只能自保,而無法帶動全球經濟復甦。既然歐美經濟仍在療傷止痛,股市難以大幅回升,而國際熱錢為了彌補去年的虧損,或尋找新的獲利來源,於是便大舉進軍新興市場,鼓動錢潮以締造所謂的資金行情,再度吹起股市的「泡沫」,並大肆掠奪新興市場的累積財富之後揚長而去,使新與市場因儲蓄流失而陷入更嚴重的衰退。

     相對於其他國家,當前台灣經濟處境其實相當有利。全球金融海嘯對台灣造成的財富損失相對較小,台灣的儲蓄仍高,而更重要的則是兩岸情勢的和緩。海峽兩岸加強經濟交流的真正利基,在於雙方廠商藉由合作來進一步深耕大陸的內需市場。大陸的家電下鄉,以及山寨產品的風行,的確為台灣廠商帶來商機,而且未來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包括金融、製造以及公共工程等領域。然而這些實質的「利多」,必須藉由長期的努力方能實現;至於將有多少陸資登台買股、買樓等「題材」,卻有可能促使台灣股市在短期間加速形成泡沫,而使國際熱錢有機可乘。呷緊,弄破碗!國際經濟不可能出現V型復甦,而台灣股市要更上層樓,也需要時間來落實兩岸間的「和平紅利」。股市漲得愈快,則跌得愈深。如何規避短線的風險,並享受長多的果實?國內投資人已身經百戰,自當了然於胸,實不待贅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